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礼乐教育思想

时间:2022-09-11 12:29:33

孔子的礼乐教育思想

摘 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具有代表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依然对我国当代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也很重视“礼”“乐”的教育作用,通过“礼”“乐”教育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仁义之人。本文以孔子的“礼”“乐”教育思想为基础,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艺术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1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具有代表教育思想家 ,作为一名教育思想家孔子对“乐”也特别的喜爱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仅会唱歌、器乐并且还善于谱曲,据记载孔子曾创作过的作品有《闲居乐操》《欢乐操》等。孔子还将“乐”运用至教学当中,六艺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六门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音乐居于第二位,可说明孔子十分注重“乐”的教育作用。

一、关于孔子的“礼”与“乐”

孔子很重视乐教,经常礼乐并提,在《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起开始的意思,修身当先学诗;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其表示的是教育学生修身的过程,学诗学礼,犹未完备,尚须学乐以成之。通过“礼”与“乐”的结合教育培养有道德修养的仁义之人。礼教狭义上讲是礼节,是同于现代的德育,孔子教育弟子讲礼一方面在于修身养性,另一方面在于维护和调节人的社会秩序。乐教是狭义上讲是文艺、音乐、舞蹈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孔子把乐融入教学之中,用乐来丰富人们的生活。

二、艺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

礼乐为孔子一生所追求,礼乐教育其根源在于培养弟子的仁德修养。“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泰伯》)。“仁”不仅包含着德,又同拽着礼,脱离了仁,礼乐也就失去了意义。孔子将“仁”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仁”作为教育过程中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准则。艺术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提高育人的目的。 在当代艺术教育中,我们在培养学生艺术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将德育渗透到艺术教学过程中。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广大的受教育者,他们正处于认知阶段,非常易于接受新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塑造性。例如,授课的内容是讲述我国抗战时期表现人民对侵华日军的强烈愤慨,激起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内容时,在教学过程里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歌曲中的音符的气势所表现的黄河的汹涌气势和中华民族的精神,理解其团结人民、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给受教育者心灵的震撼,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艺术教育与德育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开阔视野并丰富情感体验,在掌握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激发了受教育者的爱国热情,从而实现了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也能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乐教“知行合一”

孔子在艺术教学中一贯倡导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体现“知行合一”的理念,真正做到了名符其实的言传身教。孔子自身对音乐就有着很高的造诣,他自己的音乐作品也展现了他音乐实践行为。他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反对脱离现实的教育。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将“知行合一”运用到当代艺术教育中就是要注重实践,艺术的教育目的是通过“艺术行为”所呈现出来的,代表着一种活动的思想,一种活动的形式。在当代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受艺术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学习方式,积极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启发的教学方式传授艺术知识,鼓励受教育者积极的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将艺术实践活动既与艺术课堂教学相互联系,又具有与学科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艺术实践可以进一步促进想象、发展形象思维、启迪创造精神,激发受教育者探求艺术的热情,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受教育者学习的目的有了提升,由娱乐逐步调整为接受教育,由被动的接受到主动的参与。在艺术实践的活动中受教育者通过亲自参加音乐活动和亲身体验音乐所带来的美感享受,来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使自身的音乐技能得到提高,使自身学会独立思考,张扬个性,不断地挑战自我。由此,音乐的实效性就在受教育者的亲身参与中得到体现与升华。在很大程度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兴趣,调动了其自身的积极性,使他们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和喜爱,从而使艺术的实效性得到提升。

四、结语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思想家,重视乐教,推行乐教,对艺术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的理论。发展当代艺术教育,与孔子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相结合才能有助于我国艺术教育事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良年.论语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蔡尚思.孔子的思想体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梁茂春,陈秉义.中国音乐通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校学科建设管理模式探析 下一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初探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