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两课”教学法创新与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关联性

时间:2022-09-01 05:36:28

试析“两课”教学法创新与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关联性

一、“两课”教学与高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内容。素质教育强调重视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要重视思想品德、心理和身体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良好的素质是人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于人的身心及升华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的前提,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做一个具有更高的思想品质和对人类有责任感的人。

高等教育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出发,高等教育应是更加注重人才素质提高的专业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就应将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两课”(即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养成起着灵魂的作用。[1]一方面,通过向学生全面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理性思维水平以及分析、判断、驾驭、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能在心灵深处确立创业敬业精神,协调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顾全大局精神,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两课”教育的这一功能,凸现出“两课”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价值。“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课”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两课”教学现在还存在着形式单一,“满堂灌”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所具有的封闭性、强制性和单向性的特点使学生对学习“两课”产生厌倦心理,影响着“两课”的教学效果。随着自主意识的增强,当今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较以往有了一些新特点,诸如:偏重感性化,更注重从自身的感受和体验中接受某种理论或观点;偏重实效性,在衡量一种理论、一门课程的价值时更注重其实际效用;偏重经验型,在观察问题、考察社会时更注重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种认知方式往往难以接受与实际经验、社会现实有一定距离的理论。为此,为提高“两课”的教学质量,加深素质教育,在不降低必要的理论层次,提高理论的可接受度的同时,必须对“两课”教学法进行创新,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2]

二、“两课”教学法的创新

教学实践表明,“两课”教学法的改革和研究必须立足“两课”教学本身的特点,研究其特殊的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基本方法等一系列具有自身特点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我们必须在哲学方法论的指导之下,总结和概括各种具体方法的共性和规律,从整体上把握并提出适合“两课”自身特点的一些教学方法。

第一,情境式教学法。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或再现当时情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和直观的教学中,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直接现实情境,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农村、社区、家庭、典范人物或革命根据地等单位、地方和个人,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受到教育。另一种是虚拟现实情境,就是将现实中的典型情境,演示出来或制作成CAI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情境教育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是以学生实际感受为主。在情境教育中,教师由直接教育变为间接教育,即通过先前课堂教学,把书本知识、方法传授给学生,在学生接触现实情境中发挥间接作用,把书本知识和现实情境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消化书本知识,形成正确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他人和自己的关系,正确处理责任和义务的关系。

情境式教学法主要有:课堂演示、参观、模拟教学、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其中演示法又称直观教学法,它是配合讲授和问答,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模型、标本、图片或通过幻灯片、投影、电视、电影等,以说明有关事物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对实际事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模拟教学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首先,课堂展示。就是把授课内容的其中一个方面通过讲课、演讲、表演、小品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其次,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指在《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让学生模拟各种角色去审理案件,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网络和多媒体教学就是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现代化教学媒体,把所需要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直观性和容纳信息量大的特点。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有几个特点和优势。一是直接与书本理论知识联系,教学可以相互促进;二是时间短、效率高,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三是节约教育资源,不必花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而且组织起来也非常容易,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便于推广。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引导、启示、激发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学习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促进学生消化所学知识并使之向能力转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研讨、交流思想的积极主动性。[3]“两课”的启发式教学应把研究重点转向教学对象以及教师与教学对象的双向交流上,建立相互作用的反馈机制。教师要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反馈结果,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深厚的知识底蕴,对现实社会和大学生思想特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研究,有引导学生思维和驾驭课堂讨论的能力,有敏锐的感悟力、洞察力和较强地说服力,能与学生平等交流、坦诚相待。

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谈话等。其中,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在大量参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和思考,学会客观、全面、立体地解析问题。课堂讨论的关键在于设计好讨论的题目,可以是有争论的学术问题也可以是结合现实问题、热点问题,或是进行横向、纵向比较的题目,关键在于让学生在准备讨论或辩论的过程中,自己主动查找资料,思考问题,最终得出正确答案。课堂谈话,又称课堂问答。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谈话法要求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提出的问题要明确、鲜明,使学生通过一番思考能够理解。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不宜选择死记硬背的记忆题,而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第三,实践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将“两课”课程理论和课堂教学的有关内容延伸到课外,利用社会实践资源,创造实践条件,精选实践活动课题,培训和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高校“两课”教育要成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彻底冲破灌输式的教学体制,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民主参与,采取丰富的内容、多样的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主动学习的权利。[4]实践式教学法给“两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变学生对“两课”的厌倦情绪;促使课堂内理论教学和课堂以外实践有机结合;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师人格力量的示范作用;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使“两课”教学育人的魅力得以体现。所以,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实践式教学法主要有: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基地实践等。其中,社会调查是对改革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对改革的难点、热点进行的有目的的考察和研究的过程。社会调查不仅是对学生理论水平、社会经验、实际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它操作方便,成本较低,简单易行,它可以弥补参观考察不能深入的不足,是社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社区服务是指在社区开展的为满足其成员物质与精神生活需要所进行的各种社会利服务和便民服务活动。社区服务,应该从学校及其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出发,结合所服务社区居民的需要,满足社区居民普遍存在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在强化学生服务社会的同时,还要强化德育功能,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基地实践是将“两课”实践教学经常化和持续化的基本手段,也是实现其目标的基本途径。加强“两课”教育教学基地的建设,如与某些革命圣地、公检法机关、企业单位、农村、福利院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或不定期带学生下去参观、调查、走访、座谈、劳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爱国情感、增强社会责任心。基地的选择确定,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应注意对当地社会实践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坚持深挖基地内涵与保证效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稳定、长期的社会实践基地。

总之,高校“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教育功能,同时又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方法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使“两课”教育真正成为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290.

[2]林春.当前高校“两课”教学改革中两种教学法类型评析[J].高教探索,2005,(5).

[3]谢晓青.启发式教学在“两课”中的运用和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5,(9).

[4]熊晓燕.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上一篇:非智力因素对英语听说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