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的“同样”与“别样”

时间:2022-09-11 09:02:13

青春片的“同样”与“别样”

[摘要]从2011年到2014年中国上演了很多有关青春的影片,比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同桌的你》以及2014年年底的《匆匆那年》等,青春片抓住了人们怀旧的心理,但就其本身来说却也良莠不齐,本文试图从青春的“同样”与“别样”角度对青春片所共有的特征及存在的缺陷进行论述,指出票房大胜背后的肤浅和缺乏深度,青春的主体皆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大学生、留学生,而边缘人的青春鲜有表现。

[关键词]青春片;爱情模式;青春的反叛;梦想与现实

很多有关青春的故事都曾被搬上大银幕,比如1995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2001年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2005年的《青红》、2012年的《我十一》,姜文和王小帅的电影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影片中有明显的反思、反叛和人性观照。从2011年到2014年中国电影呈现出青春片喷发的高潮,2011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下文皆简称为《那些年》),2011年的印度片《三傻大闹宝莱坞》,2012年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2013年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文皆简称为《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2014年的《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如此多的青春片有着“同样”的特色,但也展现了“别样”的风采。

一、“同样”的青春

(一)书写阶段的一致性

青春是一个人特定的年龄阶段,13、14岁到17、18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青年初期,基本上是中学阶段,除此之外还可延伸至25岁到30岁,这个阶段称为青年期,从13岁到30岁,十多年的光阴,期间经历了学业、友谊、爱情、现实、事业,异彩纷呈又变化多端。青春片的时间跨度均在十年以上,《那些年》从1994年到2005年,《匆匆那年》也是从高中写到大学毕业各自工作,《同桌的你》从初中写到大学毕业十年之后,《中国合伙人》和《致青春》的叙述时间都是从大学阶段直至毕业后多年的成长经历。

我们会发现不管从初中开始,还是从高中开始,抑或是从大学开始,展开回忆时的年龄阶段几乎都在三十岁左右。韩国金惠南的《三十岁的心理学》中写道:“走下父母的船,走上自己的路,从三十岁开始,所有人都被寄予更高的期望,被托付更重的责任。越来越多的人是被时间强行推到了三十岁,责任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压力、困惑、挫折、苦恼。之前,可以事事以快乐为原则,到了三十岁,人就必须面对现实了。”与青春有关的那些事情需要找个恰当的时机怀念一下了。九把刀,1978年出生于台湾,《那些年》上映时33岁;辛夷坞,1981年出生,写《致青春》时27岁;赵薇,1976年出生,《致青春》上映时37岁;郭帆,1980年出生,《同桌的你》上映时34岁;高晓松,1969年出生,1994年写的歌曲《同桌的你》,那时25岁,电影上映时45岁了;九夜茴,1983年出生,2009年《匆匆那年》问世时26岁,电影《匆匆那年》上映时31岁。这个年龄阶段里虽有偶然,但也存在着怀念的一种必然。

(二)时代特色与大事件的融入

青春片中的时代印记是明显的,《那些年》里的单车、校服、街道、张雨生、张惠妹的歌、地震、高考;《同桌的你》里的青蛙、大白兔奶糖、小孔眼镜、眼保健操、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被炸、“9・11”、非典;《致青春》里面的BP机、《读者》,白衬衫、架子床、电炉子、小游戏、《新白娘子传奇》;《中国合伙人》里的运动衣、大框眼镜、点着蜡烛学习、大波浪头、录像片,等等。另外,这几部片子里都有着美国梦,《中国合伙人》里那一代年轻人对美国的集体神往,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和思考;《致青春》里陈孝正的美国留学;《同桌的你》里周小栀的斯坦福大学梦。

其次,这几部影片中的音乐也都带有逝去岁月的味道,如《中国合伙人》里苏芮1983年的《一样的月光》,1988年齐秦的《外面的世界》,Beyond乐队1993年的《海阔天空》,罗大佑1982年的《光阴的故事》;《同桌的你》里“小虎队”1991年的《爱》,老狼1994年的《同桌的你》,QUEEN乐队1977年的We are the champion,1986年的《张三的歌》;《致青春》里1992年李克勤翻唱的《红日》。

(三)爱情发展模式的一致

青春片毫无例外地都讲到了爱情,漫长、青涩、甜蜜、残忍,有人调侃说青春片可以拍爱情,但广电总局规定了早恋一个都不能成,因此青春片就有了“同样”的模式。

1.友情见证爱情

青春片里的爱情都是以团队的模样出现的,当然相爱后的二人世界另当别论。《那些年》里五个男生同爱一个沈佳宜但却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虽说柯腾和曹国胜曾大打出手,阿和曾乘人之危,女主人公也有闺蜜胡佳玮。

《致青春》里郑薇、朱小北、阮莞、黎维娟的四人组合与张开、许开阳、陈孝正等的宿舍组合。《同桌的你》中林一和周小栀的爱情也是经历了大学阶段的友情组合。《匆匆那年》里陈寻、方茴、乔燃、林嘉茉、赵烨的五人组合。《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孟晓骏、王阳的三人组合。可见青春不孤单,有知己、有朋友、有闺蜜。朋友在这里充当了倾听者、协助者、安慰者、指导者、参与者、备胎者。

2.有情人难成眷属

爱情中有人主动、有人被动、有人深情、有人薄情,有暗恋、有倦怠、有世故、有曾经的圆满、也有最终的分道扬镳。

《那些年》中柯腾替对方受过,沈佳宜督促柯腾学习、扎起的马尾、剃短的头发,高考发挥失常的痛苦倾诉、煲电话粥、燃放许愿灯、一起受处罚、铁道上的散步、为引起对方注意的格斗、大雨中的那句大笨蛋,这两个人的爱情以双方的不坚守、不自信而失败,因为柯腾的幼稚和对沈佳宜的真爱,使得失落的爱情带来的痛苦似乎不大,明明已经不属于彼此了,但心里仍有余念,狂吻新郎的结尾给了观众一个如此深爱的交代。《同桌的你》中周小栀与林一的英雄救美、一见钟情、打群架、一系列大事件、高考、四级考试、处分、怀孕、人流、分手、非典、两地相思,只是曾经共同的梦想变成了一个人的放弃,另一个人的折磨,爱情无疾而终,这两部影片的女主人公同样嫁做他人妻。试问真的是毕业时一起说分手吗?

《致青春》与《中国合伙人》中即便有青梅竹马,最后也是曲终人散,比如林静与郑薇、孟晓骏与良琴。郑薇疯丫头似的主动化敌为爱与成东青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一样的死缠烂打,越挫越勇,但是陈孝正要纠正其人生一厘米的偏差留学美国,苏梅亦是撇下成东青去了美国,最终均以分手而告终。这四部影片里均没有第三者的出现,但却都难成眷属。《匆匆那年》中陈寻与方茴,即便再有思考、等待,即便“寻茴”的谐音给了人们想象,但曾经的伤害也是历历在目。柯腾败给了幼稚,周小栀败给了失败,郑薇败给了陈孝正的世故,成东青败给了苏梅的美国梦,方茴败给了情敌,但最终他们都败给了现实。这些都比情敌更具有摧毁性。

(四)青春的反叛

青春期总是反叛的,这些青春片里也都有反叛的表现,大多表现在对老师、对权威者的反叛、对不公正不合理的反叛。这种反叛中有对老师的调侃、否定,也有对中国教育教学模式的批判。

《那些年》一开始上学时教官的那句“头发太长了该剪一剪”,电影镜头通过教官两腿的腿缝来拍摄,其实有权威的表现和对权威的鄙视这样的意思。再有柯腾旁白英语老师那段话,“那天英语老师不知道是股票输钱,还是月经乱掉,整张脸跟大便一样臭,散发出比平常更重的杀气。”再比如班费不见那段,教官要求全班学生写纸条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小偷,柯腾、沈佳宜等五人发起的反叛。《致青春》中郑薇登台主动要求唱《红日》,置副院长的尴尬于不顾。朱小北被冤枉成小偷时保卫处的轻描淡写,致使她一气之下怒砸小超市,均有对现实的反叛。《同桌的你》中面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老师的那句“马上就要高考了谁敢去,去就给处分”,教师用粉笔头扔不专心上课的学生,转文科时林一和老师的较真,非典时期不分轻重强制隔离后逃跑的围追堵截,均有对教师这一青春期固定权威的调侃。

《中国合伙人》里的反叛更集中地表现为对现有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反叛,当一位教授在讲台上讲美国文化时,孟晓骏听不下去了,那种反叛来源于书本的僵化和不知变通。另外新梦想的教学方法毫无疑问是对传统教育僵硬死板的反叛与挑战,成东青当年给校领导的孩子免费做了多年的家教,权力如此轻易就让你的劳动一文不值。

(五)旁白的介入

这几部青春片都有大量的旁白,将小说语言与电影语言结合起来,而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比如旁白大多用于介绍人物身份、人物专业、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上,片子里对舍友的介绍均是如此。此外,还有大量的内心独白皆是采用旁白的方式,这里不再赘述。

二、“别样”的青春

(一)梦想与现实的较量

1.梦想成真

青春片里不仅有爱情,还有梦想,《中国合伙人》是向奋斗者的青春致敬,成东青高考失败、泡妞失败、教书失败,孟晓骏出国受挫、事业受挫、野心受挫,王阳哥们走了、姑娘走了、梦想走了,但他们没有放弃,爱情几经蹉跎,但一直坚持的梦想成真了。

《致青春》中陈孝正是留美回来的著名建筑师,黎维娟嫁给了有钱人,有自己的酒店,郑薇在工作中似乎也握有权力,林静成了检察官,朱小北成了幼儿学师,就连不负责任的赵世永也似乎很风光,阮莞与赵世永分手下决心要嫁给事业有成的年轻医生,只不过不值得为爱情牺牲了自己。就像郑薇说的,生命里不是只有爱情,还有其他很多事情要去做。就此而言,两部影片是一致的。

2.梦想滑落

《那些年》中每个人都有过梦想,但是后来只有许博淳去了美国念硕士,老曹去卖二手车,廖该边考上了公务员,阿和成了保险业务员,柯腾开始写网络小说,而成功只属于直到最后也没有放弃的胡佳玮。

《同桌的你》中周小栀从小就梦想去斯坦福,因失败不仅放弃了梦想,也放弃了爱情,而林一在电影中不断出现的旁白“我叫林一,我来这10年来,10年来我总是一帆风顺,混得一家体面的大公司,幸得一群温文尔雅的同事,远见卓识的我,在纽约二环内买下了地铁边安静的大三居,还有一个未婚妻,总是那么的知书达理,每天早晨我都会开着加长的大Limo上班,就连早餐也必须是顶级的米其林七星餐厅。”到后来的“我是林一,一败如水的一,一无是处的一,一塌糊涂的一”,还有其他同学的看上去并不高大上的职业。

(二)思想性和深度的“别样”

另外,这些青春片的深度和思想性是有高低之分的,有的偏重于青春的摹写与再现:《那些年》讲了一个很完美的青春故事,伤痛很少,总体是回忆的美好与祝福;《同桌的你》虽有那个年代的记忆,但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匆匆那年》也大致如此。

而《中国合伙人》无疑是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一部作品了,《致青春》里黎维娟的待价而沽,阮莞的忍耐为爱牺牲,朱小北虽贫穷但乐观自信,赵世永的自私、不负责任,张开的甘做配角,陈孝正的世故与功利,凡此种种都涉及了青春的残酷与现实。有关青春的思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不要仅仅停留在早恋、暗恋、备胎、劈腿、打胎、分手这样的表象上,写到此处不禁觉得2011年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2012年泰国的《初恋这件小事》太有值得中国电影借鉴和思考的地方了。另外,我们看得出青春片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大学生、留学生,而边缘人的青春鲜有表现。

三、结语

青春是每一个人必经的过程,青春片的高潮除了跟我们每个人的怀旧情结有关外,也跟导演们、作家们的个人感情有关,似乎还跟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年轻时的梦想和纯情有关,跟我们遭遇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有关,跟我们的正直诚恳有关,也跟我们的世故圆滑有关,希望我们在怀旧的时候找回美好的自己和曾经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韩]金惠南.三十岁的心理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 童庆炳.文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4]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上一篇:独立学院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 下一篇:也谈农村高中家校合力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