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走进”让新闻有了生命力

时间:2022-09-11 08:06:23

“五走进”让新闻有了生命力

最近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与我们荆门电视台连续开展三年之久的“记者五走进”活动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参与“记者五走进”活动,让我感到新闻报道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体会之一:记者要“走基层”,而不是“下基层”

“下”与“走”,虽仅一字之差,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下基层往往是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看待事情总是高高在上,写出的稿件难免生硬呆滞;而走基层则是和群众打成一片,要用基层的角度分析问题。贴近性的报道,群众才喜欢。说到去基层采访,从事新闻采编一线的记者可以说都是经常去,但往往是走马观花,和领导交流的多,和基层群众交流的少,不能真切体会一线工作者的生活或工作辛酸,写出的稿件平淡而无味。从2009年开展“记者五走进”活动以来,我和同事一起走进农村、社区、工厂、矿山等基层一线,投入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中,亲身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在工厂里当一天工人,到农村插一天秧,进军营站一天岗,虽然很辛苦,但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色转换,却让我受益不浅。很多以前不太明白的东西开始了然于心,基层老百姓最生动、最活泼、最有生活气息的话语也让我们的文风得到了改观,新闻多了一些短话、新话、实话,少了一些大话、空话、套话,拉近了新闻报道与人民群众的距离。

当你真正的沉下心走进基层,体验了他们的辛苦和艰辛后,改变的不仅是你的文风,你的工作作风也会发生改变。过去到矿山采访我很少下矿井,但从“五走进”活动启动以来,我先后10多次深入我市煤矿、磷矿、石膏矿地下采掘一线,采访矿工和安监人员,和他们一起巡线检查,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体验他们的工作辛苦。2010年为了了解丹江口移民在我市的生活情况,我和同事先后4次驱车赶往屈家岭管理区,深入移民家庭和移民一起劳动,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从他们的耕作方式、种植模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入手,通过细致的采访,先后采写了多篇稿件,在本台和省台播出,让社会了解了库区移民在我市的生产生活情况,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投身“记者五走进”活动,让我了解到,越是深入基层,越能认清基本国情,了解改革建设实践,越能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找准新闻宣传的着力点。

体会之二:只有走在基层,才能发现好新闻、好线索

今年,我先后参与了新闻中心开展的《走进栗溪》、《走进中集》、《走进叶威粮机》、《走进福力德》、《走进京山》、《走进屈家岭》等系列活动,从农村到企业,干农活当工人,使我充分感受到新闻工作的根在基层、源在群众,要真正写出好新闻,走进基层、深入基层是最好的办法、最好的途径。无论采访写作手段多么先进便利,都代替不了亲身感知和直接体验。

在很多采访中虽然你做了很好的前期准备,但当你真正去采访时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打断你的思路。而走进基层往往能发现好的新闻线索。例如,今年9月新闻中心开展的《走进京山》活动,我被安排去宋河镇采访“镇级市”的建设情况。通过前期的了解,我们把切入点选定宋河镇审批权的下放上,本来是准备采访几个来办事的群众,通过他们对审批权下放后办事的切身感受引出宋河镇“镇级市”建设进展情况。可当我们赶到宋河镇行政服务中心时,正赶上了下雨,在服务中心内我们一等就是两个多小时,硬是没看到一个群众来办事。在焦急的等待中,我们和大厅里的工作人员聊起了天。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五十多岁的京山县国土资源局宋河镇分局职工江成钢有着26年的办证经验,过去为了办证是三天两头往县里市跑,现在权利下放了,他在行政服务大厅就可快捷地帮群众办事了。此一聊,转换了我们的采访思路,于是,我们从江成钢眼里的权力变迁入手,通过故事手法,从侧面反映了宋河镇在镇级市建设中强势推进的力度。避免了生硬的写作套路,稿件可读性明显加强。

深入基层,许多过去不注意的小小细节,往往也可能成为你稿件中的点睛之笔。例如,今年夏天,为了反映城区管道取水电焊工人酷暑下的工作,我们冒着37度高温来到漳河供水管道施工现场采访电焊工人。在采访中发现电焊工人不时地拿起一个5升多的水壶喝水。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看着他汗如雨下的工作场景,我们想这一天电焊工人要喝多少水呢?于是,我们把大水壶做为新闻的切入点,以电焊工人一天喝水量从侧面反映电焊工人工作的辛苦。这一稿件改变了传统的写做套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体会之三:只有扎根基层,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过去写稿件,经常坐在办公室里遣词造句、苦思冥想,语言干瘪枯燥,新闻报道索然无味,也难得出好作品。而到了基层,到了现场,才发现原本认为偏僻的地方,却有那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素材;和基层群众面对面地交流,才发现书本上的“普通话”都变成了老百姓嘴里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话”。在田间地头,老百姓清新朴实的 “家常话”真切而感人。新闻线索多了,语言丰富了,好的作品也随之而来。2010年,我在农村采访一蔬菜大棚种植户,本来是做调整产业结构的稿件,但闲暇聊天的时候,我问他去年只种了几亩今年怎么一下种了十几亩时,他随意地说,我这菜都供给超市了,虽然价格卖得低但不愁销。这句话让我们心中一动,结合当时流通费用过高、菜价飞涨的现象,我们采写了《“农超对接”打造农产品价格稳定器 》。稿件播出后受到社会的好评。

近年在基层的采访中,我先后采写了《一个小铆钉七项专利造》、《从包袱农业到财富源泉》、《移民村里服务忙》、《大棚里的新年》等一批受到社会好评的稿件,其中有两稿件分获省市新闻一等奖。

勤于交流,学会观察,用基层的角度看待问题,用群众的语言书写新闻,这些都是我在“五走进”活动中的切身感受。这项活动,让我充分认识到了各行各业的酸甜苦辣,认识到了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藏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同时也让我感悟到,离基层最近,就离新闻最近、离好稿最近。只有多深入基层,才能多出精品;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察民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了解社会;只有深入基层,才能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只有深入基层,才能挖掘体现时代进步的鲜活素材。■

(荆门电视台)

上一篇:身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 下一篇:电视媒体走基层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