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环境建设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11 09:32:45

基于协同育人环境建设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需要进行良好的环境建设。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思维,构建良好的软硬件育人环境,实现部门、人员、课程与平台的协同工作、协同发展与协同创新。该文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环境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持续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卓越软件工程师;协同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43-03

The Research of Excellence Software Engineer Training Mode Based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KONG Ling-mei

(Information and Media Academy,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40,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training need to a goo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raining program optimization,we made full use of "Internet +" era innovative thinking, built a good hardware and software education environment, and realized the collaborative work co-development and co-innov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staffs, curriculums and platforms. In this paper, optimiz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of the excellence engineer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are proposed.

Key words: excellent software engineers; cooperative education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training mode

当“互联网+”作为行动计划成为国家战略,也就是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已经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为提高我校软件人才培养质量,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手段、教学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通过此次改革,利用协同育人环境,培养基础理论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不断进取、价值最大化、散发正能量的软件工程师。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学分制改革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以“工程思想为主线、项目教学为中心”,不断改革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企业参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除了软件课程本身的学习,还将其他相关课程融入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断学习工程思想,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应用的方式方法。

2)深化学分制改革

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给学生以强补弱、扬长避短、突出特长、个性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推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原有的学分制实施办法基础上,深化学分制改革。

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和品行表现全部通过学分反映。在校期间可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得学分。

2 运用协同思维,创新教学改革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重视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的协同创新,协同处理好企业需求与学生培养质量的关系,加强课程与课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工作,推进平台与方法的协同创新,做好学习内容与学习氛围的协同建设,大力支持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步,把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工作融入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2.1 利用互联网思维开创教学新模式

互联网思维催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来反思教育教学工作,“接地气、讲干货”成了互联网教育的流行语,互联网思维给教育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课程教学同样可以借鉴互联网思维,用更短的时间,做“有效”的教学,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1)做“有效”的教学

很多人这样描述教学效果差的课堂: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传统教学提出了以下观点:对教材做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有效的教学策略;解读学生。前三者较为容易实现,而解读学生,可借鉴互联网的实时性带来的优势,通过良好的教学设计与o助教学工具,获取课堂反馈。

2)做“贴心”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学生个性化数据的分析,可以按照学生需求、学生能力水平、学生发展方向建设资源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及个性化学习提供贴心的服务。

3)资源共享,课程开发省时省力

随着课程平台的开放,使优质资源的共享变得越来越方便。大多数课程都是基于知识列表呈现的,知识列表其实就形成了课程开发初步的蓝本。有了丰富的素材库,课程开发就变成搜集、挖掘和应用的循环过程,更简单,时间更快。

4)用心设计,用手机“玩转”课堂

结合现代科技和微小精湛的课堂内容,开发手机“微课堂”,在“微课程”讲授完毕之后,伴随提供习题、测试等供学习者加固知识点。使用手机方便学习和教学,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2.2 分析实时数据,改革教学内容

相对现有本科专业学生,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在校内的学习应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同时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1)建立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知识结构成长的客观规律,建立可塑性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计算机工程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相关实践能力。增强综合性实践教学,开设学生自主学习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2)捕捉市场需求变化,快速调整教学内容

实验班教学有更大的自主性。了解典型软件开发企业的用人需求、开发技能细节,以行业实际应用为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人才市场需求的细微变化会更快地体现在教学调整上,这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课程贴近市场需求,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加强课程群建设,让课程交叉融合

实践发现,学生自身贯通知识的能力较差,必须通过课程群建设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整个知识体系。对构成软件人才培养完整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规划、设计,构建整合性课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有利于整合若干门课程在知识、方法、问题等方面的逻辑联系。

2.3 搭建支撑平台,促进教学发展

1)平台协作,创新教学方法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采用协作式、探究式学习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建立实验教学平台,采用实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数据了解知识、探索知识、掌握知识,把“生硬”的学科技能转化为丰富的职业素质。

2)建立知识联盟,提高学习动力

学习联盟是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聚点,兴趣导向、改变成长、相互鞭策是联盟的作用。学习,不是背书,不是考试。要好玩,要有用,要有自主性;学习,不是孤军奋斗,不是悬梁刺股。要分享,要抱团,要科学高效。建立学习联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学习成长,并且与更多的人共同前进。

3)举办专业活动,激发学习热情

学习知识的同时可提高人思维能力,专业知识辩论赛、前沿知识演讲秀等活动形式活泼,可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团队协作、充分互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定期举办此类活动更深促进学生深入自学的有效途径。

2.4 加强科研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加强引导,积极参与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开展大学生工程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的优良传统,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优质平台。由导师制定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导师科研项目等,引导学生结合课题开展工程科研训练,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毕业设计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环节

毕业设计环节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之一,不仅能让学生完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课题提供了时间保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真正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不仅使学生真正介入科研工作,还意味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均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一线,作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 教学环境建设

为保障教改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了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1 平台建设

根据“工程思想”的指导原则和“项目教学”的开展形势,建设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工程实践体系,借助平台实现协同创新,推动“卓越计划”发展。

1)建立“卓越计划”项目开展平台

建设开展卓越计划的网站平台,用于分享信息、加强交流和互动、保存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数据、展示项目进程和成果。

2)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建立泛在教学资源,利用Web学习平台和移动学习平台加强资源的共享,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到资源,平台的功能还可以促进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3)建立开放实验教学平台

“卓越计划”实验班单独编班,独立配备课室作为实验室,全年开放,用于开展项目教学、实验实训、项目开发、技术研究、学术讲座等活动。

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的自由,培养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从事研究探索的兴趣和习惯,使实践教学在一种学术研究和创新的氛围中进行。

4)建立创新创业支撑平台

以学校为依托,联合各二级学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创新创业平台,实现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竞赛及其它有特色的科技竞赛,支持科技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成果推向市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要结合实际,提供创业咨询和服务,建立协调机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

5)构建工程实践体系

根据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3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的设计,并考虑到“卓越班”人才培养的特点,可以把实践培养分成两大类,分别为校内实践培养和企业工程培养。

①校内实践培养

校内培养采用两个阶段进行:基本性实践、扩展性实践和加强性实践。基本性践完成相关课程设置的基本上机实验,拓展性实践是指学生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之后,尝试与其他专业协同完成一些实践项目,加强性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内申报、竞标并完成一些社会性实践项目,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并让学生逐步了解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由“校内工程师”过渡到“社会工程师”。

②企业工程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考虑卓越培养计划中的企业学习目标、培养标准和实施方案。企业培养阶段主要依托与我院有“校企合作”关系的社会企业,以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在企业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3.2 师资队伍建设

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是顺利实施“卓越工程”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客观情况,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工程学习。

为提升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可采取自主学习和校企合作的复合形式来实现,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训”

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训,是提高教师技能的重要环节。能够引导教师深入社会、了解企业,获得实际工作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对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工程体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2)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

顶岗实训能够使教师站在本专业的最前沿,最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发展对学科和科研开发的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有可能受时间、家庭等方面的因素制约。此时,可以联系一些相对紧缺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及时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企业和学校教师在实训过程中互相切磋,统一认识,共同提高,加快“一体化”教师队伍的成长与扩展。将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实用技术信息)、技术优势(企业的技术优势、企业设施设备的优势)与学校的教学相结合,解决培养实用的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3)增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工程经验互动

术业有专攻,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科研方向和教学课程,相互间应该互通有无,教学相长,把各自在工程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相互传授,加速教师能力提升的进度,真正实现“传、帮、带”。

4)教师自主进行在线学习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教育资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师生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定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能手,也一定从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过很多的欣喜和收获。

5)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

在做好现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积极开展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工程中心等合作平台,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咨询与成果转化等校企合作项目。

3.3 制度建设

1)“卓越计划”的开展需要政策支持

“卓越计划”在我校实施已相对成熟,但在校企合作、R到ㄉ琛⒔萄Ы蛱与教学奖励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保障激励措施,也需要在奖学金评定比例、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立项、借阅科技文献资料等方面向“卓越班”学生倾斜,为学校的“卓越计划”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2)规范管理

本着“师生自愿、择优遴选、严格考核、政策激励”的原则,将在项目开展初期出台一系列“卓越计划”教师与学生遴选、管理、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由校企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信息员组成的信息网络,通过信息反馈,全面掌握和监控教学实施过程。

4 结束语

培养卓越工程师绝非仅凭一腔热情、几个老师、一个改革方案即可完成的事情,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学校、企业以及社会各层面的力量合力进行。 “卓越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毕业后,还将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对其专业成长进行跟踪,在其职业生涯中持续提供优质的专业发展服务,并根据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反馈信息对在校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 吕庆文,曹蕾,李远念,等.基于CDIO模式培养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探索[J].高教探索,2013(1):71-76.

[2] 刘祥颖.集群式产学研合作下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21):98-100.

[3] 欧阳纯萍,刘永彬,阳小华,等.“卓越软件工程师”创新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15):78-81.

[4] 李珍,李世祥. 论“互联网+教育”时代高校教师之变[J].科教文汇,2015(12):12-14.

[5] 平和光,杜亚丽. “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6] 张岩. “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下一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