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为“源”体味“语用”曼妙

时间:2022-09-11 03:49:12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应该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己任。首次将“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涉及语文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概念直接指向语文课程和内容。这对于我们探索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做到以文本为“源”,彰显“语用”曼妙的“身姿”呢?我认为可以找到以下几点突破口:

一、明文本特点,拟“语用”目标

阅读教学的真正内涵是“通过文本内容的教学,实现语用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学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文本,寻找对形成学生语用能力有实质性作用的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语用”目标。

怎样展开“语用”教学,避免与值得学习的“表达”擦肩而过呢?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以下这一《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目标就凸显了“语用”特点。

(1)通过初读,正确认读8个生字,10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调零、含苞、绽放”等词语的意思,通过看地图理解“海峡”及“台湾海峡”。

(2)理清文章脉络,运用抓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并简述故事内容。

(3)找到环境描写的语段,通过反复品读,初步感受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4)通过品析语句,初步感受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立足了文本特点,关注了语言表达形式,有利于围绕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展开语用教学。

二、知用词之妙,厘“语用”步骤

识字、写字、理解字词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推敲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用词之妙,准确把握其丰富的内涵。比如,《桥》一文有这样一句话:“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教学时让学生品味动词的妙用:先让学生把“揪”换成“拉”或“拖”,把“吼”换成“喊”或“说”,然后朗读,与原句进行比较,通过品读和品味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老汉一心为公的伟大情怀,改动用词之后感情就没有那么浓烈、真挚了。

三、悟表达形式,合“语用”内容

“语用”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文本情境和语境学习中,感悟语言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性。文本的表达形式既包括叙述、描写、抒情、说明等表达方式,又包括对比、烘托、动静结合、借物喻人等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赏析这些表达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样的“语用”内容,取决于文本的“语用”特征。我们要根据文本具体的语用特点,分析语言内部的秘密,学习相应的语用方法、规律或规则。

例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表达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作者运用丰富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如第一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课文的一开头就描写了杭州美丽的早晨,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小钱悲惨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是本课教学关注形式的“语用”生成点。

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能否省去第一自然段,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感受到这样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了小钱的病情的危急。在此基础上,再理解第二自然段“灿烂的阳光”对“苍白的脸”的衬托作用,并初步理解环境描写可以单独成段,也可以穿插在文本叙述之间。为第二课时的地震的环境描写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为“运用环境描写”打好基础。

四、析体裁特点,抓“语用”特征

“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因此,不同体裁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和读法,让学生学有所获,为生所用。教叙事文,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教写景文,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教诗歌,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等等。比如,的《为人民服务》是小学课本中不多见的议论文,阅读教学时要抓住文体的特征---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巨人的花园》是一篇童话,教学时要让学生感悟童话语言的夸张、神奇。而《颐和园》则是一篇游记,要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文章体裁不同,教学时的侧重点也不同。

五、晓读写迁移,践“语用”训练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读写结合的出发点、过程和归宿都应该始终抓住语言不放,把握住语言学习的基本点进行训练。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中,教师在讲述完“孔隙”这个“例子”后巧妙地设计了仿写练笔。用上课文中作者过孔隙的方法,写写一线天,要求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在模仿练习中,语言、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也走向了纵深处。而且学生关注到了文本是如何通过这种形式达成表达效果。这样的注重读写结合活动,神形兼备,极具效果。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其目标和内容聚焦于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并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紧紧围绕“语用”的核心目标,学习“语用”方法,了解“语用”规律,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中国当代南北方风景油画的表现特征研究 下一篇:浅论状态在歌唱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