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府彩虹 第1期

时间:2022-09-11 07:46:49

首府彩虹 第1期

农十二师自古以来就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颂之乡,歌舞游台之地。”随着屯垦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今的农十二师则更像一道美丽的彩虹镶嵌在乌鲁木齐市的周围,为城市居民提供着花色繁多、品质优良的各种农副产品,成为新疆首府最大的农副产品基地。

复杂的体制演变

农十二师在2000年11月之前,有着双重身份,即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乌鲁木齐市农垦局。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简称乌管局)是兵团所管辖的副师级农场管理局,乌鲁木齐市农垦局(简称农垦局)是乌鲁木齐市政府直属县级职能主管部门,担负着对所属各农场行政、业务管理,隶属于乌鲁木齐市政府管辖,实行双重领导。1988年乌鲁木齐垦区有6个农牧团场,11个直属企事业单位,下辖174个农牧连队,有121个国有独立核算工交商建企业和一大批科教文卫机构,它们分布在乌鲁木齐市的各个行政区域内。

乌鲁木齐垦区屯垦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就设有戊已校尉管理戍边屯田。1951年春,新疆军区司令部生产办公室组建了屯河八一机械化示范军垦农场(现头屯河农场)。1964年1月,自治区农垦厅乌鲁木齐市西郊农场管理处成立(十二师前身),主管五一、三坪、头屯河3个农场。1976年成立乌鲁木齐市农垦局,一O四团西山农场和养禽场并入其中。1981年兵团恢复,又在所辖团场基础上成立乌鲁木齐农场管理局。由于各农场和西郊管理处的体制演变较复杂,从而造成了长期的双重领导体制。2000年11月,农十二师正式成立,标志着双重领导体制的结束,新的历史时期开始。

邮票上的头屯河农场

1952年10月1日,国家邮电部发行了一套特一5《伟大的祖国》一组4枚邮票中,其中之一是新疆军区“八一”机耕农场(现头屯河农场)播种作业照。

头屯河农场始建于1951年10月25日,是新疆建场最早的4个机械化军垦农场之一。

王震司令员和前苏联专家曾到农场视察指导工作。在头屯河畔这片沃土上培养了全军第一名女拖拉机手张迪源。1952年1月23日,王震司令员和迪化市(今乌鲁木齐市)饶正锡市长在农场视察工作时,分别在张迪源的笔记本上留言,勉励她“努力学习,精通拖拉机技术,争当模范女拖拉机手”“预祝你在掌握拖拉机技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为新疆机械化农业起示范作用”1953年春,新疆军区政治部号召全体指战员,向全军第一名女拖拉机手张迪源学习。

头屯河农场的先进事迹,《新疆日报》等报刊曾有多篇报道。1951年秋农场播种冬麦时,《画报》记者拍摄了多幅农业机械作业照片,刊于当年11月出版的《画报》上,其中一幅被国家邮电部选为1952年国庆节发行的特―5《伟大的祖国》一组4枚邮票之一。

冬天里的南干渠

20世纪50、60年代是各农场开荒造田,修渠种树,铺路建房的时期,当时的大生产场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1957年的五一农场,只有6万亩可耕地,那时只有几个零星村庄,土地凸凹不平,野草丛生,水渠边到处是秃头榆树。农场成立后就开始了平整土地,组织生产。后来人员增加,用水量越来越大,只有和平渠供水,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缺水的问题十分突出。

要发展,不解决水的问题,就没有出路。1965年,五一农场党委决定修一条沿乌伊公路长达8公里的南干渠,渠需挖2米以上的深度,计划全部用石料铺成,共需长40厘米、宽30厘米、厚10厘米的石料41万块,这么大的工程要在1965年的冬天和1966年的春天完成,确实难度很大。

因为当时没有什么运输设备,所以场党委动员全场职工群众齐上阵,党员干部团员带头,在农场场长张克忠的带领下,拉着爬犁向王家沟进发了,采石料的采石料,拉石料的拉石料。五一农场到王家沟往返近60公里,在零下近30摄氏度的天气里,天不亮就出发,自带干粮,一人一个爬犁从王家沟往回拉石料,王家沟有一个200多米的大坡,上坡必须几个人才能拉动一个爬犁,即使天再冷,上坡以后大家都是一身汗。就这样用了近2个月的时间,硬是把石料全部拉到了位。

春节刚过,又开始挖渠了,天寒地冻,沙子和水冻在一起,比混凝土还结实,十字镐下去,有时只能是一个白点,就这样一点一点地啃,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4万余立方米的挖渠任务。由于冻土太硬,经常要掏洞,很容易造成塌方,五队队长陈生寿和职工杨基合为此献出了宝贵了生命。

3月下旬刚开冻,就开始了铺砌工作,到春季灌水时,8公里的干渠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使10余万亩良田得到了灌溉。南干渠现已使用了30多年了,目前还完整无损,它已经是五一农场的一个象征。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蔡觉吾的带领下,开始自力更生发展工业,大规模地搞基本建设,建成了一次烧3.8万块的砖窑4座,几年间累计生产红砖800万块,解决了当时农场盖办公室、医院、学校、粮库等近3万平方米的用砖。同时,在大生产中,还涌现出了人工日脱坯1200块的李平安,1小时甩土块100多块的姚建材,日打石料50块的张群,日割小麦7亩的飞刀手陈广利等先进个人。

为了解决农场基建用石灰问题,蔡觉吾在硫磺沟、东山、妖魔山上找矿石,除了一辆马车,其他全是人扛肩挑建成了一座石灰窑,烧出了50多吨石灰,满足了团场的需要。

随后,他们又开始尝试酿酒、制革、面粉加工、酒花加工、煤炭开采、塑料生产等等,以后农场又办起了皮鞋厂、挂面厂、毛毯厂等,都是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就这样,农场的工业一点一点地发展起来了。

万里赶牦牛记

1959年,刚成立了不久的天山九场(现一四团),为充分利用本地的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决定到青海购进一批良种牦牛在山区牧场繁育。

9月20日,35岁的吴德寿持中国人民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公函,率领牧工郭德元、兽医许志清及哈萨克族牧工玉山带着一枝步枪、100发子弹,从天山九场出发了。

吴德寿4人,为了把牦牛安全赶回新疆天山九场,赶着300头牦牛逐水而行,徒步放牧。为了防止牦牛丢失和跑散,他们不进村,不住店,仅凭一顶小帐篷,4件军大衣,每晚和衣傍牛而睡,轮流值班放哨,防止豺狼袭击。

牦牛刚过野马滩,已经走出去了100公里,突然降临的沙尘暴,使他们睁不开眼,牦牛不听吆喝,全部跑了,没有办法只能沿途寻找,原来牦牛又跑回了牦牛山。

从青海到甘肃要翻越两省交界的党河南山山区,在深山放牧时,牦牛队遭遇了狼群的袭击。大牦牛一般不怕狼,饿狼攻击的目标主要是小牛犊和人。大牦牛为了保护小牛犊和狼群展开了混战,狼嚎牛叫,情景非常惊险,饿狼也越来越多足有30多只,3头牛犊被狼咬死了,也有好几只狼被牛顶伤。哈萨克族牧工玉山生活在牧区,了解狼的习性,打狼很有经验,知道打狼要打头狼,便举起猎枪打死了几只大狼,这才把狼群吓跑。

从敦煌进入新疆库姆塔格沙漠后,4人断水断粮4天4夜,宰了牛,因为没有柴火,无法煮熟吃。为了活命,吴德寿下令:“为了革命吃生牛肉。”一路上他们吃过各种野菜,喝苦水牛尿,所吃的苦是现在年轻人很难相信的。就这样他们徒步走了近1.6万公里,历时15个月,从青海买回300头牦牛,向牧场交回了420头,其中有120头是小牛犊。现在一四团4600头牦牛存栏,都是由吴德寿买回的牦牛发展起来的。

今日农十二师

从王震将军建立第一个机械化示范军垦农场起,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创业、开拓奋进,昔日的荒漠戈壁已变成了绿洲沃野,今天的农十二师土地总面积已达443.76万亩。其中:草场面积310.3万亩,耕地面积30万亩,人口6.43万人。

依托首府、服务城市,以菜篮子建设为重点,农十二师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形成了畜牧、蔬菜、果林三足鼎立的格局。乳业、加工番茄、啤酒花已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成为首府及周边市场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兵地天元乳业有限公司、芳婷针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天润生物技术股份公司及新疆天正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活力进发,佳丽、芳婷、天润、天山文具、八一酱醋等品牌享誉天山南北,并打人内地市场。从2001年起,该师连续两年获得了兵团经济建设争先创优先进单位。目前,农十二师正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首府近郊最靓丽的明珠而努力奋斗着。

(作者单位:农十二师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提高蛋鸡产蛋的新方法等 下一篇:美国华尔街金融资本的基本运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