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

时间:2022-09-11 12:46:24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

摘 要: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海产品资源匮乏,人们把对海产品关注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海水养殖,然而,虽然海水养殖解决了人们对于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但愈发严峻的问题接踵而来。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物种资源衰竭成为急需解决的难题,而由此导致的海水养殖生物病害也频繁发生,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海产品的品质。为此,本文从海水养殖生物目前的现状进行探讨,探究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机制和抗病力,以便在今后的海水养殖领域面对生物病害能够寻找出正确的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海水养殖;大黄鱼;生物病害;抗病力;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S94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作为水产养殖输出大国,海水养殖在渔业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水源的污染,人类无节制的从海洋摄取资源,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的不当排放导致海洋污染,养殖环境面临恶化。除此之外,药物的滥用也导致了海水养殖生物的有害药物残留,导致养殖生物的耐药性增加、抗病力下降。因此,进行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和抗病力的基础研究,坚持可持续的水产养殖发展理念力,才能将养殖户的利益最大化,促进渔业经济发展。

1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的原因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水养殖生物以大黄鱼为例,病害的爆发也越来越频繁,海洋水质的深度污染,工厂污水的排放,有机药物的滥用导致海水养殖生物的大规模病害,往往可能造成饲养鱼群的大面积死亡,造成了养殖户的巨大损失。另外,养殖户为了获得高产量、高效益,开始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幅提高养殖密度,这违背了水产养殖的基本规律,为渔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为此,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大黄鱼病害,提出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1.1 病原体的侵袭

侵袭鱼类的病原体一般有原虫害、细菌性病害[1]。原虫性损害最常见的就是大黄鱼白点病,也就是在鱼体出现大小不一白色结节状肿物,危害极大,造成大量大黄鱼的死亡。原虫性损害疾病通常还有瓣体虫病、车轮虫病等。细菌性疾病主要有体表溃疡,一般表现为皮肤溃烂,鱼尾糜烂,鱼鳞掉落等。另外,鱼类肠炎也是一种多发性的细菌性疾病,会导致鱼体变黑,充血等症状[2]。

1.2 大黄鱼的健康状况和环境变化

大黄鱼生活环境要求高,对水温和水质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当生活环境遭到污染、水质恶劣、养殖环境差、饲养鱼群密度高,就会违背水产规律,造成有害物质的积累,疾病爆发导致大面积鱼类死亡。海水的盐度是影响大黄鱼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大黄鱼喜欢在高盐环境生长,当处于低盐领域是就会影响大黄鱼的生长发育。另外,海水中充足的溶氧量是大黄鱼生长的必备条件,当溶氧缺乏时,就会导致鱼群大批量死亡。

1.3 饲料营养影响鱼类健康

饲料的营养是否合理决定了鱼类的生长发育和抗病力的高低。脂肪、蛋白质、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果不能合理均衡的搭配,就极有可能降低鱼类的免疫功能,抵抗疾病的能力降低。当鱼类摄取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铁过少时,就会导致鱼体细菌感染、寄生虫在鱼体类寄生,从而导致大规模的病害爆发。

2 海水养殖业中存在的问题

以大黄鱼为例,大生物病害发生率高,爆发性强,缺乏优良的抗病力,品种基因不良,耐药性缺乏。当遇到水质污染,饵料中毒等情况病害就会频繁发生,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巨大。海水养殖对于各种病原体的侵害较为敏感,而目前市场上防止疾病的药物例如抗菌素,不仅污染环境,还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海水养殖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另外,大黄鱼的传统品种养殖困难,抗病力差阻碍了大黄鱼养殖的发展。

3 海水养殖生物抗病力的基础研究

由于海水养殖生物在面临环境改变,水质严重污染的时候,养殖生物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疾病,而这些疾病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还影响了养殖生物的总体质量。因此,对海水养殖生物抗病力的研究至关重要。

3.1 相关功能抗病基因育种

目前就海水养殖生物抗病基因的研究有很多,而与大黄鱼抗病关系紧密的功能基因则有天然抗性相关巨噬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和抗菌肽。由于鱼类的特异免疫系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所以,鱼类的免疫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因此,抗菌肽也成为了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3]。三种功能基因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杀菌作用,因此,在免疫学抗病力方向对基因辅助研究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实用意义。

3.2 转基因育种

转基因育种即是对鱼类进行基因转移,将一些具有抗病力的功能基因经过相关技术手段嫁接到鱼类身上,使得鱼类具有相关抗药性状,在鱼类中植入抗菌肽等功能基因,获得所需的转基因个体,通过培育推广使得新品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改变。此举也为我国开展鱼类抗病力育种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4 海水养殖生物预防病害发生,增强抗病力的对策

近年来海水养殖业蓬勃发展,怎样预防病害的发生、增强抗病力成为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以下几点对海水养殖生物的病害发生和抗病力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水质监测报告网,加强养殖户的养殖观念

海水养殖过程中定时进行水质监测,确保水质中所含的化学物不会超过饲养鱼群的承受范围,随时监控水温,保证海水的流通和交换,加强与养殖户之间的沟通,宣传正确的发展观念,树立正确的养殖理念,同时积极配合县级水产养殖主管部门进行宣传教育。

4.2 培育优良新品种,开展鱼类抗病分子育种研究

申请政府部门加大经费投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运用基因技术手段培育具有抗病力的基因品种,能够有效的增强面临各种疾病侵袭的抵抗力,提高免疫防御机制,有效的导入免疫疫苗并建立研究基地用于海水养殖生物的相关研究,提高经济效益[4]。

4.3 降低养殖密度,减少病害发生率

由于海水养殖一般是网箱饲养,网箱底部可能会有大量的沉积物,包括粪便、饲料等,导致底部微生物衍生,耗氧量增加,而高养殖密度更加大了养殖生物的生活环境压力,造成鱼群死亡,如近年来碧里乡不少养殖户急功近利阻碍了渔业的健康发展,海上养殖无序膨胀。因此,降低养殖密度,建立现代化养殖基地,加强网箱的定时清理能够很大的改善病害的爆发。

5 结语

我国海水养殖是当今市场上海产品来源的重要途径。水养殖不仅在地域上的限制降低,对养殖户来说也提供了便利,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海水养殖的好坏不仅关乎养殖户的利益,还与广大人民的生活需求息息相关。因此,为了降低海水养殖生物的病害发生和增强抗病力,保证养殖过程正常的进行,减少因为病害发生带来的巨大损失,需要从多方面对海水养殖进行改善和加强,如培育优良品种、改善水质、提高养殖户正确的养殖方法和理念,才能真正意义上从根本上降低养殖不当带来的损失,保证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5]。

参考文献

[1] 陶诗,何芳芳,刘雪珠,等.海水养殖鱼类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J].水产科学,2013(03):175-182.

[2] 林明辉,黄志斌.中国南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J]. 渔业现代化,2007,34(04):50-53.

[3] 王克坚.海洋鱼类和青蟹抗菌肽hepcidin和scygonadin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2):418-424.

[4] 杨秀生,叶海斌,李翘楚.“海水养殖病害防治信息网”的建设与应用[J].科学养鱼, 2008(04):48-49.

[5] 梁运祥.水环境控制与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J].养殖与饲料,2012(09):13-14.

作者简介:林国忠(1971-),男,汉族,福建罗源县人,中专,助工,从事水产技术推广工作。

上一篇:新疆棉花种植管理技术要点探析 下一篇:渭北地区果园盛果期丰产优质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