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8例分析

时间:2022-09-11 05:30:04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18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10-0041-0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小儿 炎性肠梗阻

2000年1月~2007年5月,笔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18例,效果较满意,现分析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8岁。原发病及所施手术:阑尾炎穿孔弥漫性腹膜炎9例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引流术;蛔虫性肠穿孔弥漫性腹膜炎3例;2例行肠穿孔修补术、腹腔引流术,1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粘连性肠梗阻6例行粘连带分离、松解术。18例术中均行肠减压,12例行腹腔冲洗。

1.2 临床特征 全部病例均有近期腹部手术史,且手术操作范围广对肠管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对肠功能恢复影响大。多在术后5~8d发病,常于已少量排气排便及进食后再次出现肠梗阻症状。腹胀及再次停止排气排便18例,呕吐12例,腹痛9例,为持续性胀痛。腹部压痛13例,腹痛轻度反跳痛7例。腹部无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减弱15例,肠鸣音消失3例。腹部平片均有大小不等之液气平面,B超显示肠腔积液18例、腹腔少量积液8例。

2、治疗方法

(1)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2)肠外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血浆或白蛋白。(3)给予生长抑素或其类似剂,如施他林或善宁,根据各自药理作用及小儿剂量用药。我们常用善宁,小儿2ug/kg/d,分三次皮下注射,待病情减轻后逐渐停药。(4)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根据病儿年龄大小每次分别给以地塞米松2~5mg,一日二次,一周后逐渐减量停药。(5)应用多巴胺:每日在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应用二次小剂量多巴胺,据不同年龄每次2.5~5mg,每分钟0.5~2ug/kg静脉滴入,病情减轻后停药。(6)给以中药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0g,芒硝6g,枳实10g,厚朴10g,槟榔10g,山楂12g,神曲10g)煎汁120ml。据不同年龄每次30~60ml,自胃管内注入或直肠内滴入,一日二次。

3、讨论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是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1~2周),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和动力性因素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

从本组病例来看,病儿手术后已排气排便,进食后又出现肠梗阻的症状,查体腹部无肠型及蠕动波,无气过水声和金属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即应考虑为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结合腹部平片检查,诊断多无困难。

本病多发生在手术后短期内,患儿尚未出院,呕吐、腹胀、再次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很明显,但无阵发性剧烈腹痛和肠梗阻的体征,肠鸣音反而减弱或消失,腹部平片无机械性、完全性肠梗阻的典型表现。本病应与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后者是术后30天内肠蠕动恢复后再次出现的肠梗阻,具有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及体征,且有肠梗阻的影像学证据,故二者易于区分。

腹部CT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见肠壁水肿增厚、肠袢成团、肠腔积液及肠管均匀扩张等,并可排除其他腹部疾病,且动态观察有助于了解病变进展情况。遗憾的是本院为一基层保健院经济贫困无力购买CT,不能用于临床检查所需。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其特殊性,炎症控制后,肠梗阻的症状随之解除。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病变范围较广,炎症造成肠蠕动减弱是梗阻的主要原因,其次为肠壁水肿引起肠腔狭窄,故应采取非手术治疗。由于肠壁高度水肿,致密粘连,再手术可致损伤、肠瘘、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本组病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的作用及机理是:禁食水、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肠外营养支持,必要时给予血浆或白蛋白以改善营养状况、纠正低蛋白血症。生长抑素可抑制消化液分泌,减少肠液潴留,有利于肠壁血循环恢复,加速炎症消退,缩短病程。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肠壁水肿及炎性渗出。小剂量多巴胺可扩张肠系膜血管,增加肠袢血流量,改善肠壁血循环。中医学认为:大承气汤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厚朴行气除满,枳实理气消痞,数药合用共推肠道积滞。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增强胃肠道的运动功能,促进手术后肠功能恢复,减少肠源性内毒素移位,降低肠壁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抑菌、抗感染等作用。

本组18例全部治愈,出院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梗阻发生。

上一篇:消化道隐匿出血诊疗体会 下一篇:纤维板剥脱术治疗小儿慢性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