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之精神谈盆景

时间:2022-09-11 05:17:49

从艺术之精神谈盆景

21世纪是科技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人对实现个体价值与精神需求寻觅最迫切的时候。向外驰骋奋博的阳刚之势的力越强,向内需求精神慰藉之心态也随之增强。

作为我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儒家,主张内圣外王,倾向于实践理性精神,培植的是道德人格,建立的是人伦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对维护社会良性运作,其价值巨大。然而在这种文化体系中,世俗性和精神超越性互为动态平衡,是人与社会、民族之和谐发展的基本:同时,精神的超越性提升了民族的精神,永恒的使人趋向真、善、美。艺术之美其直观形象特征,可以超越政治、种族、宗教等范筹,因此,艺术的和谐美是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实质作用是审美创造的活动对人的和谐能力的提升。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审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对象化的成果是一个可以直观人的本质力量的作品。艺术之所以可以美而且优于自然之美,是在于它可以使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审美对个体的和谐功能。

中国盆景艺术是融诗、书、画于一体,是对立、因果、虚实、呼应、疏密、藏露等的和谐统一,是把杂多融为统一,把不协调理顺为协调,这就是盆景艺术的特征。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墨色淋漓的鹿角枝、蟹爪枝活现在真境之中,缩龙成寸的老树苍大赫然,盘根露爪,揽江湖胜境于盈尺之盆,是何等的赏心悦目气宇轩昂、霜皮剥落洋溢的是凛然之气,斜卧俯仰、冲崖而去的是顽强不息的抗争精神:枝叶萧疏、瘦润飘逸的是文人的气格,松的纵横壮美,直而不僵,曲而不弱,绵里裹针:柏的葱翠、婉约、道曲万状的白骨躯干却是百炼之钢而化为绕指纤柔,阴柔之中尽显刚劲之气。等等之多,枚不胜举。盆景艺术有如此诸多的美,这种美的渗透力比任何说教和倡导都显得更有力量,它潜移默化地表现在人的行为之中,为人无媚态,为言不阿谀,为事不半途而废,能矢志不移。这种由内而外显现的力量,这种优秀传统艺术力量的渗透,对社会所起的精神净化作用,远胜于一台歌舞晚会所释放的汹涌澎湃、狂热不息的激情。盆景艺术美的渗透力,润物细无声而持之以恒,构建和谐社会靠的不是一时渲染和激情,而是一种对优秀文化价值观的肯定,以及这种价值观的持久感染力,这就要靠广大的盆景爱好者、欣赏者、支持者们的不懈努力。

值得广大艺术创作者深知的是,艺术不是商业,真正的艺术是不迎合流行形式的。艺术是观照个人心灵的归宿,然后绽放出个人心灵之花,结个人思想之果。这就要求盆景创作者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强调专业性是为艺术的发展负有责任。一个民族能自强于民族之林,不仅仅经济的发展,其重要的表现在文化艺术的灿烂辉煌。艺术就是照亮人们精神生活的一根火炬。学习艺术不仅体现在对艺术技巧的掌握,还要通过研究艺术形式,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加深对所接触到的世界的观照,从而塑造和提高创作者自身,并成为艺术的传递者,以感染和净化整个民族精神的追求。目前我国盆景主要是师承和交流学习,作为师,要有师的良矢口,要肩任极高的社会责任,不能靠办个短期培训班来解决。教育者是人类文明的承接者,他的目的不是承接火种在自己的手中灿烂至终,而是燃起更多的火炬,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像美术学院老师,培养的不是美术作品而是美术家,对人的培养和塑造才是教育者的根本方向。

人类的艺术史告诉我们,在艺术滚滚洪流之中,唯有纵向扎根传统文化,横向借鉴当代国内外艺术,乃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唯有卓杰的艺术构想,精湛的艺术手段,方能技道双赢。构建在中国传统艺术之上的当代盆景艺术,已经形成了方法、形式、观念、展览等多元的格局。如何植根于传统,不践踏传统精义,并糅合时代气息使之成为新风尚,正是当代创作者所追求的。这种追求是艺术与艺术审美在运动中求发展的一种自觉,是其保持自身革命活力的需要,如此才能不断燃起艺术精神的火炬。

上一篇:浅谈盆景死亡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金秋六合赏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