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衢州

时间:2022-09-28 09:23:16

发挥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衢州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描绘了更加美好的蓝图。这说明党在重视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科学发展的和谐之美和温暖感人的人文之美。衢州地处钱塘江源头,是浙江省的生态屏障,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要以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契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大战役”这一总体思路,加快建设“三生三宜”的现代田园城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一、推进生态文明势在必然

从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际看,衢州较早认识到了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作为价值取向,从2003年率先在全省提出生态市建设,到2010年市委工作会议提出衢州要成为全省、长三角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示范区,再到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要求要坚持走生态立市之路,生态文明理念得到不断深化。

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必然要求。党的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体现了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就陷于生存危机,更谈不上其他领域的建设。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成果必将体现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到思想意识、政策法规、生产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落实“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必然要求。衢州的生态环境质量对全省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省委、省政府提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把衢州建成全省富裕的绿色生态屏障的目标,核心就是实现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相互协调。但衢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环境质量不容乐观、要素资源相对不足、可持续发展乏力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衢州在未来继续保持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推进“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的必然要求。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一个中心、两大战役”与建设“三生三宜”的现代田园城市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为统一、互促共进。这说明城市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功能,也要有田园般的风情。这一定位,与我们建设“两地三城”、加快“后发崛起”和培育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衢州独特的生态、人文、区位和自然禀赋等特色优势,从而实现城市繁华和乡村秀丽、历史文化和现代气息、经济繁荣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

打响“南孔圣地、休闲衢州”品牌的必然要求。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提出要打响“南孔圣地、休闲衢州”品牌,突出强调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大力倡导绿色生态休闲旅游,对于衢州这样一个生态资源良好的地区来讲,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和核心竞争力。而衢州旅游发展最大的优势是一流的生态环境,必须按照“生态、生产、生活”融合的要求,主打与周边地区差异发展、特色竞争,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让人人都知道衢州。

二、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经济、生态与民生互促共赢,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较好地实现了加快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目标。在全市工业总量连年保持30%左右高增长的同时,区域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全市饮用水源水质、出境水水质已连续七年100%达标,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4年的339天提高到359天,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名列全省第二。

着力加快生态经济发展。一是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产业高端化引领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比例由15?郾8∶44?郾7∶39?郾5调整为8?郾5∶55∶36?郾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工业经济综合效益得分跃居全省第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优化提升,先后获得氟硅新材料、空气动力机械等6个部级产业基地和光伏产业等9个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命名,衢州经济开发区成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大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出台并落实粮食、蔬菜产业发展、新型农业培育等措施,加快“两区”建设,累计认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328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6个。三是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出台加快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政策意见。江郎山建成省级生态旅游区。2009年—2011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6?郾6%和25?郾2%。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突出内涵特色。突出“山水人居”和“和美家园”主题定位,做好山水融合文章,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致力打造衢州乡村“自然秀丽的天然花园,生机无限的美丽田园,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二是打造节点亮点。着力培育一批精品村和几条景观带,先后重点培育出如江山清漾、龙游天池,开化金星,柯城荆溪,衢江茶坪,常山砚瓦山等一批环境优美、服务配套、各具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精品村。全面提升经济强镇建设水平,在全市12个中心镇开展“三强五争先”活动。三是推进洁化绿化。创新保洁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见缝插绿”、“花开百户”、“美化庭院”活动,加强联查力度,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目前,全市已实现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村1621个,行政区覆盖率达93%,其中已启动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村1480个。

优化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一是调存优增。2003年,率先全面平毁和关停1?郾24万个农村传统竹料腌塘及200多家土法造纸企业,关停349孔土法小石灰窑、604个各类灰钙棚以及拆除了124条水泥机立窑生产线。整体关闭沈家化工园区。决策咨询工业项目3748个,否决不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的项目达1345个。二是改旧转新。连续多年与中科院等大院大所开展全面合作,在企业实施2000多个技术进步项目。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50余家,巨化生态化改造、元立循环经济成为成功样板。扎实推进服务业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三是重点治理。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污染整治,完成巨化集团公司等12家省控氨氮等重点企业的治理。完善清污分流,全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在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强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完成2000多家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的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92?郾87%。

积极营造良好人文之美。一是打造绿色生态。建成生态公益林241万亩,各类自然保护小区131个,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6?郾21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71?郾5%。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沼气池达73?郾6万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48?郾5%。各类环境调处率达100%,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创建。全市所有县(市、区)均获得部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在全国率先实现“一片绿”,市区获省环保模范城市命名,开化县获国家生态县命名并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累计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7个、省级生态乡镇74个。三是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全民环境教育,积极引导公民、家庭、社区、单位、群众团体和组织,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听证、公示等制度,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决策和监督。

加大保障落实监管力度。一是建立管理体制。成立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把生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以政府责任书的形式分解到各县(市、区)和责任部门,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各司其职、合力落实的责任体系。二是出台激励政策。根据衢州市工业领域能源消耗的现状,编制一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修订产业结构升级政策。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生态市建设。三是强化监督机制。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市人大、市政协定期开展视察,各职能部门加强执法检查。建立社会公众参与的环境监督机制,设立专门投诉电话,聘请行风监督员。

三、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美丽衢州

衢州作为部级生态示范区,今后要按照“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总要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在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和建设美丽衢州方面继续先行先试,坚定不移走出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三生”融合、“三宜”统一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着力构建生态型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培育新兴产业。重点要扶持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专业招商局的专业招商作用,突出招大引强,以大项目、好项目带动、支撑新兴产业的发展。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慧谷工业设计基地、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切实为高端高新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要推动钢材、水泥、造纸、化工等高耗能企业向深加工、后端加工发展,降低能耗,促进减排。推动技术改造,支持企业采取适用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实施生态化改造。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落实好旅游发展18条政策,加快推进五龙湖等五大旅游集聚区建设,打造一批有特色、有规模、高档次的旅游精品,提供更多亲近自然的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四是加快建设生态园区。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要努力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加快生态化改造,使园区不仅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而且成为生态建设高地。优化项目准入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环境准入制度和服务机制。

着力构建美丽型现代田园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城乡统筹。重点要把现代田园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个环节,不断放大绿色生态效应。着力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做强做精做美中心城市,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功能。要按照“小县大城”模式加快县城发展,推进县城扩容提质。要以经济强镇为重点加快中心镇建设,以“四级联创”为抓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把一批中心镇、中心村打造成衢州新型城市化的“璀璨明珠”。二是突出产城联动。要加快绿色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与城市建设有机衔接融合,促进产业集聚区向产业新城和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城市组团转变。要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要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城市综合体。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中心镇的产业定位,协调推进中心镇的服务业发展,增强中心镇的产业发展活力。三是提升城市品位。要强化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培育和打造城市独特的人文风貌,彰显衢州浓厚的文化底蕴。要抓紧谋划和实施一批彰显城市品位的标志工程、提升城市功能的配套工程、改善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力求“多留遗产、少留遗憾”。要积极探索大城管运行机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数字城管”建设。要全力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加快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十大专项”行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大提升、大发展。

着力构建绿色型自然生态环境体系。一是加强水环境的污染治理。重点要狠抓信安湖流域污染整治,按照“到2013年底水质明显好转,2015年底十大水系水质稳定达标”的目标要求,倒排计划,强化举措,确保按期完成。要抓好乌溪江库区水源保护,加快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建设,加密饮用水源水质监测频次,确保饮用水源地排污量的有效控制。要加大河道采砂整治力度,坚决取缔未经批准的采砂点,坚决扭转无序采砂、违法采砂的局面。二是加强农村面源的污染治理。重点要加强畜禽养殖尤其是生猪养殖管理,健全总量控制和区域控制的双控制度,划分好生猪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要探索建立生猪养殖项目联合审议、环保管理、用地审批和工商登记等制度,推动生猪规范化养殖。扎实推进“四边三化”行动,继续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进一步优化宜居环境。三是加强重点领域的污染整治。重点要全面开展电镀、化工、造纸、印染、制革五大行业整治,继续加快推进燃煤电厂、水泥企业等低氮燃烧、脱硝及热电厂脱硫设施建设。要加强重金属、放射性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排放企业整治,巩固固体废物“双达标”工程。要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切实加大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严格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估“两评结合”的决策咨询机制,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

着力构建宜居型城乡生态人居体系。一是加快城乡宜居环境建设。重点要扎实抓好城市环境整治优化,着力破解保洁难、停车难、治污难、拆违难等问题,全力提升城市的绿化、亮化、美化、秩序化水平。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扎实开展“四级联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二是全面实施智慧环保工程。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加快规划设计、项目报批和建设进度,建成24小时实时监测、全面监控、应急预警、高效指挥、教育展示等多功能的“智慧环保”项目,并达到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水平。三是广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重点要深化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力争2015年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要深入推进生态县市、生态乡镇等建设,广泛开展绿色企业、学校、社区、饭店、医院、家庭、矿山等创建活动,强化创建实效。

着力构建长效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一是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组织体制。重点要按照“属地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健全完善部门联动体系,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部门单位职责,有效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二是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以全面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抓紧研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原则,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加快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既要重视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规划、财政、信贷在推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又要注重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生态环保建设,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四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倡导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大环保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积极引导民间环保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组建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衢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上一篇:阳光与生命 下一篇:对话式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