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激活学生心中的文本形象

时间:2022-09-11 09:06:42

例谈激活学生心中的文本形象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自主的语文阅读教学已全面走进了我们的课堂,自读感悟成了语文课的主旋律。在一线的语文课堂中,还形成了这样的操作模式―先放手让学生自读,然后谈谈感受到了什么,并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再读一遍书就完成了阅读过程。让学生自读、感悟固然不错,把直觉感受到的形象分解到课文的语句,是否就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阅读,应该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活心中的文本形象,使文本形象变得鲜活、真切、丰满而传神,真正触动心灵,在悦纳的阅读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获得情感熏陶,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想象―让文本形象比图画更鲜活

案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师: 大家读读诗的后两句,看看插图,能说说这满湖的荷花是怎样的吗?

生: 这满湖的荷叶碧绿碧绿,都连到天了,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也特别红。

师: 再读读这一句诗,看看插图,你觉得它画得好吗?如果你来画,会怎么画呢?

生: 插图上的荷叶稀稀落落的,我觉得它画得太少了,我要把荷叶画得挨挨挤挤的,好像一个个亲密的小伙伴,有的叶子甚至重叠在了一起,显得特别绿。

师: 荷叶把湖面都铺满了呀!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

生: 我画的荷花上还挂着露珠,在朝阳的映照下还闪着光芒,显得更红、更美了!

生: 朝阳下,她们像一个个红脸蛋的小姑娘,多好看呀!

师: 你们“画”的荷花不但别样的红,还别样的可爱,你们这些小画家把这一湖的荷花都画活了。

上述案例中,教者先让学生读诗句,看插图,说诗意。插图虽然帮助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但也禁锢了学生感受美的触角,把诗句的意境之美停留在平面的画上。此时,教者话锋一转,引导学生用“想象”这支神笔来描绘心中的“画面”,学生们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给这满湖的荷花赋予了童真、童心―荷叶成了挨挨挤挤的伙伴,荷花成了红脸蛋的小姑娘,孩子们的眼睛中、话语中、朗读中都自然流露出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在想象的过程中,孩子们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使文本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从而感悟到古诗凝练的语言中丰富的蕴含,享受了审美乐趣。

体验―让文本形象和亲历同真切

案例: 《九色鹿》

师: 九色鹿救调达时是怎么做的?

生: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师: 到风平浪静的小河中去救落水的人,我也敢,九色鹿也没什么了不起。

生: 不是的,课文中说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师: 当时河面上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

生: 河面上的浪头翻腾着,一会儿把落水的人高高托起,一会儿又把人吞没了。

生: 河中的水流得真急,刹那间已把人冲出老远,没人救可就要被浪头冲走了。

生: 那个落水的人拼命地用手划着,可水太急,浪涛太大,刚喊完两声“救命”就迅速往下沉。

……

师: 谁来当勇敢的九色鹿?

师: 面对刚刚从水中救起调达的九色鹿,我们不如来个“现场采访”。

生: 九色鹿,你看见浪头这么高,不害怕吗?

九色鹿(学生): 当时,我只知道当时的情况非常紧急,根本就没想到自己的危险。

生: 救了调达,你希望他怎么报答你?

九色鹿(学生): 别人有难,出手相救是应该的,怎么能要回报呢?

生: 九色鹿,你太了不起了!

……

所谓体验,应当是指主体通过亲历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识,但阅读教学中,很多文本所描写的内容学生都从来没有、或不可能亲身经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再现文本的情景,让学生用心去经历。上例中九色鹿勇救调达的场面学生都没有亲身经历过。教学时,教者通过“九色鹿没什么了不起”这么一激,学生立即抓住课文中场面描写的有关语句“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验,用语言描述出课文内容所展现的情景,营造了九色鹿救调达时紧张、危险的氛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然后通过现场采访,使学生对九色鹿的所想、所做获得真切的体验。在这个互动的交际场景中,九色鹿勇敢、善良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那么真切被激活了,对九色鹿的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比较―让文本形象经品味更传神

案例: 《只拣儿童多处行》

(学生对“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中“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产生了疑问。)

生: 课文用了“喷发”,气息一般不是都用“散发”吗?

师: 请同学们把“喷发”与“散发”放进去,读一读,品一品。

生:“喷发”用得很特别,让人感觉到太阳的香气息从孩子们的身躯内一下子喷了出来,非常强烈,所以用“喷发”好。

生: 孩子们东一堆,西一堆地说、笑,还是“散发”更有意境。

师: 是呀,“散发”也有道理。

生: 正因为此时孩子们说、笑非常活泼,用了“喷发”,更让我们感觉到这些孩子是那么富有活力,这种太阳香气息般的活力已不可阻挡地“喷发”出来了。

生: 更何况作者一开始看到的孩子就是像“从大魔术匣子里飞涌而出的小天使”,用“喷发”不更证实这些孩子犹如天使般活泼可爱吗?

生:“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让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微红的脸庞,灿烂的笑容,健康的身体……真是活力四射呀!

叶圣陶说过:“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是不够的。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的了解能力。”对“喷发”一词的赏析,学生从“喷发”、“散发”比较开始,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畅谈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一词眼的品味,实是以“情”为路挖掘了文本中隐藏的作者对儿童喜爱有加的情感信息,探究了儿童健康、活泼的形象,唤起了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读议中自我感受了文本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悟了汉语言耐人寻味的灵动与传神,享受了文本形象的美。

惊异―让文本形象比预设更感动

案例: 《生命桥》

师: 猎人们本来是准备活捉这群羚羊的,为什么到最后都不由自主地放下猎枪呢?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生: 老羚羊故意跳得低一点,让年轻羚羊在自己身上蹬一下,得以落在对面的悬崖边,可自己却坠入山涧,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师: (边用陶瓷的羚羊演示跳跃过程,边深情地朗诵)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教者拿在手中的陶瓷羚羊笔直地坠落到花岗岩的地上,随着一声清脆的“啪”,羚羊摔得“粉身碎骨”……)

生: 一队队羚羊凌空滕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在这样危急的时刻,羚羊还能如此有秩序,太了不起了,真是让人感动。

师: 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壮观的一幕!

(播放一队队羚羊跳跃的多媒体画面,并配有震撼人心的音乐。)

……

这一切带给孩子们强烈的震撼,教室内鸦雀无声。面对全班学生惊异的神情,教者对“猎人们为什么放下了手中的枪”这个问题一句也没有回答,而是让时间在这种凝重的氛围中静静地流过,任这种情绪在学生心中静静地漫过。然后,请学生写下此时最想对羚羊说的话。

生: 老羚羊,你们把所有生的希望给了年轻羚羊,而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生: 危难之时,你们想到的是年轻羚羊,想到的是整个羚羊群的存亡,你们用自己的身躯谱写了一首生命的壮歌!

生: 在你们心中,装着的是一个集体,我们人类都自叹不如!猎人们,快放下手中的枪吧!

……

苏霍姆林斯基说:“你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思维,就要善于让孩子们感到惊异。惊异是一种原动力,她能激发最懒惰、最消极的人去积极思维……”

陶瓷羚羊的“粉身碎骨”、一队队羚羊的飞跃悬崖,使孩子们感到惊异,他们的情感被强烈地撞击着,无需任何讲解,他们已能积极主动地感悟文本,升华情感。羚羊团结协作、舍生忘死的形象已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扎下了根。

(作者单位: 金坛市尧塘中心小学)

上一篇:乘方法之舟,扬个性风帆 下一篇: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