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立骨,“变”中寻情

时间:2022-09-11 10:08:59

【摘要】1.一节课――最后一课前的“变” 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平日上课前和最后一课前的变化,并且能够从课堂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等方面并且能够以表格形式展现阅读成果之“变”。 2....

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主题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名篇,其中的亡国之痛时刻牵挂着爱国志士的心,正应了句俗话,“拥抱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知宝贵”。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其中的情味呢?

一、课堂一角:让学生找“变”

在教学中,我围绕“变”设计了问题链: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语句,找到课文中的“变”――分析“变”的原因――反思“不变”。

第一环节:找到课文中的“变”。

学生阅读课文后,结合相关语句,找到课文中的“变”。

1.一节课――最后一课前的“变”

有的学生很快找到:平日上课前和最后一课前的变化,并且能够从课堂气氛、学生、老师、后排板凳等方面并且能够以表格形式展现阅读成果之“变”。

2.一座城市――阿尔萨斯的“变”

有的学生也找到了一座城市――阿尔萨斯的变化。镇公所的布告牌的“变”:多了坏消息锯木厂后面草地的“变”:普鲁士兵在操练。镇上的学校的“变”:不许教法语学校里的课桌的铁杆上的“变”:字帖。

3.一个孩子――小弗郎士的“变”

还有的学生找到文中的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并且能够以曲线的形式,画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之“变”:

怕 疑惑、诧异 难受、懊悔 悲愤、热爱

关于小弗郎士的变化,有的学生还找得更加具体,例如: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变”:对待学习从不爱学习到爱学习的变。该生还结合相关语句来分析这个“变”。

大家正好利用这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深入地寻找这样的“变”。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找到以下成果:对待课本从讨厌到舍不得的“变”;对待时间从浪费到珍惜的“变”;对待韩麦尔先生从怕到理解、同情和敬爱的“变”;对待普鲁士兵从有趣到憎恨的“变”。(例句略)

4.一个老师――韩麦尔先生的“变”

之前: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平时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现在: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穿戴上了那套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的衣帽。

“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赞美法语,赞美祖国。(20节)

最后一课结束时,又尽情倾吐悲愤之情。(24节~29节)

师生概括韩麦尔先生的感情变化:

深情、悲痛 思索、内疚 沉思、悲愤

5.一个城镇居民的变

从一节课的“变”中能够找到。

第二环节:分析“变”的原因。

学生再阅读课文,分组讨论找到的其中的“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组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并且以代表形式展示出来。结果可谓五花八门。这些五花八门的讨论结果,各有千秋,各有理由。这里还让我觉得学生的预习特别充分,能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果想要总结出一个根本原因的话,那是什么?

学生不假思索地就能够说出,这是因为爱国之情。

第三环节:反思“不变”。

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探讨了一些“变”,那么在文中,有什么“不变”的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且说出自己的理解,大家分析时抓住了韩麦尔先生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阿尔萨斯的所有居民的爱国之情。

二、设计思考:教学设计要有三“力”

我在设计时,考虑到文章内容较长,小说知识点又多,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又要把小说的要素讲解好,又要将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但是语文课堂又不能面面俱到,所以“弱水三千”,我选择“只取一瓢”,选择体会文章的爱国情感,所以在设计第一课时,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问题设计的生命力

课堂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性作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组组互动合作。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让问题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在课堂上我们设计的问题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够找到突破点,让学生有话可说。这样的课堂生成的东西才会丰富多彩,学生的智慧才会闪光。

2.课堂合作的效度力

效果检测是达标检测,反思提高的过程;效果检测的重点是关注学困生和优生;反馈的过程是知识梳理、查漏补缺、拓展深挖、总结归纳、组内评价、教师评价的过程。反馈关注学生学情、关注学生学习情感、关注学生能力形成,促进三维目标实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师生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反馈效度,并且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讨论、合作的成果。所以在展示成果时,适当的加深难度,要求学生制作表格等形式,会让课堂效果更佳。

3.课堂反思的思辨力

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辩证地看待问题,就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以课堂引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成长。所以在设计中我设计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能够从“变”中思辨“不变”,最终达到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初级中学)

上一篇:引导主动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下一篇: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