开拓创新勇者进锐意进取敢为先

时间:2022-09-12 01:13:35

开拓创新勇者进锐意进取敢为先

教育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的生命,在于创新。职业学校的孩子们已经经历了一次人生遗憾,不能让他们的眸子里再一次充满落寞和失望。作为校长,只有把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人生规划融为一体,才能“走活”职业教育这盘棋。

――俞云山

作为土生土长的民勤人,1984年大学毕业时,俞云山在志愿表上坚定地写下“玉门”两个大字。从此,他就在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玉门扎下了根,至今已有31个春秋。初到玉门,人生地不熟,他被分配到玉门市职业中学,80年代的职业中学不被社会和家长重视,学校环境和普通中学无法相比,单身教职工的生活条件极其简陋,可他无怨无悔,乐观开朗,很快就适应了这个陌生的环境,和本地教师打成一片,潜心教书、勤于育人,将几十年的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这片热土上。

大刀阔斧,革旧鼎新换新颜

2004年对俞云山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他被调任到玉门石油机械中等专业学校当校长。建校初期,学校硬件设施薄弱,教学条件较差,“旧平房、三两排,大操场、尘土扬,教学楼、老又旧,住宿听讲内外跑,黑板上开机器、练习本上做实习、语文老师当会计”是学校真实的写照。从那时起,他给自己上紧了发条,跑项目筹资金,改善学校条件;亲自栽树种草,美化校园环境。“不怕累,肯吃苦”是行内人对俞云山的一致评价。

2007年,玉门市政府决定玉门石油机械中专迁址新建。俞云山跑项目、跑资金,抓工程、抓质量,频繁穿梭于学校、建筑工地与上级部门之间。在他和校党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崭新的教学楼、实训楼、公寓楼、图书楼、综合楼在人民路西侧拔地而起,一所占地23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的具有现代气息的职业学校矗立在新市区人民路西侧。新校迁址完成后,“提高学生实训技能是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俞云山说。在多方奔走及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建起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焊接工艺、电子电工、钳工、计算机等18个专业技能实训室。今年,他又几经奔波,拿下了国家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一幢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的实训楼即将开工建设。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使玉门石油中专永远告别了“光说不练”的历史,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俞云山的带领下,玉门石油中专走过了“初中剥离、生源不足”的阵痛,迎来了“晋升省重点、迁址新建”的喜悦,实现了由普通职业学校向省级重点职业中专的跨越式发展,学校的声誉不断提升,办学效益也逐渐凸显出来。2006年学校改制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2007年晋升为“甘肃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9年、2014年两次被玉门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用“玉门市职业教育的拼搏勇士和拓荒者”形容俞云山,一点也不为过。

审时度势,锐意创新求发展

俞云山就任玉门石油机械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初期,学校职教、普通初高中、职业中专、电大成人等教育一校并存,受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普高持续升温、兄弟学校竞争激烈,加之学校自身重培养轻就业,重校内轻校外,生源匮乏、设备落后、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等诸多问题困扰,学校发展举步维艰。组织的重托、师生的期望,迫使俞云山苦苦思索,职业学校究竟怎样才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没有退路,只有迎难而上。从经济的角度看教育,从教育的角度看职教。学校要围着市场办,专业要围着市场转,倾尽全力高起点打造硬件设施。”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煎熬,一个成熟的规划在他的头脑中形成。“念响风电经,打好石油牌。力争三年改制,五年晋升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八年冲击国家重点职业中专。”经过精心思考,他向主管部门提出“剥离初中、一心一意办好职业教育;争取项目,实现学校迁址新建;调整专业,突出风电、石油品牌;改制中专,面向全省招生,拓宽生源渠道;从严治校,加强队伍建设,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建议,这个建议被主管部门采纳。

“培养技能人才,服务当地经济。我们的办学思路也更加清晰了。”俞云山和学校领导班子一干人马,采取“招生就业两促进,培养培训相结合,职高职专相并进,全面发展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方式,向着“一年一个新变化,三年一个大发展,五年迈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大踏步前进。

远谋近施,特色兴校结硕果

“市场需求就是学校办学的风向标,能否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是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的关键。”这是俞云山经常挂在嘴头的一句话。新世纪的玉门,新能源产业风起云涌。根据市委“强工兴市、转型发展”战略,俞云山科学决策,淘汰了陈旧过时的服装、文秘、化工专业,先后与黑龙江大庆油田、甘肃华电玉门风力发电有限公司、中国北车玉门风塔厂、酒泉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达成了合作办学协议,形成了以新能源技术、石油机械加工专业为骨干,数控技术、艺术教育、电子电工为一体的结构合理、市场热需、就业畅通的专业设置框架,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家庭增收的能力。

“生源是职业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体。”为了有效解决学校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俞云山以“‘青蓝工程’、青年教师‘五个一’培养工程、三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为抓手,积极创设条件,为青年教师“树梯子,搭台子,结对子,压担子”,通过以老带新、选派培训、就地转岗、校本培训等方式,促使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尽快实现专业转岗。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还亲自主持召开教学研讨会,研究制定学习方案,坚持从学生就业和岗位需求的角度出发,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调整课程实施计划,简化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实践操作,缩短了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适应期。

春风化雨,倾情育人馨满园

“人们都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差、思想差,不是残次品就是危险品。可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是没找到教好他们的方法。”这是俞云山的情怀和承诺。

2006年以来,俞云山亲自筹划,全校上下共同努力,连续举办了三届“职教之光”校园文化艺术节。通过活动的举办,发掘了学生潜力,培养了学生兴趣,提升了学校形象,提高了办学品味。

2010年5月,俞云山又启动了以广唱红歌、广读优秀经典诗文为主要内容的“经典传唱”活动,并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 “班级文化”建设活动。2012年、2013年开展了“弘扬铁人文化”、“中国梦・职教情”主题文艺汇演和评优树模颁奖活动。一次次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品味,净化了校园风气,陶治了学生情操,挖掘了学生闪光点,优化了育人效果。

甘当人梯,服务师生不言怨

是良师,又是益友。在学生心目中他是亲切的“俞伯伯”,在教师眼中他是好朋友“老俞”。“情系师生、乐于助人”,学校大多数教师如是说。教师的家属生病住院,他和学校领导去探望,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他还倡导建立了贫困生助学基金,设立勤工俭学岗位,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截至2015年,共有167名学生受到资助,受惠金额13.46万元,有力缓解了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带领党员教师、骨干教师,每人联系帮扶一名学困生(贫困生),定期开展以“每月谈一次心,每学期送一本书,资助一件衣物,陪吃一顿亲情饭,参加一次孝亲敬老的社会实践,给家长写一封成长汇报信”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帮扶活动。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俞云山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创新毕业生就业方式,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创业”。近年来,学校主动出击,立足当地,联姻沿海,新增本地实习就业基地7个,73%以上的学生就业于本地企业,为家庭增收2万元左右,实现了学生就业、促富家庭的目的。同时,学校还进一步加强与农林、水务、社保等部门的联系、沟通,开展相关短线培训业务,以实实在在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31年寒来暑往,俞云山始终扎根教育事业,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尽享充实,在开拓创新中寻找快乐,在学习奉献中体验幸福。事业成功的背后,是对家庭亲人关爱的缺失。而今,年过半百的他仍然无怨无悔地为玉门职教事业倾洒着心血,一步步实现着他的人生梦想――献终身于教育,还深情于人民。

上一篇:支架式教学模式初探 下一篇: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理论综述与实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