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地膜马铃薯双垄沟栽培技术试验总结

时间:2022-09-11 03:28:24

东乡县地膜马铃薯双垄沟栽培技术试验总结

摘 要:东乡县大部分是旱作农业区,探索和规范马铃薯双垄沟栽培技术,对提高马铃薯单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双垄;集雨增墒;试验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7—0003—01

1 试验目的

马铃薯是东乡县干旱山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为1.57万hm2左右,占粮播面积2.43万hm2的64.6 %。然而干旱始终是东乡县农业生产的瓶颈,为了探索出一条能够充分利用雨水、用好雨水的新路子,东乡县开展了“地膜马铃薯双垄沟集雨增墒栽培技术”试验。该试验以集水、保水、用水为目的,研究双垄沟集雨增墒对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马铃薯生产中提出了新的栽培技术,为提高干旱山区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参试品种

试验品种为脱毒马铃薯陇薯3号。

2.2 试验处理

该试验设两个处理,地膜马铃薯双垄沟栽培;马铃薯沟垄种植(CK)。

2.3 试验设计

该试验设3个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约30 m2(6.2 m×4.8 m),垄作,重复间距50 cm,小区间距50 cm。每小区6垄12行,行距40 cm,株距36 cm,每小区204株。于2010年4月5日播种。

2.4 种植方法

播种前将农家肥均匀撒施于地面,一般施农家肥45 000 kg/hm2,磷酸二铵600 kg/hm2,深耕深翻,将地块耱平。整好地后起垄,垄面宽50 cm,垄高10~15 cm,垄距100 cm,垄面要平、细、直成弓型,在弓型垄面上开两条相距35 cm、深5 cm、宽8~10 cm小沟,然后采用700 mm×0.006 mm规格的超强地膜覆盖,覆膜时将膜拉展,紧贴地面,两边用土盖严、压实,最后打孔播种,播种时,在双垄沟中用铁铲种植,膜口开8 cm,播种后用土封好孔。

3 试验地基本情况和田间管理措施

试验地设在坪庄南关村,该地海拔2 400 m,年平均气温5 ℃,无霜期172 d,年降雨量300 mm,土壤为白麻土,无灌溉条件,试验地为新开垦梯田。播前结合整地施农家肥45 000 kg/hm2,磷酸二铵600 kg/hm2,马铃薯种块切好后用草木灰拌种。2010年4月5日播种,6月中旬结合中耕锄草,进行追肥,追施磷二胺450 kg/hm2,并将对照品种培土起垄。10月10日统一收获,每小区单收,并统计实产。田间记载及产量结果见表1、表2。

4 试验结果分析

根据田间记载,地膜双垄沟栽培的马铃薯陇薯3号出苗整齐,生长旺盛,出苗比沟垄种植的早6 d,开花期早5 d;从产量结果看,地膜双垄沟栽培的马铃薯陇薯3号平均折合产量为41 167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3 800 kg/hm2。增产幅度为10.2 %。

5 小结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地膜双垄沟栽培的马铃薯陇薯3号不论在阶段发育过程,还是产量结果,都比对照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2012年的干旱年份,沟垄种植的马铃薯因为干旱缺水出苗不整齐,生长前期枝叶枯萎,严重影响了马铃薯产量的形成。地膜双垄沟栽培的马铃薯由于地膜的集水、保水作用,出苗整齐,到了生长后期仍然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产量的形成。因此,该技术除具有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作用外,最明显的效果在于能集流增墒,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克服了因干旱而不能按时播种和出苗难问题,并且能保证苗齐苗全。因此,该技术在东乡县干旱山区具有推广价值。

上一篇:九甸峡发电厂房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控制 下一篇:秦安县秋大白菜丰产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