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深度进军 向高度提升 向温度贴近

时间:2022-09-11 11:06:18

向深度进军 向高度提升 向温度贴近

第一批蹲点结束后,接触了两件新鲜事:5月1号,孝感市大悟县沈城村村支书柳秀斌的儿子结婚,老支书专门打电话邀请两个外乡人参加,他们就是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的蹲点记者――何勇和吴宝洪。两个记者本来已经回到武汉,接到电话又兴冲冲地赶去喝了喜酒,并且又拍回了一条生动的现场新闻。可以说,基层干部群众真正地把我们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是蹲点中结下的宝贵情谊。

第二件事:5月份,黄冈红安大布的带头人黄珍兰办了农村创业的贴息贷款,她跟记者定下了一个两年的约定:接下来,她的每一次发展,一直到全部还清贷款,都要请记者拍个镜头,作为她的见证人。记者在她的心目中,这个地位可真不一般。

而这一切的收获,都是源于今年3月25号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百名记者基层蹲点调研活动”。活动中,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分为五个组深入基层。记者们用一个月时间重点跟踪一个调查对象或一个主题线索,从小处着手,研究具有传播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社会现象,努力向着思想的深度推进、向着战略的高度提升、向着情感的温度贴近、向着一流的精品奋进。

一个月下来,我深感收获巨大,有以下两点感悟:

(一)滴水见光辉 基层报道要体现小家庭和大战略的关联

怎样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宏观战略,通过基层蹲点的选题和设点,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湖北省的战略体现出巧妙、自然和有效的关联?这是湖北广播电视台为这次基层报道确定的重点。

结合湖北省一元多层次的战略体系,也结合基层的发展愿望,电视新闻中心的蹲点报道组深入武汉、宜昌、襄阳等“一主两副”中心城市,黄冈、恩施等“一红一绿”战略城市,孝感、咸宁等“中三角”城市的基层社区和乡村,在蹲点调研采访中,记者居于一个点,但是要反映出的是一个面,是一个地方的发展战略。

在黄冈市红安县,我和年青记者秦振华、湖北大学学生轩亮亮组成蹲点报道组,来到红安大布传承人黄珍兰家里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采访。我们并没有仅仅简单地记录黄珍兰如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围绕她的困惑、她的心愿,进行更加新颖、深入、鲜活的报道。今年,她的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她可以向县劳动局申请小额贴息创业贷款,但是需要担保;记者陪着她,跑镇政府盖章、到县劳动局填表,记录下了县、镇、村想方设法帮黄珍兰过难关的过程。

正是在跟踪采访中,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红安县把红安大布产业化列入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重点申请专项,已得到了省供销社的支持。围绕黄珍兰,从一个人,到一个集合全县妇女织布技能的产业,这正是红色土地上思发展、促发展的生动实践。

记者蹲点,就应该全面增强对发展大局的了解,沉下心接触基层的人物和典型,全方位挖掘背后的小故事和大主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感性的笔触、生动的镜头去反映火热的生活、跨越的发展。

(二)涌泉以相报 基层报道要增强媒伟人与老百姓的感情

一个月的蹲点调研中,我们全心投入,全力反映基层干部群众所关切、所企盼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多办实事,增强了电视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在红安,正值春耕时节,黄珍兰家堆成小山的几百斤花生要剥出来,种下去,我们就是送上门的壮劳力。每天边采访,边帮忙:围坐在一起剥花生,正是交心谈心的过程,拿着锄头种花生,弯腰勾背铺地膜,也是洒汗水、沾泥水、办实事、增感情的好机会,在长达1000多分钟素材的拍摄过程中,记者累积的,不仅仅是声音和画面。更是最宝贵的基层情感。

在孝感市大悟县,记者全程记录沈城村村支书做土地流转说服工作的过程。在这里,记者既是采访者,也从中穿针引线,无形中为村干部、村民和企业架设了一条沟通的纽带。

在襄阳,记者冒着汉江边的寒风,在沙洲上和专业户一起搭架子、种山药,记者们深有感触地说:“渗进鞋里的沙子的厚度决定我蹲点的深度。”

在宜昌,记者和民间舞龙舞狮艺人杨开林一起交流、共同思考、一起跑市场,一起咨询有关部门,用心思考,尽力解决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层命题。

记者蹲点,就应该全面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报道中更多地让基层群众当主角,用最质朴的电视语言记录各地百姓的真实生活,反映他们对湖北跨越式发展的期待和祝福。

记者蹲点调研,重在倾注情感、感知民生冷暖;在这样的采访报道中,记者不再是旁观者,而真正成了参与者、推动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准确答案,才会收获“新、深、活”的报道感悟。作风才会平实,情感才会温暖,镜头才会鲜活,文笔才会生动,作品才会彰显出生命力。

上一篇:云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运用构想 下一篇:提升“长江地理”栏目传播影响力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