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三大物质代谢之糖类代谢”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1 02:14:36

抛锚式教学法在高中生物“三大物质代谢之糖类代谢”中的应用

摘 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作为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之一的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关键词:建构 抛锚 问题 现实环境

下面笔者将以高中生物课本中的“三大物质代谢之糖类代谢”为例来说一说抛锚式教学是如何指导我们学习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要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师: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一个人不吃饭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生1:肚子饿,没有力气。

生2:想吃饭,头脑发晕,有可能晕倒。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好,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生1:肚子内缺少食物,所以难过。

生2:人体缺少营养物质,缺少能量。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为了搞清楚这方面的理性知识,我们来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二、情境教学,确定问题

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师:同学都吃早饭了吗?

生:吃了。(异口同声)

师:早饭一定要吃的,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你具体吃了什么早饭?

生:(孙宇同学):今天早上我吃了三个馒头,一碗豆浆,两个鸡蛋。(同学们笑了)

师:请同学们分析孙宇同学早饭中的重要营养物质有哪些,哪一种是主要的?他的食物搭配合理吗?

生:糖类、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其中淀粉是主要的,应该是合理的吧。

师:非常正确,合理与否我暂时不告诉同学们,学习了这节内容后大家就明白了。(为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作了铺垫。)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是糖类,孙宇早饭中三个馒头的糖类物质淀粉,进入到孙宇体内主要发生怎样的变化,供孙宇同学一个上午繁重的脑力、体力劳动(上午还有一节体育课)?

三、自主学习,协作会话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和不同观点的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学生在阅读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回答上述问题。在回答以上问题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正确解决这些问题。

师: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什么?糖类消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它是被小肠上皮细胞通过什么方式吸收的?

生:淀粉,葡萄糖,主动运输。

师: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叫什么?

生:血糖。

师:有人测量过,人在饭后血液中的葡萄糖会上升,上升到一定程度不在上升,维持在一定水平,而从肠道内吸收来的葡萄糖量并未减少,那么血液中的葡萄糖哪去了?

生1:消耗掉了。生2:转变成脂肪和其他物质。(学生讨论、补充)

师: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主要发生在什么细胞器?

生:线粒体。

师:今天上午到第四节课时,我们的肚子已咕咕叫了,但是我们的能量照样能供应,那么供能用的葡萄糖来自何处呢?

生:肝糖元等其他物质转变来的。

师:在用餐后1小时,血糖上升很多,远远高于血糖正常值,那么血糖降低的途径有哪些?

生:分解了一部分,合成糖元,转变成其他物质。

(老师用课件为学生演示葡萄糖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过程。)

师:试举例说明:过多的糖可以转变成脂肪。

生1:吃素的和尚会发胖,(同学们笑,有人还说是假和尚)。

生2:玉米谷物可育肥鸡和鸭子。

四、自主归纳,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经过以上自主学习、协作会话,最后对糖类的代谢知识进行建构。先由老师写出建构的基本框架,再由学生完成知识建构。糖类代谢的意义建构如下: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上一篇:如何理解阅读文段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下一篇:五环节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