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环境景观设计

时间:2022-09-11 01:53:19

城市滨水环境景观设计

摘要:指出了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滨水环境区,具有亲水性的空间要素、历史文化景观要素、整体性与开放性的空间要素,分析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中,为了创造优美的环境,在设计时应该遵循以下设计原则:系统与区域原则、空间线路便利性原则、景观生态性原则、多目标兼顾原则,并通过景观功能配置、景观环境要素因素作用、景观空间结构设计探讨了特色景观的塑造。

关键词:园林环境;滨水空间;景观生态;空间设计

收稿日期:2011-04-27

作者简介:何阳鹏(1978―),男,湖北宜昌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113-03

1 引言

国内外众多知名城市均是依靠庞大的水系发展而来,或临江跨河、或傍湖沿海,如国际名城巴黎、纽约、布达佩斯、新加坡、香港等。在我国,因水而闻名的城市更是不胜枚举:“人间天堂”的苏杭,“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还有香港、大连、青岛、上海、珠海等等。城市滨水区是以“人”为中心,城市水体为主线,包括其周围与水体密切相关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它既是陆地的边缘,又是水体的边缘,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的开敞空间[2]。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建筑硬质界面和水体这一软质界面的过度空间,也是城市中的主要开敞空间,往往具有城市“窗口”的作用。成功的滨水景观建设不仅有助于强化市民心中的地域感,而且可以塑造出美丽的城市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因此,再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滨水休憩空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渴求,已经成为当今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与特色风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均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城市滨水环境的景观要素特征

2.1 亲水性的空间要素

当代美国环境设计大师哈普林曾说过:“我们所作所为,意在寻求两个问题:一为何者是人类与环境共栖共生的根本;二是人类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共栖共生的关系?我们希望能和居住者共同设计出一个以生物学和人类感性为基础的生态体系[3]。”总而言之,环境设计的中心是“人”,使人与环境达到高度和谐,这是环境设计的出发点。自古以来,水体就对人类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无论是开阔的水域还是精巧的喷泉,都能让人产生愉悦的视觉享受。但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和自然水体之间的联系被割断了。亲水游憩空间的创造就是要重建人与环境的亲密关系,使都市生活中的水文化得以再生。

亲水的空间要素是滨水环境中最显著,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水域空间主要表现广阔的水域形成开敞的水域空间;河流等以一定宽度的线型穿越水域空间;水网与路网互相交织以形成阡陌纵横的水域空间。出于充分考虑水域空间的特征,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一般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由于水域的方向往往是景观、视野较好的方向,因此要注重滨水区的可达性、通视性与导向性;沿河发展的城市,由于两岸通过各种方式创造两侧人流和物流的通道,因此往往呈现出一种沿河流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滨水空间景观带往往串联着城市主要的节点和区域,通常是由公共绿地、小广场、观景平台等系列景观点组成,应注重体现滨水环境的亲水性。

通常,在现代滨水景观设计中,可以将沿湖滨水区域按照标高作4段划分,从城市往湖靠近依次为“望湖区”(宽80~120m的绿化带区域)――“远水区”(高处湖滨大道)――“见水区”(低处湖滨大道)――“亲水区”(可戏水区域),这样既能满足驳岸设计的防洪要求,又可以将人们逐渐、逐级引入水面之中,在最低一级“亲水区”又可以采用了3种不同处理手法,即亲水木平台,亲水大台阶,挑入湖中的木舞台,使得整个区域在三维空间中变得丰富多彩。

2.2 历史文化景观要素

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发展和分布与水息息相关。水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水文化是人类最原始的文化之一。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产生于黄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两河流域[4]。而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滨水地区是城市发展最早的区域,城市的滨水区域总是隐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痕迹(包括水乡文化和滨水传说文化等),是最能体现环境品质和潜质的方面之一。当着手开发或改造滨水区时,从文化要素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全面去了解她的历史与演进,体验她的特色与脉络,收集她的人文与传说。源于生活、源于历史的精辟提炼,这样的滨水环境才是真正属于“此时”、“此地”的,是真正可以与当地居民达成共生的环境。即我们虽然在进行现代式景观设计,也不能完全脱离本地原有的文化与当地人文历史沉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不能割裂传统。在我们进行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历史环境条件,发掘历史传统文化景观资源,同时满足使用功能和观赏要求才能获得思想内涵较深刻,各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2.3 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滨水空间要素

滨水地区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具有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其环境质量需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滨水项目由于规模庞大,涉及面广泛,往往需要分几个阶段进行,各个地块、不同时期的建筑之间的协调变得十分重要。早期的滨水项目在整体环境的连续性上存在不足,即使是像巴尔的摩内港这样较为成功的开发案例也因为缺少城市设计,新区没有保持和延续原有城市的风貌,各地块与建筑之间非常孤立,缺乏有机的联系。而后来的悉尼达令港项目采用整体开发的策略,使新区与临近的中国城、娱乐中心、动力科学馆等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一些项目还通过环境设计和制作的环境小品来划分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利用不同的颜色来标识不同功能的建筑,从而将整个岛区有机的联系在一起[6]。

滨水区赋予了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特殊的人文价值与景观价值,以其优越的亲水性和舒适性满足着现代人的生活娱乐需要,这是城市其他环境所无法比拟的生活环境。这种公共开放空间对人的视觉、心理乃至生理上都产生强烈的刺激。丰富多变的水体形状,色彩斑斓的光影效果,可以启发人们去思考,去想象;清新的空气调整着人的精神和情绪;动植物的共生共存让人们体会大自然的丰富与可爱。在现代化的都市里,对于那些在高层建筑中进展劳动的人们,滨水区是让他们从工作引起的紧张精神中解脱的最佳去处。

3 城市滨水游憩空间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一般具有共同的特点,一面临水,一面邻近陆地,呈现带状绿地且地形平坦。怎样才能使带状的滨水绿地各具特色,创造出优美的滨水景观,并充分发挥滨水绿地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就成为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3.1 系统与区域原则

江河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和自然地理等多种自然力综合作用过程,这种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中某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到景观面貌的整体[5]。所以在进行滨水景观规划时,应该对江河的汇水范围,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方位的考虑。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控制水土流失,调配水资源使用,对重大水利和工程设施进行环境评价,协调城市岸线和土地使用,特别是要控制城市用地对江河的侵占,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做好污水截流和市政设施配套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保障。

3.2 景观生态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地域,其特点是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要素――生态要素。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首先是对环境、生态的分析与理解。建造城市滨水带是为了更加美化这个城市,而不是掠夺性、侵入式开发湖、河地带,现代滨水景观理论尤其重视这点,提出了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主要分为保留与保护2大方面。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创造性保护”工作,既要最佳组织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该地域内美景和生态自然,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控制,并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的健康与安全。成功的滨水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依靠健康的水体环境,使生物链得以延续,同时还需要建立污染管理系统。

滨水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而河流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倘若忽视了滨水地区的生态要素规划,那么城市建设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如小气候恶化、水土流失、岸线侵蚀、生物种类单一等,这一切都应该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高度重视。因此,在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该遵循这样的具体策略,以广阔的水面河充沛的水量来促进水陆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以河流绿色廊道和生物品种保护来遵从自然生物过程。

3.3 空间线路便利性原则

现代城市滨水游憩空间的设计应具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对外交通的可达性往往以移动时间、距离、便利程度为标准。增加滨水区的可达性,应消除影响滨水区联系的物理,同时注意防止新的物理的产生。另外,鼓励多种交通方式的运用,使步行者、乘公共交通者和乘小汽车者能方便地进入滨水空间,并提供适合的停车场。

滨水空间往往是吸引大量人流和车流的地带,交通状况复杂而混乱。交通地下化或高架化组织交通十分重要。车行交通以及大规模停车场的地下化有力地保证了地面行人的安全和便捷,消除了噪音和废气对滨水空间的行人和绿化的危要素害,并且可争取更多的地面活动和绿化种植面积,是最常用的立体化交通方式。高架也是一种实现人车分流的有效途径。滨水空间应建立滨水林荫道、散步道、广场、园林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连续性和选择性,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干扰,以确保步行系统的畅通。

3.4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滨水区的整治不单纯是解决一个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改进江河的可及性与亲水性,增加游憩机会,提高滨水地区土地利用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仅从某一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的浪费,重则对城市生态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整体协调。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系统工程意识为指导,合理分区,提供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巧布观赏游览线,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滨水区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可以增加城市的商务能力,从而带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的滨水区既是旅游商务区又是中心商务区。因此许多的城市滨水区都通过综合开发实现其商务和游憩功能的组合。在国内,许多的城市滨水区还具备一定的交通运输功能,这就需要组织好交通线路,合理分区,充分协调好港口功能和旅游的关系。比如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滨水区都出现过兼具娱乐功能和商店、餐厅、咖啡屋等内容的复合地带,这种开发方式满足本地居民及旅游者购物和休闲的双重需要。

4 滨水区特色景观的塑造

城市是一件宠大的综合环境艺术品,在此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原则,以创造山水城市、塑造城市山水为核心的设计方向指导下,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塑造城市滨水区的理论框架,但是最终的具体化必须以滨水区的实物环境为依托,以景观设计为手段,并以滨水区景观为最终的表达形式。

4.1 滨水区的功能配置

对于那些由于城市结构变迁而远离城市生活中心,逐渐被人们淡忘,直至荒废衰退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着重滨水区机能的复活和水际空间新功能的导入,特别是商业、游览设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滨水环境,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使这些地区重新获得生命。另一种情况,是针对那些位于市中心、开发强度大、环境恶化的滨水区,景观开发应致力于环境的维护、生态机能的改善,注重城市功能的综合开发和协调开发,防止个别功能如业务办公和产业中心失衡发展。同时,还应保证滨水区有一定比例的居住面积和绿化用地,以消除市民与水隔离,使滨水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上述两种滨水区功能配置的方式都是以维护城市总体风貌为指导思想的,将城市中滨水区视为由水脉线状相连的统一体,通过完善城市水脉景观结构,平衡滨水区功能,以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动态平衡的城市滨水景观体系。

4.2 滨水区的景观环境因素作用

景观环境因素包括自然景观因素,如地形、地貌、水体、动植物等,以及由历史因素、文化脉络、社会经济等构成的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因素。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分析,使得滨水区特色景观的成长清晰的展现出来。由于环境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滨水区的场所性和独特性,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特定的背景条件,并对环境因素加以提炼、升华和再创造,以建立景观的独特性,使滨水景观反映它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格,以及岁月的积淀、地域的分野,使其成为城市环境美的核心。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为主的人工设施因素,是人工构筑物作用于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因此,相应的景观设计,应该具有宜人的尺度和亲水的态度,不仅要体现与水的关连,更要以简练的手笔、符号化的建筑语汇,反映城市中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4.3 滨水区景观空间结构设计

景观空间结构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最终落实点,滨水区景观设计的质量也直接取决于水体与陆地结合的空间环境的品质,以及景点与基地空间形态的适应。相应的景观设计是通过对滨水区空间形态的分析,驾驭其空间联系,使各种景观要素与空间结构有机结合,以构筑滨水区最佳的景观空间形态。由于滨水区在城市中多以线型延伸,并展现出边沿的空间形态,从而为人们感知城市风貌,控制城市的天际线提供了良好的机缘。在景观布局上,强调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充分发掘水文化的优势,使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文物景点联系起来,以取得综合景观效应,并以此控制岸线、滨水道路、建筑的设计。在滨水区景点、景区的设计中,以滨水区线性的内在秩序为依据,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形成从序曲、高潮直至尾声的景观走廊,在提供感知水景最佳视点的同时,也成为一道滨水风景线,并与水共成佳景,升华水景特色。

参考文献:

[1] 江红梅,王宗侠,田兴运,等.城市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32):129~132.

[2] 何军发.生态与文化的交融――四川成都府南河活水公园评介[J].时代建筑,1999(3):58~60.

[3] 西蒙兹J O .大地景观――环境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 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46.

[5] 李国敏,王晓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利用与立法思考――以汉口沿江地段为例[J].规划师,1999,15(4):124~127.

[6] 徐永建,阎小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初探――北美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地理,2000,20(1):99~102.

上一篇:基于生态建设的林业产业经济发展对策 下一篇:旅游解说对葡萄酒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