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9-11 02:47:33

对“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要不要上大学?上大学有没有用?每年高考录取完,这个话题总能引发公众的一番热论。以“成都父亲反对女儿上大学”事件切入点,从社会发展阶段、大学教育制度和学生就业公平三个方面浅谈了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读书无用论,教育功利化,大学教育制度,大学生就业公平

2013年9月,《成都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四川成都的一位父亲,坚决反对已被某大学录取的女儿玲玲上大学事件又将“读书无用论”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位父亲给女孩算了一笔账:上四年大学学费、生活费等花费需要8万元,女儿利用这个时间在社会上工作4年的收入差不多8万,还能增长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如此算下来女儿4年下来就可以收入16万,父亲甚至还极端地认为“捡垃圾都比上大学强”。对于这位父亲的言论,网上进行了调查,大约近7成网友赞同父亲的观点。

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读书无用论”近些年甚嚣尘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上大学没有用处?甚至有人不认同大学教育!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大学教育真的是可有可无的吗?对此,我觉得这应该和我们的社会发展阶段、大学教育制度和学生就业公平不无一定的关系。

一、从我们社会发展阶段来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又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化时代,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发展不是非常平衡,公众在物质利益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取舍问题上进退两难。发展经济、赢得财富,获取利益成为相当一部分人首当其冲考虑的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轻浮毛躁心态非常严重。

在这种大环境下,家长对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受到无形的影响。部分家长将子女的教育与功利挂钩,“知识能够带来财富”成为这部分家长们的信条,如果知识不能够创造财富,他们就认为学习没有什么意义。对于这样一种观点,我们也不宜轻易地指责和完全彻底地批评,因为有不少寒门学子希望能够依靠知识的力量改变生活的现状,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更好生活下去的最佳出路。然而,我所不能理解的是:成都的这位家长竟将教育功利化到如此地步。

如此来看,这不能不说是学生的悲哀、家长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受教育不仅仅是改变物质生活的手段,人生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获取物质财富,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受教育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发展自己,充沛思想;提升自己,丰厚精神;超越自己,丰富人生。

二、从大学教育制度来看。

一方面大学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向了大众化阶段,每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都在上涨,导致大学文凭的含金量逐渐降低,大学生就业率低,就业压力大。所以我们在普及大学教育、大力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也要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保证大学文凭的含金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让社会更加的认可和接受大学教育。

另一方面,大学教育过多的侧重于科学知识性教育,对实践技能教育缺乏相当的重视,更有甚者竟有位同学大学毕业以后连最简单的换灯泡都不会!大学的这种教育方式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大学所培养的人才类型与社会需求人才类型的严重脱节。企业、单位需要的不是空谈的“书呆子”,而是毕业后就能够上岗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不知名、甚至差一点的技校毕业的学生反而比大学生好找工作,薪资待遇也明显比名牌大学毕业生高,因为他们迎合了企业、单位的“胃口”,满足了他们的用人需求。有鉴于此我们要适度改革大学的教育制度,在重视科学知识性教育的同时,适量增加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方面的培养,实现知、行的真正统一,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就业、生活来说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学生就业公平方面来看。

与过去的某段历史时期不同,恢复高考初期,大批的农村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用知识改变了命运,转而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人物,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出现的概率似乎不如过去的频率如此之高。当今社会更像是一个“拼爹”的社会,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拥有一个比较“铁、硬”的关系,即便子女没有和其他人同样的文凭,或者根本没有受到过大学教育,完全可以获得比较好甚至更好的工作,这已经是社会上周知和不争的事实。

如此对于寒窗苦读的其他学子来说是多么大的不公平,这无疑也给“读书无用论”的成长与扩张提供了土壤。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是:采取什么样的制度和体制措施,创造出良好的就业环境,维护好就业公平,杜绝“拼爹”现象的发生。相信通过这样一个制度和体制的改变,公众会重拾对读书的欲望、信心;从而使公众继续看到借助上大学读书向上的希望。也许这种制度和体制的转变是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转变是必须和必要的。

虽然我国目前在大学教育机制、大学教育管理、学生就业体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将教育过分功利化是不能理解、不可接受的。

我们应该端正这样一种态度:切不可讲将教育单纯当作经济学意义上的一项资本投资,希望通过教育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是对教育作用的歪曲理解,教育给人的无形影响远大于对人的有形影响,它给人更多的是精神方面的启迪,对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远大于其带来物质帮助。

当然,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读书并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出路,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每个人要走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是选择上大学还是选择不上大学,都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最佳的选择。子女如果要求继续读书、接受教育,家长就不应该以经济利益为借口剥夺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毕竟大学教育给予学生一生的影响是难以用金钱等经济数字来衡量的。

上一篇:浅谈企业品牌延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产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