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11 04:34:54

《声声慢》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课程标准中说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2.从教材的编排构想出发。本单元侧重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品味和赏析能力,体会声韵美,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⑴美读成诵,体会诗歌的声韵美,了解李清照的婉约风格;⑵品味语言,注重审美体验,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美的意境;⑶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的审美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诵读品悟,交流赏析,美景绘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4.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注重审美体验,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美的意境。

5.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审美意境。

6.教法与学法:

⑴教法:①诵读法:范读――自读、美读――配乐齐读,由美的形式感受美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背诵下来;②交流赏析法:学生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兴之所至,随感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所得、所感、所疑在课堂中与老师交流,与其他学生交流。

⑵学法:新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①美读; ②自主理解,合作交流;③美景绘诗。

7.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8.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创设计审美情境,导入新课。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的《声》当推榜首。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点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受力,在词中,她以明白如画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孤雁哀鸣,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所以,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2.整体感知。

⑴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节奏、重读,尤其是情感。

⑵学生自读,美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⑶配乐齐读、背诵。

⑷师提问:词人的情感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呢?愁(板书)来确定整首词的情感基调。那么,词中“愁”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诗中这种“愁”的意境是怎样营造的呢?师提示学生带着美的眼光、美的语言去将诗人的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进行美的感受与体会。

3.赏析。

⑴上片:①学生个别读,其他学生点评;②教师点拨:在上片中,词人都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选择感受深刻或喜爱的语句,展开想象,表达感受。这一环节以学生讲析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并点拨补充了哪些内容?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句中,为什么是“淡酒”?“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中,过去是鱼雁传书、琴瑟和谐之佳偶,如今是阴阳相隔、形单影只之飘零,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想象中我们丰富补充了人物憔悴之面容,朦胧之泪眼的形象、神态,以及对过去幸福美满的回忆,对比更显此时的孤寂凄凉。

⑵下片:①学生个别读,教师点诵读要领;②对下片的学习,要求学生拿出课堂小作文本,想象自己现在就是李清照,以“此时,我愁肠百结地缓步踱至窗前……”为开头,选择感受深刻的语句来展开想象,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时间是3到5分钟。

4.教师点拨。上片中我们想象中都补充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如:动作、心理、神态、情感),在下片的描绘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这一环节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步骤。将鉴赏上篇的方法落实到写作,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是真正走向鉴赏散文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5.学生展示习作。对同一语句的描绘请学生比较谁描绘的画面更优美、意境更丰富,具体好在哪儿,词中的意象可以同步重点赏析。

6再次配乐齐读全诗。教师总结词中“愁”之内涵――丧夫之痛、亡国之悲、颠沛流离之苦,加深对“凄厉”之美的感受。

四、教学反思

《声声慢》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李清照晚年的重要代表作,是一篇千古绝唱,词情凄清,催人泪下,是一篇写”愁”的名作,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李清照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刘 静:淮南二中。

上一篇:影响高校图书馆期刊采访因素与对策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影响下的实践存在论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