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时间:2022-09-11 10:13:31

用好教材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是为了教师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用教材;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8

正文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理念,这就揭示了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教材是为了教师达到课程目标而使用的教学材料,是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教材不是课程的全部,更不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根本性限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完全局限于教材本身。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处理不当,如衔接不紧凑、过渡不自然、知识太凌乱、问题欠深度、举例没有广度等,就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教材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谈谈在知识体系方面、在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在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在教学时间分配方面应把握的四个关系。

一、在知识体系方面要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分为许多门类或者体系是为了学习和使用更方便。不同学科之间,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体系之间,或者同一体系的不同知识点之间,总是相通或关联的。这为旧知识的应用创造了机会,又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方便。高中化学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部分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就是建立在初中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知识基础上的。教材的编排让我们明确了继承与发展的密切联系,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继承,这是一种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处理的方法。 让学生知道旧知识已不能解决新问题,以前学到的知识还有待发展和完善。他急需知道新的解决办法到底是怎么样的,求知欲望受到激发,这就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题。

二、在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要把握呈现与发现的关系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只要运用得当,有时呈现学习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告诉学生,给事物分类是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分类标准不同时,分出的类别也会不同,例如给人分类,可以有年龄、性别、民族、国籍等多个标准,分出青年和老年、男和女、汉族和回族、中国人和美国人等类别。然后转到化学反应的分类,它也有多个标准。除了根据反应形式、得氧失氧分类外,根据化合价升降也是常用的分类标准,由此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两大类,其中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并举了两个常见的例子。然后,我让学生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说明直接呈现的知识并非不能掌握。

在教学氧化还原和化合价升降的对应关系时,我却采用了探究发现的方法,列举了三个反应式:

①CuOH2=Cu+H2O ; ②2CuO+C=2Cu+CO2

③H2O+C=H2+CO

先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弄清被氧化、被还原的物质,再考察其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归纳出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对应关系,最后得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新定义。这种做法既符合以旧带新的认知程序,又体现了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培养,从而避免了因概念相近而容易造成的混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三、在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要把握分散与整合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是按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电化学三部分在不同章节分散介绍的,这又是教材本身对教学的一个示范。教学本节时,我并没有按教材内容依次进行,而是将本章序言、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两个讨论组合为1课时,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对应关系、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分析方法及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组合为1课时,将补充内容、小结内容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归纳小结组合为1课时。在教学用化合价升降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时候,我让学生探讨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的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的规律,为后面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教学埋下伏笔;在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后,我顺便列举了原电池、电解、电镀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远不止这些,既增强了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又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缺乏分散,学习内容太集中会让学生不堪重负;适时整合,知识才会有条理,学生学习起来容易把握方向。

四、在教学时间分配方面要把握补充与舍弃的关系

教材选择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既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规律,又要照顾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由于学生、教师、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同一内容对于不同的教学对象会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间上进行适当取舍便在情理之中。我这里讲的舍弃,不是舍弃内容,而是将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节省一些上课时间来组织学生对一些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讨论,这样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学本节内容时,我把教材上对于基本反应类型的列表简单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大多数基础好一些的同学来说没有必要花过多时间去消化。而在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后补充了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概念,还补充讨论了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常用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问题中经常用到,并且在教材上没有详细的说明,所以现在提出来是很有必要的。但只要求初步理解,而要熟练掌握和应用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实现。

适当舍弃和补充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才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说明了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原则,其中继承与发展是关键,也是根本。只有很好的做到了继承与发展,教材的处理才不会使教学偏离正常轨道,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当然教材处理的原则不止这些,以上是本人在新课程培训学习中结合日常化学教学活动所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主要的是对教材处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教材的处理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态度,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方法因人而异,艺术又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如果跳不出教材的束缚,局限于教材本身,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即使对教材很熟悉,我们也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用好教材,才不会导致我们面对不同学生时处于僵化状态、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学》,范杰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周小山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培养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措施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