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大学文化功能 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时间:2022-09-11 09:12:57

发挥大学文化功能 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编者按: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是社会常态的调控器、是凝聚社会的粘合剂、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的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是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者之前所受的最后阶段的教育。高校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机构,在传承文化文明、创新文化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借文化发展繁荣之东风,倡高校文化建设之新风,本期编辑部特邀知名高校,从不同角度论述高校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主导作用和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所要做的努力,供读者交流、借鉴。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会上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创新的园地、精神道德的高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发挥大学文化功能,既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其重要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学即文化。大学强,则文化强;文化强,则国家强。

全面认识大学的文化功能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因其培育人才、创新科学、传承文明的重要作用,大学一经产生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逐步扩展至世界各地,成为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至今仍显示出勃勃生机。“在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大学与文化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可以说大学的本质即文化,大学的功能也在文化领域,其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

1.人才培养功能

人是文化活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的主体,大学最基础也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培养人才。大学产生之初是以教学为主的,通过教学活动,把人类创造的知识和文化加以整理和选择, 传播传授给学生。无论大学功能如何变化、拓展,但其始终不变的核心任务是人才培养。

2.科技创新功能

大学因为其学科汇聚、人才密集,特别是制度的优势,使其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据有关统计,在世界范围内,过去20年里,数学、化学、天文学和地球科学4个学科领域,70%有重要意义的进展是由大学贡献的。”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文化的发展繁荣依赖于科技的创新与进步。

3.文化传承功能

大学的重要使命是保存、传播、弘扬文化,既包括对本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包括对外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大学是保存人类遗产的活动宝库,这些遗产由于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使用而不断具有新的生命力。大学通常都是多学科的,这有助于每个人超越自己原初的文化环境的界限”,从而保证大学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

4.思想引领功能

思想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而大学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识、新观念的摇篮,是理论创新的重要基地。人类社会重大的思想创新、重要的思想观念都在大学产生并普及到社会,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美国学者赫钦斯认为大学“具有一种强烈而严肃的使命,这就是思考。大学是独立思想的中心,既然它是一个思想的中心,一个独立思想的中心,那么它也是一个批判的中心。” 大学应当服务社会,“但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 更重要的是,大学要以先进的思想引领社会,提升社会。

5.道德示范功能

大学是精神道德的高地和社会良心的重镇。因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追求,这不仅奠定了大学作为知识殿堂的神圣地位,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大学只尊重知识、崇尚真理,而不屈就于外部任何权威和诱惑的精神气质和道德品格。大学成了真理―包括人类基本的价值观的代言人,是真、善、美的化身,因而大学“不仅是社会的知识权威,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在它身上体现着真理与价值、知识与美德、‘道问学’与‘尊德性’的双重维度,代表着真理的化身和社会的良心”。 大学在坚守自己价值观念和伦理操守的同时, 以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去引领社会,推动道德的进步。

高度重视大学的文化建设

大学要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文化需要大学,大学也需要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大学文化由大学的办学理念、学术精神、规章制度、学生风格、环境氛围等因素, 经长期历史积淀而成, 体现了大学的个性品格和整体风貌, 是塑造大学个性、产生名师大家、凝聚师生员工的精神和灵魂。当前,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1.实现高等教育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升转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进入到大众化发展阶段,开始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截至2010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10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5%。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发展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阶段的突出任务就是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实现从以规模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外延性发展,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创新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是破解高等教育发展难题、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必由之路,而且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特征和明显趋势。而要实现内涵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没有高水平的文化建设,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也就难以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2.回归大学本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教化人。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用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培养人的过程。文化素质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人才的文化素养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大学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应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求大学转变办学理念,突出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大学文化建设,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升大学文化品位,浓厚大学文化氛围,改善大学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让每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都成为有人文关怀和文化情操的人,都成为兼具真理力量和人格魅力的人。这就是大学文化的价值所在。

3.拓展大学功能、提升大学作用的必然要求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功能,提出文化传承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任务,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的功能,体现了对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重大贡献。大学和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大学的存在就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大学的生命线,也是大学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要进一步深化对大学功能的认识,深刻理解大学和文化的关系,重新审视大学的功能、定位以及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更加重视大学的文化建设。

大力培育大学的文化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要进一步增强参与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精神,引领文化发展,促进文化创新,助推文化强国建设。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我国文化大厦是否牢固,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基石是否坚实。大学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基础性、根本性任务,融入大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育人的全过程,是高等教育承担文化强国建设使命、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重要职责。大学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全体师生员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师生的思想共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增强师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差异中求共识、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要坚持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凝练与融合中,塑造提升大学的精神品格和文化意蕴,引导师生成为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成为弘扬社会道德和文明新风的楷模群体。

2.坚持以形成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为目标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的定位也应当是多元的,特别是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优势,因此,不同的大学应当有不同的传统和精神,不同的校风和学风。“大学传统、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所谓校训,不过是一所大学对其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和认同;所谓校风,不过是一所大学对其传统、精神、校训的文化自觉和习惯。” 近年来,中国大学开始重视自身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大学理念、大学定位、大学文化的趋同,“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缺乏特色。大学文化的多样性是大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所在。建设大学文化最根本的是要培育既符合学校传统,又顺应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每所大学都应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人文精神、优势学科, 并努力营造有个性的大学文化。”

3.坚持以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为载体

大学文化主要体现在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之中,分别表现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3个不同方面。“三者形成一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制度文化居中、环境文化处外的,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强化,共同对学校教育发生影响的文化同心圆。”“其中,精神文化是动力,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在精神文化的驱动下,围绕精神文化的主轴旋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文化环境。”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精神文化。总理在考察同济大学时曾经深刻地指出:“一所好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也不在权威的讲坛,也不在到处张扬,而在每一个人的灵魂和生命,这就是精神,这就是大学的精神。” 大学文化作为大学之魂,应当反映大学特有的价值追求,呈现大学特有的文化品格。建设大学文化,必须把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品格体现到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的各个方面,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构成一所大学的整体文化。

4.坚持以传承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为基础

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大学文化的培育是一个传承创新的漫长过程。大学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在推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其自身的文化得以不断发展。培育中国的大学文化,既要立足中国,传承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要面向世界,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既要有基于民族立场的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又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气度,促进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交流,形成有利于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促进文化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一篇: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下一篇:强化优势特色专业 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