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好个“抠”

时间:2022-09-11 10:49:26

抠,真是抠,采访了两天,几乎遇到的每一个人都这样说。军区总医院把“抠门”这项“技术活”发挥得淋漓尽致,“抠”出了建院64年来的“抠门”最高峰,“抠”出了每年为贫困牧民免费治疗的4000多万元的费用,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没错,我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大抠门’!”

在走之前,编辑部去过的同事就提醒我:到了那以后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走路要慢慢走,上楼梯尤其要注意,千万别不当回事。下了飞机,完全没反应:“哪有大家说得那么夸张,这不好好的嘛!”于是,我拉着皮箱健步如飞,任凭后面的工作人员的叮嘱声在大厅回响:“大家都慢点走,不要走太快!”到了宾馆,二话不说,拎着皮箱就开始爬楼梯,上到一半,就觉得皮箱越来越沉,还没走到房间门口,眼前就已经一片漆黑,支撑不住了。闻讯赶来的随队医生,看了我一眼,递给我一盒“高原康”说:“吃两片,一会儿就好了!”“吃两片就好了?能行吗?”“你放心吧,一会儿就好了!”算了,也没有别的办法,就死马当活马医吧!“吃了药,躺了一会儿,确实好多了。那个‘高原康’确实很不错,能不能再给我一盒,我当备用。”“那盒你先吃着,不够了再给你!”哎,真是节俭到家了!刚到这里,我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军区总医院的“抠门”。

地点:内科大楼

镜头回放:上世纪50年代的旧桌子,刚建院时的老设备,我们在采访参观时,所在科室的医生护士一边介绍这个物件的年代,一边摸摸那个物件上的裂纹。这里的每一个设备的年龄好像都要比我大,且它们都能运转正常,这让我这个“85后”的年轻人很是惊讶。

画外音:除了那些老桌子、老椅子,年代久远的还有一些正在一线使用的“正规军”。

经过长达20年悉心研究,经历200多次动物实验,2000年11月10日,院长李素芝主刀的世界首例海拔3700米以上高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获得成功。然而,鲜有人知,支撑这3200余台手术的体外循环机,却是一台地地道道的二手设备。2002年初,李素芝到总医院考察,发现他们有一台闲置的体外循环机。而此时,他正为购买一台体外循环机发愁,因为一台这样的新设备起码得上百万元。李素芝喜出望外,当即与总医院协商,请对方免费赠送了这台体外循环机。

设备到位后,大家把它当作了宝贝,每次手术后医护人员都把设备擦拭得干干净净。如今这台早已超出使用寿命的老设备,经过精心的保养维护,仍然在第一线“站岗”。

除了利用友好单位能用的旧设备,医院还力求用低价采购设备。一次用巡诊买设备的故事,让笔者印象深刻。

故事要从一次采购说起。

2012年春节前夕,总医院手术室急需购进10台进口高配监护仪。然而,中标的飞利浦公司每台报价高达15万元,远远超出了医院的预算。几次协商降价未果,医院准备忍痛出高价,可没想到事情峰回路转:飞利浦公司的拉萨商主动给医院打来电话,表示设备可以降价销售。

原来,在那年春节期间,院长李素芝率领“为兵便民流动医院”第110次出征,深入阿里、那曲、日喀则等地10多个县免费巡诊,尤其是医疗人员在巡诊途中搏击暴风雪的新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卖方深受感动:对这样的医院,我们不赚钱!最后,医院以不到10万元的低价买下了这批设备。商还联系厂家,无偿给医院赠送了一个功能模块。

类似的事不胜枚举。2011年,医院需采购一台核磁共振仪。商家通过媒体了解到军区总医院医疗扶贫的事迹后,主动要求赠送一台价值近百万元的原装进口骨密度仪。

地点:制剂中心

镜头回放:我刚到拉萨时吃的“高原康”是从自主研发的药品线生产出来的,别看这条生产线不大,但生产出来的药品可是重量级的,仅“高原康”一种药品就深受群众好评。

画外音:在制药这一环节,军区总医院也秉承了节俭这一传统——用废品药渣制药。这看似离谱的事却是事实。

自主研发历来是总医院用药的一大途径,医院研制的“高原康”、“花虫胶囊”等药品医疗、保健效果都深受好评。

2002年,医院自主研制红景天药物,在提取红景天原料药用成分红景天多苷后,将余下料渣集中存放准备扔掉。

可药物科研人员随即发现,剩下的残料中含有一种红景天鞣质,具有天然止泻作用。

药物制剂研究中心几名专家一起研究攻关,利用红景天鞣质很快开发出一种名叫“景天止泻胶囊”的新药。红景天料渣中“淘”出的“景天止泻胶囊”不但有效解决了医院临床用药问题,还在10多年中为医院创造经济效益120多万元。

医院还有一个发现节约了费用,那就是耦合剂用完后,瓶子从来不扔。几年前,科主任郑必海发现每次用完一瓶耦合剂后,里面还有剩余剂量。他算了一笔账:每瓶剩余一点点,几十个空瓶集合起来又是一瓶新的。他发动全科人员琢磨,拿牙膏皮做实验,触类旁通,终于想到挤出剩余剂量的办法。随后,该科每次用完耦合剂都将空瓶集中存放,积攒满20个空瓶时,便把瓶中所剩剂量挤出来,凑成一瓶。“如果不注意节约,就会浪费掉很多资源。”老郑与大家交流节约经验时自豪地说,“我们将20瓶耦合剂充分使用,就相当于以前用21瓶的量。”

地点:外科大楼

镜头回放:新的外科大楼,成为拉萨的标志性建筑,可是新的大楼里却摆了很多旧的家具和仪器。“这些东西都还能用。虽然之前动过要更换的念头,但一想这些老伙伴们都跟我们这么久了,对它们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不能让它们待在仓库里。”一位医生说。

画外音:搬了新家,但办公用的桌椅板凳却仍沿用古董一般的旧物。2011年春,许多科室迁至新落成的外科大楼办公。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家想买点新的凳子和桌子,纷纷给院党委打报告。李素芝院长接到报告,按下不批。他闭上眼睛,在记忆中回顾院里的仓储情况,发现还有许多废弃闲置的长条凳。于是,他要求各科室变废为宝,暂时不买新的。“我们能让患者重获新生,就能让老凳焕发青春!”李院长鼓励大家对长条凳实行“手术”,让其重回“战位”。他取来工具箱,动手维修凳子,并买来油漆为其“美容”。还别说,凳子经过改装、嫁接后又光彩照人,并不比原装凳逊色。趁热打铁,他们又从仓库找出破桌子和旧窗帘,使新家里的旧物整齐配套。

2012年6月1日,医院药剂科搬迁至新外科大楼办公。虽然换了新瓶,装的却是老酒:以前摆药室的货架(上世纪80年代产品)和摆药台(2006年由医院木工打造)一同入住新楼。药剂科副主任周斌对此事颇有看法:其他兄弟医院要是新修了大楼,所有科室都是购买崭新医疗设备和办公用品,为什么我们想买新货架和新摆药台就不行呢?他指着“老伙计”介绍说:“药剂科的货架已过而立之年,岁数都快赶上我了,当时制作时只是将几根角钢焊在一起,中间铺了些木板,每层的间隔不符合现在的药品包装和使用习惯,使用起来非常别扭。”为了拥有新的货架和摆药台,周斌死皮赖脸找李素芝院长诉苦,可得到的答复是:医院最近几年条件是好了一些,但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开场白后,承接语句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统称为“过紧日子的N个理由”——

A.“在,贫困的农牧民生了病不敢去医院,我们不能见死不救。你想想,检查、治疗、开药,哪一样不花钱?我们不能逼老百姓把牛羊全卖了,把房子全卖了来看病吧?”

B.“寺庙的僧尼、孤儿院的孩子、边远的农牧民需要我们去巡诊看病吧?这也得花钱。”

C.“医院要想更好地服务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需要添置大量的医疗设备,开支也非常大。”

D.“随着医院发展,需要招聘更多的医生、药师、护士、技师……”

听了院长一席话,周斌“无奈了”。不过他深知,使用老物品依然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医院的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花在更需要的地方。

地点:当雄县巡诊现场

镜头回放:长长的队伍,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大家都是听说总医院医疗队要来,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从各个村庄赶来。据介绍,由于是在拉萨市内,这次巡诊来的人还不算是多的。当地的人都说,他们是通过军医认识,通过认识共产党的。

画外音:在人群中,我们认识了达孜县的妇女拉珍,她说自己“死过好几回”,是军区总医院的医生们让她一次次“起死回生”。2013年5月17日,拉珍住进总医院感染病医院,专家的会诊结果让她和她的家人近乎绝望:肺结核、高血压、心衰、尿毒症。由于重度贫血,放弃治疗成为拉珍一家的第一选择。就在他们准备出院时,总医院也决定让拉珍离开感染病医院。不过,此举不是让她回家等死,而是将其转至医院重症监护中心进行更好的治疗。重症监护中心,可以调动最好的医疗资源,总医院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者生命。

重症监护中心副主任刘汉斌的电脑里,存有这样一段治疗记录:拉珍次侧不合,排斥普通血,对她输血难度很大,需要用3个单位才能洗出1个单位的洗涤红细胞。患者入院8天,已输7个单位的洗涤红细胞和100多克的人血白蛋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组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刘汉斌算过一笔账,为拉珍进行免费治疗,总医院每天要担负8000元的费用。

目前,拉珍的病情大有好转,已经出院,重回草原放牧。

在医院大厅的采访中,我们不时地被打断,因为一些曾经在这里看病的人回来看望自己的医生。藏族老人格桑旺久就是其中的一员。2012年,老人患上要命的大病:重症胰腺炎。出院那天,他看着治疗账单上408396.35元的费用傻了眼,说:“就是把我卖了也还不起这笔钱。”令他想不到的是,票据递到院党委桌案,他们豪爽签字,将费用“一笔勾销”。出院那天,格桑旺久刚刚走出大门,便转身面对医院,做出一个令人意外的举动——双膝跪地,高举双手,全身伏地。这是藏族人的最高礼仪“磕长头”。这是老人对免去自己全部医疗费用的“菩萨医院”唯一的回报。

“由于总医院收治病人总是先救人再算钱,遇到病人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总医院也一律实行减免,现在110、120发现弃婴和无钱治病的人,总会送到总医院来。”经济管理科副主任谢晓娥介绍说,每年除了民族免费医疗外,对经济困难群众实施的医疗费用减免达5000多万元。

地点:医院办公室

镜头回放:在药剂科的药物咨询记录本上,有一个病人名叫“阿德福韦酯阿甘定”。药剂科副主任周斌介绍说:“阿德福韦酯阿甘定”本是一种药品名,可记录本上的“阿德福韦酯阿甘定”却是一位藏族阿妈。

画外音:从2011年起, 一位老阿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总医院,为她认识的一位患有乙型肝炎的学生购买阿德福韦酯(阿甘定)片。久而久之,科室为了提醒采购中心做好制订采购计划,便把她记作“病人阿德福韦酯阿甘定”。一次,总医院药房中的药品进行更换,药剂科购进了与阿德福韦酯片功能相同的阿德福韦酯胶囊。可老阿妈却不认这个新药:“我的学生吃原来的药效果好,我就要原来的药。”重新购药吧,得多花费好几千(总医院实行民族免费医疗,少数民族看病购药都由医院全部垫付);不买吧,病人等治疗可等不起。周斌一咬牙,当即委托采购中心工作人员联系成都医药公司,第二天一早从成都空运了10瓶阿德福韦酯片,为老大妈解了燃眉之急。科里有的医生护士不理解:我们自己的办公用品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可为了这几瓶药却把豆腐买成了肉价钱。周斌耐心地解释:只要群众需要,花费再多我们也不计代价。

年近八旬的拉萨居民林菊英老年丧子,与孙子相依为命。6年前,她疾病缠身,却无钱医治。绝望之时,总医院的官兵送医上门,帮她度过了难关。随后,医院领导看到祖孙俩体弱多病,又没有生活来源,就将两人接到医院,免费治病、免费就餐。

冬去春来,花谢花开。祖孙俩把医院当成了家。

“因为有了你,世界变得好美丽……”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2岁藏族女孩白玛桑丹手术恢复后,给主刀的李素芝唱起了动听的歌。总医院启动的“白内障复明”、“心脏康复”、“残疾儿童康复”三项惠民工程,先后为4000多例白内障患者、3200多名心脏病患者和520名肢体残疾儿童免费实施手术。惠民工程使白玛桑丹从此可以跟伙伴们一起自由自在地奔跑和歌唱。

“谢谢金珠玛米,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领到免费医疗卡的甘丹寺喇嘛阿旺西热双手合十,虔诚祷告。总医院近年来先后为52个寺庙的1.8万余名僧尼建立健康档案,为藏族195万余人提供免费服务。阿旺西热和僧友们生了病,再不靠香灰和念经“消业”了。

“感谢总医院,为藏区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自治区卫生厅厅长普布面对采访言辞恳切——总医院连续16年对口帮带当雄县、洛扎县人民医院和10多家乡镇卫生院,援建各类设施、捐助器械设备总价值500余万元;同时发挥技术优势,为藏区培养急需的医疗人员。这些年,总医院培训的5000多名全科医生遍及藏区各地,其中有30%已经成为基层的医疗骨干。

为了这一切,总医院平均每年补贴经费5000多万元。“全院医护人员每年抠出来的钱,除了用于医院必要的自身建设外,都贴补了当地群众。”院长李素芝在采访结束时总结道。这位已是花白头发的“门巴将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全院人员坚守着最真诚的承诺。

上一篇:装备五大“技术兵” 下一篇:莫言文学路上的导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