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班级管理的相关策略

时间:2022-09-11 10:20:11

试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班级管理的相关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中学的班级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纪律,同时还要能够保障学生综合能力有所提升,实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的班级管理需要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本文主要从中学班级管理的现状出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中学的班主任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促进我国的初中教育不断完善。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班级管理;策略

当前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所享受物质生活较为丰富,对图书的欲望却不高,对美好的前途缺少向往。如何对中学的学生进行管理已经成为了中学教师最为头疼的一个问题。班级中的管理不善,将会造成整个班级的混乱,甚至出现违纪等情况,为了有效的避免中学的班级管理出现问题,应及时的对中学班级管理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进行解决。

一、民主的管理理念

学生所接触的场所除了家庭便是学校,在学校中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就是班级,要想更好的管理班级,首先应从管理理念上出发。班主任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育的特点等,来构建起民主式的班级管理,使学生在管理上不再受他人束缚,真正的实现“自律”。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沟通。这一模式对年轻教师来说更加有优势,因为年龄的差距较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朋友”。

二、竞争机制的建立

(一)制定班规

一个班级的管理需要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作为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在制定班规时教师应注意,越是与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适应,就越能使学生认可,而执行起来效果也将更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考虑学生所提出的建议,采用民主的方式进行投票或其他方式来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修改。但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决策作出适当的控制,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或者造成混乱的现象。

(二)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

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期,班主任教师都应与学生来讨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以及个人的发展目标表。在讨论发展目标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并与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有利于个人发展和提升能力的目标。而在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班主任要及时的进行监督和引导,以保证学生对目标的实行。

(三)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一项是比较复杂又麻烦的。为了能够减轻班主任工作的负担,同时又使学生得到锻炼,班主任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组织”的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班级的管理中有自己的植物,并担任起管理的任务。但要注意的是,在对任务进行分配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权责明确”。

三、建立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班主任在面对一个班级时,将会遇到许多不同类型的学生,在这当中就会有一批所谓的“破坏者”,对于这一类学生应该怎样管理,这是每一个班主任教师都头疼的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班级管理要民主化,这就说明,教师应让这些学生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将原本是“破坏者”的学生转化为管理者,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管理模式。

首先,班主任应在这批学生当中找到他们的领头者,领头者虽然是当中的破坏大王,但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威信,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班级的破坏者普遍学习成绩较差,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应在课堂上对他们多加提问,并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在此之外来引导他们进行一些班级事务的管理。这样长久以来学生中的破坏者将逐渐热爱学习,并愿意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担任起班级管理的琐事,最终建立起无形的管理体系,使班级整体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四、班级干部培养

(一)重视班级干部的选拔

在进行班级干部选拔时,班主任可以采取自荐或者他人推荐等方式。班级中有一部分的学生比较内敛,尽管想参与到竞争当中,但由于性格问题,常常又不敢表达。在这时班主任就应对他们进行鼓励,给予他们肯定,使这样的学生能参与到活动中,并提升自信心。而对这样的学生在安排班级管理的事物中,应多为他们安排交流性强的工作,让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班级管理工作,并提升自身的交流能力。

(二)实行班级干部轮流制

一个成熟的班级管理团队,将为班主任减轻很大程度的管理工作量,但是也不利于其他同学的综合能力提升。因此,在班级管理上,应推行班级干部轮流制,让原有的班级干部带领新干部进行锻炼,一批带一批,长久以来将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奉献精神,同时又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提升,同学之间相处的气氛也更加融洽。

(三)学生干部培养计划

班主任应对班级干部制定一套完整的培养计划,避免对学生实行“全面监控”,而是放手让学生管理,在出现错误时给予纠正,让学生干部能够独当一面。当出现了一定的管理问题时,如果不是大事,教师可以不必干涉,让班级干部能够认识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在日后的管理中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长久以来,学生便能够自行的调整行为方式,最终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让自己在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从目前的中学生情况来看,他们普遍缺乏自控能力。对这一现象来说,单单只靠学生的“自我管理”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班级管理外部压力来帮助学生,给他们造成影响。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并制定出相关的考核制度。有了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学生将在管理上提升很大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在实行评价制度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鼓励,或奖励一些学习物品。而对一些相对较差的同学,教师也不能批评,而是采取谈心或是激励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

在进行中学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班级干部带领,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这样的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出主观能动性,同时感受到班集体的力量,发挥自身最大限度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模式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个人发展,而个人发展又推动集体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杜方亮.浅谈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评价问题[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2(03):21―24

[2]吴小梅.优化班级管理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5(06):10―13

[3]秦桂银.批评在班级管理中的灵活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2012,04(04):16―19

上一篇:高职财务档案管理问题初探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