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探析

时间:2022-09-11 10:49:37

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探析

[摘要]随着兰州市区高等院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各高校纷纷建立新校区以适应发展需要,高校空间布局逐渐趋向分散。相对于兰州市区有限的土地资源,高校发展空间与兰州城市规划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研究显得非常迫切。

[关键词]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107-02

一、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现状分析

(一)兰州市区高等院校基本情况

自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施以来,高等院校从1999年起开始逐年持续扩招,兰州市区高校的数量与规模也随之扩大。1999~2005年,兰州市区高等院校数量从14所增加到19所,约占甘肃高校总数的61%;各大高校专任教师人数从 5986人增加到10383人,增加了73%,约占甘肃高校专任教师人数的94.3%;在校学生人数从5.31万上升至18.45万,增加了近2.5倍,约占甘肃省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94.3%。总体来看,1999~2O05年,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的规模在逐步扩大,高校数量、专任教师人数和在校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部分高校因持续扩招带来的压力而不得不兴建新校区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兰州市部分高等院校新建校区简况如表1所示:

(二)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区位分析

兰州大学和兰州商学院地处兰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关区,即兰州河谷盆地的东部,界于南、北两山之间。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功能相对完备,辖区单位众多,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农科院、兰州兽研所等著名的科研院所124家,高端科技成果丰富,是区域性知识生产与扩散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管理决策中心和观念创新中心,科技文化型城区特征明显。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地处兰州市安宁区,是科教文化区。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为兰州市西北郊区。区内高校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有甘肃政法学院等17所大、中专院校,有甘肃省农科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多所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教职工及学生8万余人。高等院校学科门类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师资力量雄厚,科技成果突出。

兰州理工大学地处兰州市七里河区,位于兰州市中南部。辖区内有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甘肃省肿瘤研究所等独立和非独立科研机构10余家,许多科研成果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区内还拥有甘肃建筑学院、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省邮电学校、兰州中医学校等十几所大、中专院校以及数十所成人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

二、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问题分析

(一)新校区布局不合理

近年来,兰州市高等院校在数量、规模、质量上都已不能适应扩招带来的压力,高等院校纷纷采取建立新校区的措施来缓解压力。由于兰州市区内土地资源有限,征地比较困难,新建校区大都远离兰州市区。如兰州交通大学和甘肃中医学院的新校区都建立在白银市,虽然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兰州商学院的新校区都建在榆中县,但布局比较分散,影响了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严重影响了新校区与城市的联系。

(二)设计理念大而空

目前,一些高校新建校园设计理念比较肤浅,如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兰州大学提出榆中校区要以“绿色校园”为理念,充分体现环保和节能,依托现有的自然环境和条件,科学构思,精心设计,追求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营造别具特色的园林化与生态化校园模式。但这种设计理念有悖于西北地区干旱少雨、冬季寒冷、地处Ⅲ级湿陷性黄土地区的自然条件。高校校园建筑的设计、绿化、景观设计等都应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保持校园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痕迹,体现西部的地域特色。

(三)规模偏大,尺度失真

当前,兰州市部分高校新建校区在规划设计中普遍追求大空间、大轴线、大广场,兴建的新校区大多超过千亩,有的设置几公顷的水面,建设上千米长、上百米宽的景观大道,数万平方米的广场之类。这样容易造成环境设计失真,往往与校园环境空间所需要的安宁、亲切、宜人的氛围相悖,失去了人的尺度,校园就变成了一个非人性化的空间。

(四)重形式,轻功能

校园环境空间,除了景观作用,还具有很实际的使用功能,如集会、休闲、晨读、交流、运动等,需要景观设计师细致地考虑。有些高校校园,园林、广场、水面、草坪空间都很大,却“不近人情”,或者因为缺少宜人的活动设施而“无人问津”,或者干脆谢绝进入,很难让人产生场所认同感。如西北师范大学本部拥有两个400米标准跑道的操场,跑道内全是草坪,只有在进行体育课或有体育赛事时才可以进入草坪,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进入。

三、兰州市区高等院校空间环境建设探析

(一)高等院校空间布局应趋向集中

兰州市区高等院校近年来新建校区的分散布局,影响了兰州市区长远规划与布局。高校新建校区应相对集中,工科、理科、农学等不同类单科性高校应集聚在一个区域,可以在专业、学科、资源等方面形成互补,便于教育资源共享。同时,高校相对集中会促使大学激烈竞争,有利于高校持续发展。

(二)高等院校空间环境建设应实现多样化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分为对校园进行扩建、改建和新建三种模式。其一是就地扩展。这种模式通常在老校园周边尚有发展余地的条件下,可根据办学的需要征地,扩大校园以适应学校的发展,如西北师范大学在其附近兴建新校区。其二是原地改建。这种模式是在校园面积不够大且需扩展又无余地的情况下,将平房或者旧房屋适当拆除,腾出土地新建楼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校园建筑容积率。其三是另地新建。有些院校由于现有校园难以扩展,只得另选土地建设分校,往往分校的土地面积比老校园面积还要大。

(三)高等院校空间环境规划应体现开放性

高等教育最终会走向大众化和社会化,高校校园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已成为必然趋势。一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校园越来越承担起地区文化资源中心的作用,同时社会也期待着校园研究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校园为了培养高素质、开拓型人才,也需要与社会交流,学生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受到锻炼。校园规划的开放性首先是资源共享。在功能分区中,尽可能将体育运动区、图书资讯区、科研开发区等组团设立在邻近城市干道一侧,或位于与外界联系方便的位置,以利于与社会共享文化设施资源。其次是后勤社会化。将后勤生活区(主要包括学生宿舍、食堂等)交给社会集团公司进行开发和管理,或与校方联合管理。第三是科研开发。随着高校与社会的合作日益密切,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功能用地需求会越来越大。高校源于社会,最终也应反哺社会。

[参考文献]

[1]程庆.高等院校校园规划与设计新思路[J].工程论坛,2005,(16).

[2]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探析[J].规划师,2003,(9).

[3]何明珂.高校在城市中布局的相关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06,(2).

[4]黄筱蔚.信息时代大学校园环境设计的人性化思考[J]. 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4,(1).

[5]王蓓.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新走向[J].安徽建筑,2006,(5).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探析 下一篇:甘肃文明:凉水泡茶何时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