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农村高中家校合力的途径

时间:2022-10-11 05:56:59

也谈农村高中家校合力的途径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师在家校沟通方面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我总结出提高沟通效率的途径:一方面,分层次沟通;另一方面,沟通方式要灵活,有的选择家访,有的选择高科技通信工具。

关键词:农村高中 家校沟通 分层 灵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08-01

高中教育就是要为国家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即道德素质、智力、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的人。农村的高中学生由于离家远、交通不便,学习任务重等原因,往往选择住校。因此学校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高中学生虽然年龄上接近成年人,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但考虑问题还是缺乏成熟,受社会影响较大,可塑性很强,所以家庭教育必不可少。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配合,才能形成一致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形成家庭、学校教育合力。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沟通,这里的沟通包括学校主动与家长联系或家长主动找学校联系。

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在孩子进入高中住校后选择远离家乡打工。他们认为,孩子大了,又住校,学校能教育好。同时,离婚率越来越高,单亲家庭增多,学生与爷爷奶奶生活的较多,这些学生缺少父母关心,易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想问题偏激。我认为促进农村家校沟通,使学生家长认识到自身教育力量的存在,在沟通时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沟通范围要分层

一个学校的高中生情况很复杂,首先,学生来源复杂,一所学校学生从不同区域选,学生生活条件、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有很大的差异,给管理教育带来了复杂性。其次,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差别很大。多数农村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常年外出打工赚钱,有时电话联系都有困难。有的家长积极参与,但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为了提高沟通的效率,需要学校做好分层教育准备。比如,可以从教育学生范围上分层:第一种是面向全体学生这种大范围的,学校统一的“通知、教育方针、教育方法”等可以通过家校通、家长会等来沟通。第二种是小范围的,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教育,班主任就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统一沟通和个别沟通相结合,与家长及时达成教育共识,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沟通方式要灵活

由于家长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乡工作,教师要灵活对待,与家长及时有效沟通。

第一种情况:家长没有出门打工的,教师最好的沟通方式是家访。家访可以让教师很好地与家长沟通,迅速地了解学生。在家访时,做到以下几点,可以与家长达成共识。(1)多夸奖学生。与家长交谈,首先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使家长主动缩短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然后教师指出孩子的缺点,家长此时也会敞开心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2)教师把握主动权。要想提高家访效率,家访前,要做好准备,对于想了解的情况列出清单,家访时才能把握谈话的主动权,控制谈话话题,达成共识。(3)提高家长素质。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平等的交流,有的家长和孩子交流还采取命令式的方式,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高中学生,导致孩子很反感,甚至有厌学的情绪。我遇到过一个高一学生,一开始成绩还可以,后来成绩直线下降,经过家访,发现妈妈的教育存在严重问题,在她妈妈眼里,孩子成绩最棒,进入高中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她学习变得吃力,做家长的就以为孩子玩了,回家就不停地批评,导致孩子厌学。我做了家长的思想工作,让她认识到从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有个转变过渡期,成绩暂时下滑很正常,此时孩子更需要家长的鼓励和教师在学习方法上的引导。通过我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学生恢复了自信,成绩渐渐有了提高,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起来。

第二种情况:父母外出工作的,教师可以采用电话、微信、QQ等通信手段沟通。由于不是当面交流,受谈话时间、谈话环境的限制,多数是孩子出现问题才沟通的,教师更要注意尊重家长。有的教师在气头上,埋怨家长没有尽到责任,教师感受不到家长表情的变化,等埋怨完了,那边可能直接挂机或暴跳如雷,沟通无法进行下去。另外,留守少年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亲情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用电脑单独跟父母视频对话,父母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比得上教师的千言万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多发表扬短信,不但可以激发家长主动联系老师、孩子的欲望,在与孩子电话交流时也增加了对孩子的赞赏、鼓励,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例如,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有限的几次通话中,除了问学习情况,就是问钱够不够花,从来不关心情感问题,问问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产生反感,感情封闭,甚至害怕与父母视频交流。为此,教师在与家长联系的过程中应让父母和孩子多一些情感交流。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顾志刚.新时期家校合作的策略取向[J].班主任, 2005,(4).

[2]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上一篇:青春片的“同样”与“别样” 下一篇:浅析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