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理论的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9-11 02:44:21

基于工学结合理论的项目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摘要:以“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教学理论为依据,结合高职院校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分析了项目教学法的特点、实施的必要性,讨论了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软件编程类课程教学中的推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工学结合 行动导向 项目教学 软件编程

2008年11月到12月,我们有幸到德国柏林参观、学习。在此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德国职教理论;参观了如德国电信、宝马和西门子等世界著名企业的职教场所;走进了德国职教学校的课堂,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感受最深的是走进过类似于数字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多个不同专业的课堂,在这些课堂中,没有看见一个课堂是教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讲课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学习、讨论或准备汇报项目成果,教师作为辅导者在旁提供帮助。

这样的课堂对于大多数没有身临其境的教师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传统的校规校纪所不允许的:如果都让学生自己学、自己做,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无事可做了吗?还要教师有什么用?而事实是,在我们参观过的课堂,教师却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当学生尝试自己去解决新问题时,大多数时候是需要帮助的。虽然教师不再站在讲台上独自演说,但却在学生中间不停地进行个性化的辅导。教师的责任是在课前给学生准备出充分的学习参考资料;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在必要时,对某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汇报、相互交流等。

这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理论,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教学模式,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理论

“行动导向”一词来源于德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

如果对应于软件开发类课程来说,如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资讯可以看作软件开发的需求分析阶段,计划可以看作制定软件项目开发计划,决策可以看作软件的设计阶段,实施相当于软件的编码阶段,检查相当于软件的测试和调试阶段,而评估相当于软件的项目总结阶段,即如图2所示。

“按照行动导向原则实施教学”也正是工学结合课程理论的内涵之一,工学结合理论认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这句话蕴含了丰富的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其内涵之一就是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行动导向的教学。另外,也包含了对工学结合课程的主要形式的要求:按照项目教学的方式实施教学。

项目教学,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

1.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

3.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4.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

5.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6.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7.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8.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如图3所示。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体会

依据以上理论,结合在德国柏林所学的理论和实地考察经验,在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课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java初级应用软件开发是学生学过C语言课程之后,替代原来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一门课程,通过软件开发项目引导教学,该项目完全满足图3所述的八个特征,并按照上面图1所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施,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开展,以分组地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环境是在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PC机的机房。

1.分组

在课程实施之初,首先要进行分组,让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完成整个项目。考虑到学生之间相互最了解,因此,分组采取学生自愿原则,每组6人左右,由课代表和班长进行组织和安排,但是有一条重要原则,就是每一组必须至少有1~2人在程序设计方面能力较强,能够带动整个项目组。

分组看似简单,但是却非常重要,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使小组效率更高,学生学到更多,如果分组不当,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放弃学习。

在课程的第2周需求分析阶段结束时,第一组的2名学生要求换组,因为他们认为本组的其他4名同学能力太强(事实也是如此),主要工作都由他们做了,而自己只是做些简单的文字录入工作,没能真正得到学习和锻炼,而他俩选择这个组的初衷是知道自己能力较弱,希望跟能力较强的同学在一起,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一组的日志中看到:其他4位学生都各自总结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而这2名学生分别写的却是“无聊”和“很无聊”。

针对这种情况,及时组织了小组会议,跟组长和其他组员沟通,希望他们能考虑到2位同学的感受,分配一些难度稍微大一点的任务,并应该耐心帮助他们,组长和其他组员都表示同意;同时也告诉2名同学,这也正是将来他们到社会上,到工作岗位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学会自己去解决,及时与组长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另外,课下多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等。

在后续的课程中,作为教师要注意观察这一组的情况,看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2名学生是否得到了提高。

关于分组的问题还很多,比如组长能力不够,无法带动整个小组正确地完成工作任务;个别小组人员较多,会有个别人无所事事等。

根据经验,提出4点建议:

①每组4~6人比较合适,过多了人员会有冗余,过少了完不成任务。

②每组应最好有2名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这样的组能够及时正确地完成任务,而做得最差的那组是只有组长专业能力强一点,但是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带动和指导其他成员很好地完成任务。

③多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敢于不耻下问,同时乐于助人,上面提到的做得最差的那组的一名学生说,不是我不想做,可是只有组长能力强点,其他成员都比较弱,出现问题大家都去找组长,组长忙不过来,当找别的组问时,人家不是很愿意解答,经常是东拉西扯,最后也没说到点子上。

④要注意观察各组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比如看到某一组没能按照要求完成某个任务,就要及时追查原因,组织小组会议,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以使这个小组能跟上整个项目进度。

2.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按照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的教学理论,把教学活动可以看作工作任务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比如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可以作为一个工作任务,一个工作任务可以分解到几次教学活动当中,但每个工作任务应该有相应的任务指导书,主要内容包括:任务描述,可选择的软件工具,完成任务的主要步骤,相关的参考资料等,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有了任务指导书,就可以实施相应的任务了,实施任务的过程,同样可以参照前文图1中的描述,该“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不仅在宏观上适用于整个项目,而且在微观上,即具体到每一个工作任务,同样可以按照图1所示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实施教学。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对于本课程的第一个项目来说,即学生从未做过类似的项目,那么不能把任务书交给学生后就让他们去做,他们的能力是做不到的,因此一定要以一个类似的例子讲解,然后再要求学生去独立完成相应的任务。

在讲解过程中,要避免过多的理论,而是用实际的例子或直观的图形来表述。正如《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中讲到的,“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它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和特点”。

这段话讲出了职业教育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指明了职业院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记得有过这样一次教学经历:也是教java语言课,用的是英文教材,在那门课教授过程中,每次课都根据教材,使用很多图形化的直观的例子讲述,最后,班里课程设计做得最好的,是一个英语C班的学生。他根本读不懂教材中的英文课文,但是他说,“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回去后只要看教材上的图和程序就行了”。

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多用一些形象化的、实实在在的例子,发挥和利用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会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对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展示成果时,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并且对于做得特别突出的地方,比如界面原型做得非常漂亮时,要让学生介绍一下使用的是什么工具,甚至演示一下做的过程,以让其他小组学习,共同提高。对于做得不对之处,及时予以纠正。

另外,要多观察各组进展的情况,如果有普遍不懂的地方,要及时讲解,以使教学进度正常进行;如果课堂上不能完成任务,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成,并且还要自觉查找相关资料,为下次课做准备;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组人员问题,如进行人员调整,任务分工调整等。

总之,教师在项目教学法中应该做到如下工作,如图4所示,即:

(1)课前充分准备,考虑到课堂上的每一环节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学生准备出充分的解决问题的参考资料,让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独立解决问题;

(2)课上必要讲解,在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如果遇到普遍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必要的统一讲解;

(3)控制各组进度,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要及时了解各组进度,对落后或者出现问题的小组提出改进建议或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4)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陪伴者,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与单个学生对话,引导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5)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问题,当发现因人员分配不合理影响小组工作进度,或者小组成员之间不能协调工作时,应及时进行组织和协调,提高小组工作效率;

(6)及时评估反馈,在项目的每个阶段,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成果展示,评估所做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好的方面给予鼓励,做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更正,以确保下一个阶段顺利进行。

三、结束语

实践证明,在java初级软件开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基于“行动导向”和“工学结合”教学理论所实施的项目教学法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的能力;这是一种效果很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推广到高职学院软件开发类课程当中。

同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是小组分工的形式完成任务,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体验到某个任务的一部分,而不能体验到完整的工作任务,不能培养完整的专业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根据在柏林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解决办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介绍自己所完成的任务及使用的工具和方法,从而让未承担该任务的组员了解和学会相应的工具和方法。本人认为,在课程开课之初、设计项目时应考虑到这个问题,通过项目的精心设计,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通过实践培养完整的专业能力,这也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赵志群.工学结合的课程与教学,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师培训资料[R]. 2007.10.27

[3]S, Indra Abeysekera , “Issues Relating to Designing a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rogram in an Undergraduate Accounting Degree Program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urriculum”[J].Asia-Pacific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Received 09 February 2006 accepted 28 March 2006。

[4]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2

[5]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

[6]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二)[J].职教论坛,2008,2

[7]赵志群,王炜波.基于设计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 6/19(教科版)

[8]姜大源.职业教育:供给与需求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9]龚戈淬.行动导向下教学策略的探索实践[R].200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下的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设... 下一篇:洋为中用―德国教学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