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和锻炼

时间:2022-10-05 05:49:52

节俭和锻炼

××同志:

来信收到了。节俭和艰苦朴素已经在你们那里蔚为风气,这是令人高兴的。我国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大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因此需耍节俭和艰苦朴素。为了更好地保持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我想从节俭和艰苦朴素同青年的健康成长的关系上,谈一些个人的认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让我先从古人对节俭的看法谈起吧。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中,《周易》大概可以算是最古老的经籍之一了。在这部书中,我们的祖先就巳经提出了贵俭的思想。这部书的《节卦六十》,把当时人们对于节俭的态度分为三种:最好的是“甘节”,即甘于节俭,乐于节俭,把节俭当作“甘之如饴”的乐事;其次是“安节”,即虽然不能“甘节”,但能安于节俭,不追求奢侈豪华;最坏的是“苦节”,即不能“甘节”、“安节”,而把节俭当作是一种苦事。《周易》的作者认为,这样的三种态度,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甘节,吉”——甘于节俭,前途是美好的;“安节,亭”(亨即亨通,是顺利的意思)——安于节俭,做事会通达顺利;“苦节,贞凶”(贞,即占卜,预测吉凶)——苦于节俭,将来是不幸的。对于后一种人,《周易》的作者采取了坚决反对的态度。并且下了一个论断:“不节若,则嗟若。”这是说,不能节俭,结果必定陷于穷困,落到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地步。《周易》大约成书于三千年前,离现在远得很了,但是它的贵俭思想,今天看来,却仍然闪耀着不可泯灭的光辉,是值得我们记取的。

《周易》告诉我们:只有甘于节俭的人才有美好的未来,这里面有相当深刻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革命工作和个人生活的关系的问题上,有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是把工作和学习当作人生的最大快乐,废寝忘食地沉湎于工作和学习之中,因此往往是不计较个人生活享受的;另一种人恰好相反,他们把物质生活享受当作乐生的第一要素,对个人生活享受孜孜以求,费尽心思,这样的人,在工作上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了。把这两种态度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对节俭“甘之如饴”,实际上正是人们能够成大事业、对人民作出贡献的重耍条件之一。

节俭的反面是奢侈。在如何看待节俭和奢侈的问题上,有些人常常认为这是个人生活小节,无关大体。其实不然。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他的政治思想品质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奢侈和贪图安逸,可以使人们丧失锐气;节俭和艰苦朴素,则可以磨炼人们的志气。古人所谓“可以丧志”,“淡泊可以明志”,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读书人有志追求真理,而又以穿得坏、吃得坏为羞耻,我和他没有什么好说的。)可见孔子是把以节俭为荣、以朴素为乐当作追求真理的人的起码条件的。诸葛亮在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谆谆告诫他的儿子要“俭以养德”,这和孔子是一个意思。对这一点,甚至建古代一些稍有见识的帝王也都懂得。越王勾践在吴国灭越、国破家亡之后,为了报仇雪耻,他深怕舒适安逸的生活消磨了自已的灭吴壮志,便天天卧薪尝胆,用艰苦的生活来锻炼自己,而对于自已的敌人吴王夫差,则经常大送珠玉美女,让他尽情享受。其实勾践哪里真心让敌人享乐,目的不过是要吴王夫差沉迷于声色之中,丧失警惕罢了。结果呢?在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而国势大振之后,在吴王夫差更加昏庸和时候,勾践果然就一举消灭了吴国。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它也可以说明,只有节俭和艰苦朴素,才能使一个人具有伟大的革命理想和志气,永远保持旺盛的革命精力。节俭和艰苦朴素不仅可以“明志”、“养德”,也可以增养人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什么本领都是炼出来的。温室里的花草为什么经不起风吹雨打?因为它从小生长在舒适的环境里,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锻炼;苍松翠柏为什么一向被认为是不畏艰难、坚强不屈的象征?因为它生长在崇山峻岭,经过风雨严寒的考验。这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也是如此。一个人过惯了节俭和艰苦朴素的生活,再遇到什么大困难,就会不当它一回事;吃好穿好惯了,就会吃不起苦。这是很自然的。同志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不是说得很透彻吗?还有,节俭和艰苦朴素,可以使人们更加集中精力于工作和学习。时间对于任何人都是绝对平等的,每天总是二十四小时,每小时总是六十分。天天跑百货公司,当然就很难有工夫坐下来好好学习。满脑子想的是生活享受,对工作和学习的问题就必然相对地考虑得少。列宁曾经说过,他很怀疑那些在恋爱问题上弄得丧魂失魄的人,在革命斗争中会表现出可靠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样的人,即使是一个极好的很有才干的青年人,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列宁在这里说的虽然是恋爱问题,但是把它应用到对待生活问题上去,我看还是适当的。

节俭和艰苦朴素,是劳动人民的美德。这种美德,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里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在我们

的革命领袖身上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在这里,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来说一说: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的四十年中,他不但进行了艰苦的思想劳动,同时也长期地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谈到自己的生活情形时说:“一个星期来,我的状况达到这种有趣的地步:我不能再出门,因为衣服都在当铺里。”然而马克思对于这种艰苦生活是“甘之如饴”的。十月革命以前,列宁的生活当然十分艰苦,十月革命以后又怎样呢?高尔基告诉我们,列宁仍然是“生活俭朴”,“从早到晚忙于复杂而叉困难的工作。他完全不会关心自己,却仔细地注意同志们的生活。”而在列宁的寓所里,也和他革命前在巴黎过流亡生活时一样,“桌上摆的仍然是那些七拼八凑的茶具,铺的仍旧是那块满是裂缝和缺口的漆布。”和党中央的负责同志,不论在革命胜利以前或者以后,也同样过的是节俭和朴素的生活,这一点,假如你读过有关的通讯和回忆录,一定会有很深刻的印象。

谈到这里,我想问题就比较清楚了。今天我们在青年中提倡节俭和艰苦朴素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青年具有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和蔑视困难的革命毅力,以便能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重任。显然,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周易》认为苦于节俭的人未来必然不幸,这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不乏其例的。建国以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过去在对敌斗争中威武不屈,坚定得很,但是在革命胜利后的和平环境中却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成了资产阶级的俘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乏一种乐于节俭、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在经过多次政治运动的教育之后,许多青年同志能够比较清醒地从政治上警惕资产阶极思想的进攻,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从生活上说,有些人的警惕性就不是那么高了。而生活上的不够检点,常常给予资产阶级思想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有不少人政治上的堕落,正是从生活上开始的。今天,我们注意节俭和艰苦朴素,也正是为了不让自已有任何供资产阶级思想进攻的缺口。

你在来信中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和贫困,不断地改善和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一点我完全同意。实际上我们的生活也正在逐步地改善和提高。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生产的发展,生活条件不一样了,节俭和艰苦朴素的实际内容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今天我们过的即使是最节俭最艰苦朴素的生活,比起革命前辈所经历过的艰难生活,也不知好了多少倍,简直有天壤之别;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的艰苦朴素的生活,同今天相此,也必然会有更大的改善。但是,无论如何,节俭和艰苦朴素,终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美德,不管到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我们都是需要的。

也许你要问:既然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当适当改善生活,又要在任何时候都必需节俭和艰苦朴素,那么,到底怎样的改善生活才算是适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是这样的:首先,应该以辛勤的劳动来取得生活的改善:不要好吃懒做,更不应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或少劳多获,因为这些都是剥削阶级的东西,是我们所唾弃的。其次,生活的改善要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来决定。“生产长一寸,福利长一分。”生产是第一位的,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来改善生活,而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生产水平,无条件地要求生活的改善和提高。而且,即使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个人收入有所增加,我们也还要注意节俭,反对浪费。第三,要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不要特殊化。总之,不建背这样三条的改善生活,是正当的,也是.我们党所提倡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越南胡志明主席写的一首诗:“人未五旬常叹老,我今七九正康强,自供清淡精神爽,处事从容日月长。”我们的革命前辈所以能够“踏遍青山人未老”,永远充满着蓬蓬勃勃的革命朝气,有许多的原因,原因之一,正是这种“自供清淡精神爽”的革命精神。我愿以这首诗同你共勉。

钟青

(中国青年出版社即将出版《青年修养通讯》一书。内容包括有关青年的志向、学习、婚姻恋爱以及道德修弄等问题,我们选择《节俭和缎炼》一文发表于此。——编者)

上一篇:学与识 第12期 下一篇:读革命文艺作品能代替政治理论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