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篇章语境与教师课堂话语的关联性

时间:2022-09-11 09:03:36

试析篇章语境与教师课堂话语的关联性

摘要:篇章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篇章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情景所预设的各种语境的组合体,篇章语言学注重篇章产生和被接受的实际过程所蕴涵的社会和认知过程。教师应针对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话语特征选择适合于特定语境下某一个体的语言特色、方言或语域。课堂活动的展开和篇章语境在课堂中的展现是通过教师得体的语言来实现的。只有将篇章信息与教师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话语相结合,才能够适合于篇章文体及风格的要求和交际活动的需要,才能将语言的可操作性和在不同语境下的创造性和能产性得以体现。

关键词:篇章;语境;课堂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5-0282-03

引言

篇章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篇章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情景所预设的各种语境的组合体,根据Firth(1957)最先提出的说法,把这种语境组合体的构建过程叫做“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教师对篇章的分析实际上是把各种语境化提示(cue)与教师在每一种语境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的话语以及背景知识交织在一起。通过语境提示,教师可以利用有声语言、姿态语的变化来担任篇章中的不同角色,依据语境转化话语(韵律、语调、风格、语体等),在话轮转换(turn-taking)的框架下展示篇章语境中不同人物的特征和风格。

一、语境与话语行为理论

刘辰诞(1999)指出:篇章这一术语用来指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它依赖于语境,可以被读者接受,是文字的而不是口头的,但包括口语材料,如,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对话。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作品中,篇章始终包含着各种语境,所以,语境几乎成了当前语言学界的中心课题,无论是功能语言学还是社会语言学,无论是心理语言学还是传统语言学,都把语境视为语言研究的重要对象(裴文2000)。

有关语境在语言运用中的作用,伦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Bronislaw Malinowski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不是思想符号,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Malinowski的观点被英国语言学家Firth继承并发展。他认为,语言同人类的社会交际活动是紧紧地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把语言中各个有意义的方面同非语言因素联系起来(裴文,2000)。英国功能学派语言学家Halliday是继Firth之后对语境研究作出贡献的人物,他认为,语体就是由于使用语言的环境、场合、对象各不相同而产生的各种语域变体,他把语域分为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三个方面。

从语境的含义看,“语境”的英语解释为“context”。Malinowski的研究、体会和观察,分别于1923年和1935年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前者指的是与语言交际活动直接相关的客观环境,后者指的是语言交际活动参与者所处的整个文化背景。Halliday受Gregory的影响,把语境看成是篇章之外的语境因素。由此,他将语境因素归纳为:(1)话语范围(field of discourse),(2)话语基调(tenor of discourse),(3)话语方式(mode of discourse),在Halliday看来,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不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是同一种现象,差别在于观察角度的异同或距离远近。近距离看的是一个个具体的语境语境,远距离看到的则是总体的文化语境(朱永生,2005:11)。Hymes,1972;Lyon,1977;van Dijk,1977,1985;Hoey,1991;Cook,1989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并分析了语境问题。

国内学者把国外语言学界提出的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统称为“语言语境”。张志公就是其中之一。王德春也曾对语境内容进行过论述。他将语境解释为时间、地点、场合和对象以及使用语言的人,身份、思想、性格、修养、处境和心情等。

在语言研究的历史中,语言学家曾对构成语境的要素作过多种分类,如,语言环境(linguistic context)、副语言环境(para-linguistic context)、《语义学》一书中将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语境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裴文,2000:4)。

二、篇章语境对教师话语行为的制约

篇章语言学的早期主要研究是“篇章语法”。但是,随着篇章语言学的发展,篇章语言学更加注重篇章产生和被接受的实际过程所蕴涵的社会和认知过程。这一趋势的形成是由于学者们更致力于发现制约篇章的更丰富的因素(李战子,2002:4)。针对篇章中的多种因素,篇章分析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按照传统的篇章分析法对待篇章中的各类语境因素,势必会使篇章失去其本来应有的动态语境和语言神韵。

1.在语境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功能语法把话语的人际意义作为主要成分,注重揭示话语参与者的人际关系。各类人物话语意义、人际关系的表现在课堂篇章分析的过程中是通过教师的角色转换来表现的,语境中角色转换在一定意义上给教师增添了某些隐性身份――篇章中的话语人物角色。这种隐性身份通过教师的有声语言和姿态语言体现出来。因此,教师语言表达形式的变化是随着篇章情境的变化而改变的。实际上,教师就从个体的身份转向篇章情境中互动的群体身份。所以,教师应针对群体中不同个体的话语特征选择适合于特定语境下某一个体的语言特色或方言或语域(register)。

由于篇章中人物属于不同阶层、不同性格、不同的文化水平等等,教师必须根据任务特征的需要调整话语表达方式并对篇章中话语人物的说话目的、语句使用风格等方面进行模仿。布朗和莱文森在“社会结构、群体互动”一文中举了一些例子,如,所用词汇的范围(repertoire)、社会指示词等分析社会结构、群体、社会关系、互动和语言使用之间的相互关系,克里斯托(Christal,1957,1981)指出了许多未来研究的领域,例如,音高范围、响度、节奏、声音特征都有可能成为说话人群体归属的表征信息的来源(李战子,2002:19)。

2.在情境制约下教师对句法的理解

篇章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主题的分析来建立篇章的衔接,并说明随着主题语境的发展各类句子如何组织成段落的,而篇章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意图是在于通过学生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对篇章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许多研究者(Hopper & Homp son 1993;Lambrecht 1994;Cowan 1995;Givón 1995;Han 2000;Hidalgo & Downing 2000)将这类研究称作篇章语用学(discourse pragmatics)。篇章语用学探讨句法与篇章之间的关系,注重从篇章的角度研究句法现象,其出发点就是句法现象受句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篇章因素的影响。功能主义语言学在关注句法和篇章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句法在语境中的使用。韩礼德提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符号化结果的特征表现为语场、语式和语旨,其中语旨是指参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人际功能也通过选择网络在词汇语法系统中反映出来,以语气和情态等形式体现(李战子,2002:10-11)。

Kuno 认为,语言学家在分析句法结构时如果忽视或不了解句法结构的交际功能,就会一无所获,一个合格的句法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功能句法学家。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受抽象的、普遍的、固有的且独立于其他语言和认知系统的规则制约。篇章语用学是在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全盛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主义语言学思想,这一研究领域注重那些在形式主义的框架内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开阔了语言学对语言(语境)研究的视野。

三、篇章情境的话语行为通过教师语言表现来实现

我们都明白在不同的话语中,话语参与者出现的程度是不同的,它受到一些常规的制约。也就是说,依据话语类型的不同,参与者会以不同的明显程度出现在文中(李战子,2002:360)。在课堂篇章分析过程中,各话语者的参与程度必须体现在教师的话语行为之中,教师必须通过有声话语和姿态语言的表达向学生展示篇章发生的背景、篇章中发生的故事、篇章人物是如何来实现自己的角色任务的等。我们可以根据Halliday提出的术语加以说明:

(1)语场Field――篇章发生了什么事?该篇章的内容是什么?

(2)语旨(Tenor)谁为参与者?

(3)语式(Mode)语言本身表明什么?

Halliday通过对语言变异的解释注重语言的运用功能层面,而非语言本身以及句子或从句层面的描写。Halliday的理论强调语言的社会符号特征,根据社会情境、语言使用者和语言的使用对语言进行描述(McCarthy&Carter,2004:22)。篇章语境的话语意义如果能够在教师有声语言和姿态语言展现出来,篇章就会充满生命力,并在学生面前展示连续不断的篇章画面。

1.篇章信息性在情境创造的过程中再现

信息性是de Beaugrande和 Dressler(1981)的篇章构成七个标准之一,指对于接受者而言篇章中的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即篇章事件在多大程度上是预料之中的还是出乎预料的,是以知的还是未知的或不确定的。篇章生产者常常考虑接受者在篇章可接受性方面的态度和情况(刘辰诞,1999:47)。

课堂在课堂中,篇章的接受者既是教师也是学生,而教师在接受篇章信息的同时还要根据语境对篇章的信息进行再创造,这就增添了教师对篇章理解和分析的难度。因为这种再创造要求教师不但具有语言知识的能力,还要具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根据Canale和Swain(1980),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篇章能力、策略能力,Canale和Swain的框架对语言交际能力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给语言教学有很大的启示。Bachman(1990)也曾提出“交际语言能力”的框架,包括三个主要部分:(1)语言能力。(2)策略能力。(3)心理体态机智。第一部分是由交际中语言使用所需要各种知识,而第二、三部分交际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心理和体态方面的知识(Hadley,2004:7)。

篇章生产中每一选择项的信息价值即信息程度不可能有精确的量,de Beaugrande和Dressler提出“一般可能性区域设想”即以大约的区域来估量信息性程度的高低。他们把信息性程度分为三个等级,每一等级的区域都比较宽,语言事业者在交际中是可以把握和区别的(刘辰诞,1999:51)。

2.通过情境再创造实现篇章人际意义

在篇章教学中,语境是组成篇章的重要成分,影响着课程设计、教师的语言风格、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理解情况、并最终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关于人际意义的特征,彼得・罗宾逊等人提出了一个模式,关于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身份和关系的社会信息是如何在社会互动中传达出来的。即:(1)在鼓励的社会变量和语言学变量之间有简单的直接的关联。每一个这样的关联构成了语言中的一个“社会标示”(social marker);(2)有些这样的标示被互动的参与者看出来,即具有“位的”(emic)地位,因而成为相关的社会变量和有效标志;(3)关于言语是如何传达社会信息的理论基本上就是由这样一个标示清单组成的(李战子,2002)。

从社会语言学中对言语标志的研究到功能语言学中对人际意义手段的研究;即对交际参与者社会关系、身份的标记的研究到参与者在话语中的关系的语言资源的研究都体现话语交际的目的性、连续性和言语表达的差异性。教师在篇章分析过程中如果能够根据篇章语境,以较为真实的语言展示篇章语境,学生就能够较容易感知和区别篇章材料中人物的情绪、动机、意图和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洞察并理解篇章的深层意义。

总结

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在篇章中,信息的传递需要词汇和句子作为表达的工具,但是,篇章意义的传递更离不开话语语境,因为篇章中包含了语境的诸多因素。对篇章的理解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层意义,而要深入理解篇章的深层内涵意义。奥斯汀之所以将语言理论划归为行为理论范畴,是因为学者们研究的不应是词或句子,而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做的事情,即言语行为(speech act)。

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背景为依托的,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必然表现在其语言中。在篇章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话语随着语境的不同而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对篇章内容的理解。课堂活动的展开和篇章语境在课堂中的展现是通过教师得体的语言来实现的。只有将篇章信息与教师在不同语境中使用的话语相结合,才能够适合于篇章文体及风格的要求和交际活动的需要,才能将语言的可操作性和在不同语境下的创造性和能产性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Alice Omaggio Hadley,2004.Teaching Language in Context.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eijing.

[2]Canale M,Swain M 1980.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3]Christal,D.1981.Direc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London: Academic Press.

[4]Cook,G.,1989.Discours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De Beaugrande,R.,& W.Dressler.1981.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 .London: Longman.

[6]Hoey,M.,1991.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Hymes D.,1972.Sociolinguistics.Harmondsworth: Penguin.

[8]Michael McCarthy& Ronald Carter,2004,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Peking University

Press.Beijing.

[9]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刘辰诞.结构和边界――句法式认知机制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1]裴文.现代英语语境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Analysis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ntextual Situation and Teachers’ Class Speech

ZHANG Quan-ying

(Lishui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Zhejiang Province,Songyang323400,China)

Abstract: Discourse is composed of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factors.Discourse is the congregation of various situations pre-constructed by authors according to a certain context of situations.Discourse linguistics focuses on the social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where discourse is produced and received .Teachers should choose a certain individual’s linguistic feature,dialect,and register which are in light with specific contextual situa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ividual’s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The development of class activities and the display of contextual situations are realized through teacher`s suitable language .Onl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iscourse information and teacher’s speech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can the style of discourse be in the requirement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and can the operationality,creativity and productivity of language be shown .

Key words: discourse;context;class speech[责任编辑 陈鹤]

上一篇:汶川亚高原训练基地建设与体育资源评价与开发...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应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