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存在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8-08 02:27:13

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存在问题与对策

摘 要: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汉语骨干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参加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选取东乡县10所小学汉语骨干教师所在学校进行实地抽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来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教师培训的良性循环,推动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汉语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1-011-02

东乡县位于甘肃省境内,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东乡族自治县。受到地域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东乡县在汉语拼音教学等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其它地区,加强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为提高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东乡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教育厅结合东乡县教育发展现状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委托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和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于2007至2009年进行了三期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的培训。目的是希望通过培训来提高东乡县汉语骨干教师的普通话、汉语拼音以及教学水平,并期望通过骨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推广和传播,促进东乡县汉语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期东乡县汉语骨干教师毕业后,对他们使用汉语授课的情况作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由调研数据分析来看,参加三期培训的教师中,东乡族占69%,汉族占20%,其他民族占11%;培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占培训总人数的90%;参加培训的教师中大专及其以下学历占85%。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在接受培训前的汉语总体水平较高,74%的教师都能获得二级乙等及其以上的普通话等级证书,然而这些人中的60%只有二级乙等的水平(国家对取得教师资格的最低普通话水平要求);26%的汉语文骨干教师达不到国家对取得教师资格的最低普通话水平的要求。参加培训后,又有 11%的教师取得了二级乙等及其以上的等级证书,说明通过汉语培训,骨干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提高成效显著。同时,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机会少,选拔程序缺少透明性

长期以来,东乡县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相对落后,需要参加培训的教师数量较大。对东乡县10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研得知,大部分教师都愿意参加汉语、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计算机技术等各种类型的教师培训来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然而教育部门提供的培训机会较少,不能满足教师参加培训的需求;同时,由于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明确的推荐标准和程序,致使行政力量、社会关系和资历等因素影响选拔过程,导致选拔缺乏透明性和监督机制。此外,学区中心校对培训名额的截留,使得下属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获得培训的机会更少。

2、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实践中难以应用

根据对东乡县10所小学的调研,部分教师反应参加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教师过分注重培训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理论性,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视了东乡县“双语”和方言对普通话发音影响的教学实际情况。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培训的内容并没有很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声母和韵母的读音把握不准、前后鼻音的发音把握不准,汉语发音上依旧将“买”和“卖”区分不开。也有部分教师反应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相脱节,培训内容涉及面太广。受“双语”环境以及方言的影响,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依旧使用方言教学和课下交流,培训的普通话发音、口头作文训练等内容很难在这种环境中使用,很多教师的汉语水平和培训前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

3、培训模式单一,师资匮乏

调研中发现,目前针对东乡县教师的培训主要以假期高校集中培训为主,校本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等模式则很少,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东乡县马场小学的一位代课教师谈到,希望通过送教下乡这种培训模式来培训,这样可以使更多的教师参加到培训中来,也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培训教师的构成主要以高校教师为主,中小学一线教师数量少。高校教师对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影响了培训的目标实现和实际效果。很大一部分被调研的教师希望培训教师以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作为培训教师。

4、部分教师参加培训的意识不高

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教师需要通过参加培训或与一线优秀教师交流经验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由于东乡县地处民族贫困地区,受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23%的教师参与教师培训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把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对教学效果不是特别在意,更谈不上谈教学创新。这些教师中有55%的教师以时间安排不过来为由,不愿意参加教师培训;36%的教师以教学与家庭负担过重为由,不积极参加教师培训。保障教师待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实现国务院提出的“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的重要保证。

5、培训教师与学员后续沟通少,参加培训教师与同校教师缺少交流

访谈参加培训的教师得知,教师培训结束后,培训教师和学员之间的后续沟通基本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培训教师也不知道培训效果,受训学员也得不到培训教师的后续指导,影响教师培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效果。同时,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回到教学岗位后,很少主动与未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造成了培训的内容不能够在教师队伍中传播和交流,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东乡县教师培训工作的对策

根据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培训中所呈现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东乡县教师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培训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教师培训政策和措施。

1、加大对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增强选拔程序的透明度

保证东乡县教师培训的进行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多元化筹措资金,确保师资培训经费的投入,并要保证逐年有所增长。近三年东乡县在教师培训方面的经费投入逐年增长且比例越来越大,参与培训的人数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与教师培训的需求相比,培训经费与名额还满足不了全县教师的需求。因此,政府教育部门需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与支持。同时,学校在确定教师名额分配中,应制定教师培训名额选拔标准,注意兼顾不同学科、学段以及教师年龄层次等,接受全校教师和学生的监督,确保选拔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在东乡县小学校长访谈过程中,部分校长在谈到骨干教师名额的分配问题时,会更注重推荐有潜质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为中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确保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与专业化。

2、注重培训内容实用性,兼顾民族地区特殊性

教师培训内容的实用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培训效果的好坏。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确定教师培训内容、模式和教学方式,并加强对培训教师的全程监督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培训内容能够具体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此外,东乡县小学的教师和学生以东乡族为主,因此培训内容应该考虑民族差异以及东乡族方言对汉语的影响。同时,培训机构要充分考虑到东乡族的民族差异性与特殊性,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培训内容的创新。因此,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研究。

3、实现培训模式的多元化,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培训要打破传统的以假期到高校集中培训为主的模式,逐步实现高校培训、校本培训、送教下乡、网络培训、远程教育、学历晋升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全方位教师培训体系。在对东乡县小学汉语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分别有77%和66%的教师认为培训教师最好是优秀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和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校教师来担任。因此,建立一支由高校教育专家、学科教育专家、学科教研员以及一线特级教师组成的教师培训队伍,为教师培训提供有力保障。在系统讲授先进教育理论知识,更新拓展学科专业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培训的理论与中小学一线课堂示范案例教学实践、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结合。在教育理念、学科知识、中小学教学、科研等方面都走在前面,让培训学员真正获益。

4、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参加培训的意识

教师要转变培训观念,变被动参加培训为自己主动参加培训,以培训为学习途径,加强自身专业发展,才能在新课改背景下很好地适应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程内容的开发者以及师生关系的促进者的教师角色。在调查中,有48%的受训教师认为教师培训时间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最为合适,但是目前的教师培训中一般都在十天左右时间,这就需要受训教师转变学习培训观念,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那样才会让教师培训效果更加高效,提高自身教师专业化水平,尤其对处在民族边远落后地区的东乡县小学教师显得特别重要。像东乡县这样各方面还比较落后的地区,依靠教师的内驱力促使教师参加培训并不适合每一位教师,所以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减少教师参加培训的后顾之忧;同时,建立教师培训学分制度,通过压力机制来加强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参加培训的有效性,实现教师培训的外驱力向内驱力的转化。

5、建立培训后续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与未培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

教师培训效果不仅体现在培训进行中,培训的后续沟通同样也很重要。培训教师在培训结束时要留下联系方式,以便保持和受训教师的沟通联络,加快建立教师培训机构、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一方面可以使培训教师或机构随时了解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好的经验,同时也可以了解受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用培训内容的情况;另一方面受训教师也可以随时向培训教师或机构反映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得到专业知识或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指导。受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不乐于和其他教师分享、交流的思想观念,在参加完培训后,通过公开课、作报告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形成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氛围。这样可以使以后的教师培训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艳. 影响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J] 教师教育研究,2004(6).

[2] 李泽宇,冯丽. 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11).

上一篇:幼儿期情感教育探究 下一篇:论高校辅导员与学生良性互动的创新机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