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蓝色国土需要生态渔业

时间:2022-05-31 01:24:06

耕种蓝色国土需要生态渔业

摘 要:本文针对现在威海市水环境的现状,提出“耕种”水资源,应大力发展生态渔业的思路。对威海市应大力加快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治理水环境,应从源头抓起,因“地”制宜,根据需要及实际情况,利用高效的生态渔业形式―增殖放流,实现经济、环境、生态效益的结合统一。

关键词:蓝色国土;生态渔业;增殖放流;水生态;改善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1 蓝色国土基本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国土资源现状是“三山六水一分田”,水域资源丰富,我国的海域和滩涂在40m等深线以内面积占6300万hm2,内陆还有接近666.7万hm2的天然水域,面积占到陆地面积的1/3左右,而耕地面积的一半恰好等于可有效利用的“蓝色土地”。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伴随着全国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海洋“赤潮”与淡水水域的“蓝藻”危害频发。这一大片极具开发潜力的“蓝色土地”,目前基本被撂荒了。

2 种水-更有效的增殖放流

所谓种水,就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向水里投放鱼苗。每放1条鱼苗,就好比种在地里种1棵庄稼,其实质是改变传统只单向索取水产品而不投入的模式,采取向水里播撒鱼苗、贝类、藻类等水生动植物的人工增殖的方式,把水域当作土地看,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之后,再捕获上来。通俗地讲就是先“种水”,再收获,把水域当作土地一样对待。

向天然水域人工投放鱼苗的做法,称之为“增殖放流”,由来已久。其内涵即合理利用水资源,增殖放流“净水鱼类”、“以渔保水”;形成良性生物净化链,通过鱼类滤食水体浮游生物,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而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长效机制。

世界上最早开展“增殖放流”的国家是法国,始于1842年。据相关报道世界上开展增殖放流工作的国家已有94个。水生生物资源的人工增殖,明显增加了自然水域的产出,也显示出了耕种蓝色国土的巨大潜力。

对于我国来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有组织的增殖放流尚属于试验阶段,规模也较小。水体的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中化肥的过量使用,就是所谓的面源污染,使用的化肥通过雨水的冲刷,流入江河,导致水里的氨、氮、磷增多,进而导致藻类疯狂生长,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生动植物之间的失衡。

3 威海市重要水源地需要生态渔业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威海市水资源需求激增,而威海市又是水资源紧缺地区,这就导致了许多水库功能发生重大转变,近2/3的水库已经开始向城镇供水。因此,如何保护好水源地水源,今后如何保障水资源与水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市水库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网箱养鱼在威海市大中型水库发展高峰期,1996年网箱养殖面积已占水库渔业总产量一半以上,达到20余万m2。同时,取得较好效益的施肥养鱼、围网养鱼等精养方式也在部分水库推广。但由于实行人工大量投饵或施肥,如控制不当这些养殖方式极易造成水质富营养化,从而影响到水质安全。为此,威海市主要水源地水库如文登市的米山等6座水库,从2001年起全面停止发展网箱养鱼。部分主要水源地为确保供水安全,水库管理处还主动关停了在水库中游可能造成污染的养猪场。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力地保证了各个水源地水质始终处于安全达标范围。另一方面,探索新的生态渔业之路变得尤为重要。

4 种水的三大效益

4.1 可以大大促进渔民增收

据权威部门研究,“增殖放流”内陆水域的投入产出比高达1:8,在海洋中的投入产出比为1:5,十分可观。如果国家加大对水域的资源增殖资金投入,好比为农民提供种粮补贴,将会从根本上增加广大渔民的收入。当种水的巨大产出效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时候,必将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蓝色国土的耕种上来。

4.2 可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

向水中投放的以藻类为饵料的鱼类,可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藻类疯长,从而净化水体。据专家测算,淡水中的鲢鱼和鳙鱼每增加500g体重,可分别通过滤食浮游植物从水体中吸收氮14.9g和14.5g、磷0.85g和0.6g、碳60.75g和57.85g。可见,耕种蓝色国土时,投放鱼的品种若选择合理,可有效改善水域环境。

4.3 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研究显示,人们日常生活1/3的食物蛋白质为水产品提供,而我国天然水域的产出大幅降低,甚至不到20世纪70、80年代的1/4,可见其仍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天然水域中的鱼多了,就好比是增加大量天然安全的粮仓,大大增加了国家的食物储备,从而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4 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恢复为基础,使渔业经济的常规发展转变为持续发展,把经济活动和渔业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达到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目的就是生态渔业的要义。它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资源系统的生态平衡;还可以避免资源浪费的现象,从而达到对渔业自然资源深层次合理开发利用的目的。在满足人们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和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使渔业真正实现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从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 增殖放流:威海市水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的未来

增殖放流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高效生态渔业措施,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1 大力发展保水渔业,加大滤食性鱼类的放养密度

大力发展保水渔业重在重新调整该水体的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有效减少水体中藻类的生物量,保证水质安全,以充分发挥滤食性鱼类的“生物滤器”功能。所谓保水渔业,通俗地讲,就是“以渔治水,以渔养水”,即以保护水环境为目的,选择适当的鱼类进行人工放养的一种渔业生产模式。保水渔业的另一方面,是从水质保护的角度来确定渔业环境容纳量,进而提出最佳的渔业规模和生产方式。发展保水渔业,本质是中心的转变,即从“以渔业为中心”转为“以水为中心”,在确保水库水质良好的前提下,最大程度获取渔业的经济效益。

5.2 继续进一步探索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

目前威海市已经采取的措施有:各水源地水库根据自身浮游生物状况,合理投放一定数量鲢、鳙等滤食性鱼类,同时制定合理捕捞量,利用滤食性鱼类对浮游生物的摄食来控制水体中藻类密度,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在大中型水库全面推广节粮、高效、无污染的太湖银鱼。目前已在多数水源地水库移植成功。由于银鱼对水质要求很高,不仅能增加产量和收入,而且可将其作为判断水质优劣的指标生物;积极引进和推广有着水中“清道夫”之称的鲴亚科鱼类。近年来,水源地水库先后引进了细鳞斜颌鲴、黄尾密鲴等刮食性鱼类,对净化水质起到了积极作用;适当引进一些高档肉食性鱼类,例如鲈鱼、梭鲈等。利用生物食物链关系,用肉食性鱼类控制水体中的野生小杂鱼,对于维持水体浮游生物稳定具有很好作用。

正是得益于以上措施特别是生物调控技术的应用,威海市所有水源地水库多年来水质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一半以上水库水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对于保障居民安全用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勾东博.生态渔业――渔业可持续发展之路[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 李继龙,王国伟,杨文波,等.国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2009 ,27(03).

[3] 史建全.浅谈渔业资源增殖放流[J].青海科技,2009(03).

[4] 郑龙成,程绍宏,年志平.新立城水库渔业开发与水质保护技术措施[J].中国西部科技,2011(33).

[5] 胡传林,沈建忠,万成炎,等.鱼类增值放流与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届全国现代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中国水利技术信息中心.

作者简介:刘宁(1988-),女,助理工程师。

上一篇:梨园常见病虫害防治 下一篇:松毛虫赤眼蜂生物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