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非音乐性因素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时间:2022-10-15 07:00:01

浅探非音乐性因素在钢琴教学中的作用

在众多的钢琴考试、比赛中,我观察到许多学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的演奏出现对作品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对音乐形象的认识比较模糊,缺乏对音乐的想象能力。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作品音乐性的内容,而忽略了非音乐性因素(即是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不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类似于文学和绘画的内容成分)的作用所致。音乐性的内容与非音乐性因素都是影响演奏者演绎每首钢琴音乐作品的重要因素。前者为演奏者的演奏提供了理性的依据,后者则为演奏者的艺术创作灵感提供了使感情形式具体化的启示。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非音乐性因素对钢琴学习、演奏的作用:

一、非音乐性因素可点燃演奏者情感的火花

钢琴演奏是进行音乐的二度创造,它不但要求演奏者客观地再现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意境,还要求将音乐与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把自己融入到音乐中去,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在这一主体与客体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非音乐性因素起着它特有的“导向”“桥梁”的作用。

在教学中,为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肖邦《C小调夜曲》中痛苦哀伤、悲愤忧郁的情绪,我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为辅助材料,通过引导学生领悟词中意象所蕴涵的悲凉情感,加深学生对肖邦流浪异国、思念家乡的游子情怀。在学生弹奏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的引子时,我引用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做引导,让学生体会曲中既悲壮又豁达的意境。一次,我在指导一位学生弹奏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时,我开始并没有把与这首乐曲有关的文学内容介绍给她,只要求她根据自己的理解,弹出自己的感受;结果这位学生只表现了“船歌”――柔和、抒情、宁静等一般特征,情感表现只停留在浅层次的表象上。于是,我便向她介绍:这是柴可夫斯基根据阿・普列谢耶夫的一首诗――“走到岸边,那里的波浪啊,将涌来亲吻你的双脚,神秘而忧郁的星辰,将在我们头上闪耀”而创作的。我要学生重点理解诗中“波浪”“涌来”“神秘”“忧郁”等词语的意思,把握作品情感的基调,并以客观的态度将作曲家的感受、情感与思维化成自己的,努力置身于作曲家生活的时代与创造环境、与作品共呼吸。在接下来的那次课上,学生改变了指尖触键的方式,调整了力度层次的控制及情感变化的幅度,演奏效果明显变得深情、深厚,并且略带忧愁。正是由于这种与作品有关联的非音乐性因素――文学内容的渗入,使得学生对同一首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演奏效果。

二、非音乐性因素能挥动演奏者想象的翅膀

想象,它作为钢琴演奏者必不可少的心理要素贯穿在钢琴演奏的始终,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意境领会主要是通过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以及模仿的关系来实现的,而想象就是使这些关系得以实现的中介、桥梁。演奏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涵,即声音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演奏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与意境也就越鲜明。演奏者要想在演奏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象群”,除了从作品的音乐性的内容中获得外,还应从与作品相关的非音乐性因素中吸取“养分”。

《牧童短笛》(作者:贺禄汀)是一首典型的、充满乡土气息的中国钢琴作品,它那清新淡雅的艺术意境犹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一样恬静怡然。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领会乐曲中乐观、明朗、质朴的风格以及体会那中国式的诗意和情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中国的乡村风光、水乡特色等书画作品以及摄影作品进行欣赏,作为理解作品的信息材料。同时,还可以按标题的提示为乐曲描绘一幅这样的画面: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在、怡然自得地吹着竹笛在田野间漫游。一支吹着高音部,另一支伴吹着低声部,构成了一呼一应的自由二部式对位。通过对音乐中两条抽象旋律线的描绘,为学生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提供一种具体的形象,从而巩固学生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深度、广度。再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无标题钢琴音乐时,我借用了以下的例子鼓励学生大胆从不同的侧面对音乐作品进行想象。如: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左手伴奏部中的一个降A(升G)音,几乎从头到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这一特定的节奏型所形成的音响运动状态使后人想起了雨水滴漏的情景,因此,人们现称它为“雨滴”前奏曲。同一首乐曲,著名法国钢琴家柯托以他丰富的文学艺术修养以及对肖邦钢琴音乐的深刻研究,给这首《降D大调前奏曲》标题为“然而,死亡像暗影一般在那里”,显示出他对乐曲情态结构、形态结构以及意态结构宽而广的扩散力、辐射力,以及丰富而敏锐的想象力。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考角度产生“雨滴”与“死亡”两种截然不同的例子,学生领悟到想象天地可以无限广阔、丰富,从而激发他们敢于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揭示音乐与其表现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非音乐性因素可丰富演奏者的知识结构

如果说完美而高超的表演技巧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那么生活、思想和文化修养则是使音乐表演获得成功的可靠保证。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钢琴艺术家,一直非常重视生活、思想和文化艺术修养等非音乐性的内容对音乐表演的作用。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在畅谈音乐与文化中提到“……要做到真正有音乐是有很多很多的因素,……光是音乐本身,就有很多东西要知道、要学、要钻研,弹钢琴的人更应该如此。……还要念书,得看画,得考虑考虑,想想哲学问题,因为归根结蒂,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我们活着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觉得我们应该问问这些问题,问问这些问题才可能会有音乐!”我们会不难看出傅聪先生对钢琴演奏者文化修养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折射出演奏者只有从人的思想、文化、艺术、个性及美学诸因素的高度上,从多重的知识结构中进行思考问题,才能揭示艺术的真谛。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巴赫的音乐作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文化现象对巴赫音乐创作的影响、18世纪上半叶德国民族历史的发展与巴赫作品的精神实质、18世纪的宗教文化对巴赫音乐的影响、巴赫作品演绎的多重性等。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探索、研究巴赫音乐的内涵,从而把钢琴教学推向更为深远而广阔的多元化空间。再如在学生学习舒伯特的音乐作品时为让学生体会舒伯特的浪漫主义风格中“舍让”(Relinquish)的特点,可引导学生一方面学习与感受诗人陶渊明诗歌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可以德国宗教文化的角度为教学切入点,通过宗教精神“舍让(Relinquish)、顺从(Resiqnation),达到宗教意义上的升华(Redemption)”这一视角进行研究学习。鼓励学生全面接触欧洲的文化艺术,尤其是建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艺术中感受、领悟音乐中那丰富而又细腻的情感,学会从多学科交叉渗透宏观视角认识客观事物。因此,在钢琴教学中适当地渗入非音乐性因素,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也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这也与我国音乐教育当前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新理念相吻合。

综上所述,钢琴文献的读解离不开音乐的非音乐性因素的渗入,钢琴演奏的过程离不开音乐的非音乐性因素的参与,教师在钢琴教学中要赋予音乐作品以活的生命,应以作品的内容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思考,重视非音乐性因素的作用,进而提高学生在演奏中的音乐表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

上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心理虐待及其预防 下一篇:数学教学效益提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