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彰显理念

时间:2022-05-20 10:00:12

细节彰显理念

[摘 要]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材料投放的数量、时机、摆放位置,以及是否便于幼儿自己取放等细节性问题,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就体现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行为之中。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材料投放;细节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25-02

[作者简介]朱建梅(1967―),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健康幼儿园,小学高级。

在集体进行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育者常常会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幼儿在探究中观察、比较和发现问题,寻找规律。但在活动材料投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材料投放的数量、时机、摆放位置,以及是否便于幼儿自己取放等细节性问题。因为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就体现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行为之中。

一、材料的投放数量要适当

材料数量过少无法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或无所事事会降低幼儿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情绪低迷、注意分散,不但不能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究行为,还会转移幼儿对探究目标的关注,甚至产生失控行为――争抢。当然,材料的投放也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材料投放会导致幼儿手忙脚乱,满足于摆弄材料,或者专注于选择材料,兴奋扩散,忽略探究目标,从而产生认知疲劳。因此,投放材料一定要适量,要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安排来确定材料的数量。有时候一个目标的实现需要提供多种材料,有时候一种材料能为多个目标服务。例如在课例《有用的筛子》中,一开始为了让幼儿认识到筛子在分离大小不同混合物时的方便,就需要提供多种材料;而在课例《奇妙的锁》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只给每个幼儿提供一把钥匙,巧妙地让幼儿围着多把锁围成的圆圈转,让幼儿多次尝试用自己手中的钥匙去开多把锁,从而最终发现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的规律。

二、材料的投放位置要合理

材料应投放在既方便幼儿独立操作探究,又能观察到教师和同伴的地方。材料投放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它决定了幼儿的认知参与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如果幼儿不能清楚地观察和感受到教师的目光和操作,以及同伴的探究过程和结果,会缺乏参与热情,引发淡漠或焦躁的情绪,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扰乱秩序或自我沉浸等,降低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认知困难。因此,合理安排材料投放的空间位置,创设支持、接纳的环境,有利于幼儿产生愉悦、轻松的情感体验,引发幼儿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例如在上述《有用的筛子》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为幼儿提供了筷子、勺子、镊子和筛子四种工具,让幼儿将混在一起的花生米和绿豆分开,意图通过操作让幼儿观察、比较,知道筛子在分离大小不同的物体的过程中最方便、快捷。教师将四张桌子一字排开,每张桌子上放一种工具,将幼儿分成四组操作,教师在用筛子的幼儿分完后喊停,让幼儿们比较哪种工具最快,幼儿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是因为四张桌子一字排开,幼儿无法观察到其他桌子上的操作结果。原本幼儿可以清楚观察到的现象,因为摆放的位置不合理,只能由教师来费力地讲解,幼儿变得被动消极。后来另一位教师再次进行这个活动时采纳了大家的建议,将桌子摆放成U型,每张桌上都有四种工具,让幼儿自己观察、比较,这时不用教师讲解幼儿就知道筛子分离物体的速度最快。

三、材料的投放时机要适宜

在上述案例《有用的筛子》中,教师第一次提供给幼儿两种大小不同的混合物和一把筛子,让幼儿尝试分离出来。接着教师再给幼儿提供三种大小不同的混合物,让幼儿尝试分开。这时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幼儿要用两把筛子,而是让幼儿自行尝试。幼儿操作后发现一把筛子无法将三种混合物分离,还需要一把筛子,这位智慧的教师并没有告诉幼儿要找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只是告诉幼儿筛子的位置,让幼儿自己去取。幼儿拿到的筛子的筛孔大小不同,结果自然就不一样,有的很快将三种混合物分离,有的则无法分离。这时教师再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寻找原因。后来,教师再出示四种混合物的时候,幼儿很快就知道要找三种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才能分开。整个探究过程材料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幼儿在不断寻找、发现和获取新的材料,从头至尾幼儿的学习始终是高投入、高效益的。从上述案例和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良好探究环境的材料投放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有利于幼儿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不能在探究活动的一开始就呈现所有材料,或者把后续使用的材料放在幼儿一开始就能看到和接触到的地方,应根据教育目标和活动步骤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逐步呈现,掌握好材料投放的时机,使材料能够不断吸引幼儿,保持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充分发挥材料的功用。

四、材料要尽量便于幼儿自己取放

在一些公开课活动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带班教师和配课教师在幼儿中间穿来穿去,一会收材料,一会发材料,忙得不亦乐乎,而幼儿则像个“客人”一样,等着“主人”把材料送到自己面前。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一切应“以幼儿为中心”,活动前幼儿可以自己准备的材料就要让幼儿一起动手参与搜集。这样幼儿的体验和感受会更加深刻,参与活动会更加积极、主动。那些集体活动前不便于让幼儿提前了解的材料也要摆放在合适的位置,需要的时候尽可能让幼儿自己取放,教师不要任何事情都包办代替,剥夺幼儿主动学习的权利。有的教师害怕幼儿自己取放会影响课堂秩序,导致场面无法控制,其实只要教师指示语明确,并且平时就注意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个问题完全不用担心。

以上这些材料投放过程中看似细节的问题,其实处处彰显了教育者的基本理念:教学是“以幼儿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幼儿的学习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投放过程中的诸多细节,细心保护幼儿的探究和求知欲望,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探索发现的兴趣,使整个探究过程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让幼儿主动参与,高效投入,享受探究。

参考文献:

[1] 王任萍.幼儿园科学活动操作材料的选择和投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0(2).

[2] 陈莉.农村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中的材料投放策略[J].课程与教学,2013(1).

[3] 王生明.关于幼儿科学活动中材料投放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0(3).

上一篇:不良教养方式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探究 下一篇:区域推进中小学校长队伍专业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