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建设路径的选择

时间:2022-09-11 06:27:33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课程建设路径的选择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决定了英语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针对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困境入手,从改进英语教育模式、加强培养双师双语型人才、创建校内实训基地等方面为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课程建设改革的路径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专业;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157-0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市场迫切需求的对象。在这新形势下,2008年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作了修改,新的教学目标提出: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目标与人才培养战略决定了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向职业性倾斜,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专业+外语+技能”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特色。作为领导能力领先、综合水平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在英语课程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已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研究的一个紧迫课题。笔者以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结合该院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困境,提出一些改革发展路径的思考和建议。

一、示范性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困境

(一)学生英语学习的期待视野差别

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生源素质悬殊很大,包括第三批本科录取线以下的学生以及三校生(来自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并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特别是三校生)相对学习能力弱,英语基础差别大。其学生中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会选择进入高职院校中办学条件好、办学理念先进的示范性院校学习。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因为其相对先进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及其所处的有利地理条件,每年都能吸引到很多好生源,包括很多高考分数在本三线以上的学生。另外,城乡差别、地区差异,也造成学生英语基础不等,对英语学习的期待视野迥异。很多好学生期望很高,不仅要求通过等级考试(包括应用能力A、B级考级,四、六级考试),还希望提高自身的英语实践和应用能力,以便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在工作中学以致用;一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本甚至读研。但是少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其中包括大部分的三校生),毕业时连基本的A、B级应用能力的要求都达不到,从心理上畏惧英语,躲避甚至放弃英语学习。学生的期待视野差距大,统一的英语教学目标实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再加上合班上课,听课人数众多的英语课堂很难兼顾每一个学生需求,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英语课程设置职业特色不足,专业英语ESP与基础英语EGP的衔接融合矛盾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加强基础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讲解、技能训练为主,侧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称为基础阶段通用英语教学(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简称EGP);另一种是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减少基础英语教学,加强专英语业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在所学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称为专业阶段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很多学校重视EGP而轻视ESP课程,这一点从课程设置上就能体现出来。好多学校既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也没有设置ESP教研机构;有些学校即使开发了ESP课程,大多也采用以语言为导向的模式,严重偏离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没有形成兼具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课程特色。很多高职院校对ESP教学不够重视,ESP教师与EGP教师之间普遍缺乏交流与合作。一些学校将ESP定位为选修课或考查课,存在课时少、学分低、师资不足等尴尬问题。作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课程设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学院把英语教学目标定位为“基础+专业”的模式,但尚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英语课程ESP。英语课时目前减少为两学年四学期,每学期授课12周,每周授课4课时。前三学期注重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五种技能,强调听说为主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了努力满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英语学科带头人只能在英语教材上下工夫。目前采用的英语教材分为基础英语+行业英语两个模块。基础英语重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在职业场景中的英语交际能力。行业英语根据各专业群所面向的职业,依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典型工作环境或场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以帮助学生具备在本行业领域内运用英语进行基本交流的能力。行业英语根据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群又细分为经贸英语、机电英语、IT英语和土建英语。全校所有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都由学校大外教研室英语教师负责讲授,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英语教师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碰到专业问题有时老师自身也搞不清,只能限于一般字面的翻译,而解释不了其中的原理。基础英语教师普遍缺少相关行业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点,这对专业英语的教学与发展是个严重的制约。可以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掌握不了专业的英语水平,也不会真正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自然也很难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社会发展需求与英语学科地位边缘化的矛盾

目前,高校英语学科都面临一个尴尬处境,即一方面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既懂专业又有较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许多高职院校英语学科地位边缘化。很多院校基础英语课时被大量缩减,有的院校在一年级时只开设一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到二年级时再开设一学期或两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师资缺乏而将学生合班上课。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专业英语课程,没有专门的专业英语教学管理机构,专业英语教学的评价和管理处于失控状态。很多学校重理重工轻文,在英语教学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甚至瘫痪,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匮乏等问题,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先进的办学理念,从而影响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英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行政人员相比教学工作任务重,收入偏低,进修、培训机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师的发展和工作积极性。这些问题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示范性高职院校也同样存在,制约着英语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只有改变观念,加大重视和投入,才能改变困境,在英语教学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真正实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实现带动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深化改革,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使命。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 下一篇:拨开浮云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