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新闻媒体传播理念的嬗变

时间:2022-09-11 01:22:06

当下新闻媒体传播理念的嬗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我国新的公共领域正快速生长,原有利益格局出现分化,多元利益格局逐渐形成。整合多方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我国新闻媒体也在悄然变迁。

民生为本的喉舌观

考察我国的新闻媒体,首先要看到其“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基本属性。在中国,最早提出喉舌论的是梁启超。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指出报纸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上层建筑。在《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中指出:党的新闻事业是,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①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中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②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种对新闻媒体性质的界定成为我们新闻传播观念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实质转型: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四重转型同时展开。“在利益分化和政治放权这两种互为因果的力量作用下,多元化成为社会各领域、各层面发展变化的普遍特征和价值观图腾,中国社会随之带上了碎片化特征。”③随着我国经济的多元化和政治民主的长足发展,加之跨国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影响,我国的文化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兼具党的舆论宣传工具和商业传媒特性的新闻媒体正受到各种新浪潮的冲击。

2003年,中央政府就我国新闻改革强调指出,要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作为深化新闻改革的突破口。“三贴近”成为新时期中国新闻媒体新闻实践的立足点。

2003年7月1日,强调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随后又提出“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充分显示了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奠定了新时期中国新闻媒体民生为本的喉舌观。

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

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王中提出“读者需要论”,长期被当做资产阶级观点加以批判,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对受众的真正重视和尊重,是在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当新闻媒体真正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以后,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才懂得,受众是新闻媒体的“衣食父母”,是新闻媒体真正的“上帝”。中国的新闻媒体从这时开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的过渡。

在改革进程中,民众总会因各种不同的利益纠葛而有不同的舆论需求。如果民众的需求没有宣泄的渠道而被积累下来,就会成为影响我们改革进程的不稳定因素。曾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④可见,营造一个和谐成熟的舆论环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极为重要。

在以往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媒体相对忽视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随着我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和民众舆论要求的高涨,媒体开始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和对话意识。这种传播关系的转变,是对中国经济、政治、民主传播进程的一种自我适应,更是新闻媒体伴随其发展的一种自我调整。

和谐语境下的公共话语平台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思想上破除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束缚,在政治路线上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为中国带来了伟大的转折。这一路线的改变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上的全方位变化,正是在这种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中国政治参与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发展。”⑤思想观念的多元成就了今天普通百姓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对于政党参与和理论参与,人们通过新闻媒介表达意见的“舆论参与”,是更为普遍和重要的间接参与形式。

德国学者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活动和社会事务的公共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公民可以围绕共同关心的话题自由表达和公开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公众和公众舆论。当公众和公众舆论发展到较大规模时,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应运而生,并逐渐代替了公众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媒体就扮演了公共领域的角色,并通过传递和表达公众舆论,对国家活动和社会事务加以调节。⑥

伴随市场经济的推进,我们的社会生活日趋世俗化、法理化,现代化的需求驱动,引发了我国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等全方位变革。

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向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迈进,深刻改变了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生产、传播的方式与速度发生革命性变革,人们的交往突破了时空阻隔,麦克卢汉曾经预言的“地球村”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现实。网络信息技术及其建构的虚拟社会创设了一系列新的社会活动和精神活动空间,延伸和丰富了现实生活领域,同时也创造出一系列全新的人际交往、社会互动方式。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中国现代公共领域的迅速生长。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保持一个健康的公共领域以平衡二者之间的张力,这要求在体制设计上对健康、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予以保证。而我国受社会发展的限制和传统意识形态的影响,尚未建立这样一个健全、有序的公共领域,致使一些公共问题无法通过公众利用公共渠道妥善解决。”

哈贝马斯关于“公共领域”的论断有其特殊的学术语境,不可能完全适合中国国情,但仍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公共领域的建立中,新闻传媒要承担应有的责任。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以舆论监督为基础的民意政治,而民意的集中、平衡与协调,是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前提。借助新闻媒体这个平台,不同的意见可以得到交流、碰撞、沟通、整合。

社会公义的守望者

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就是媒体的公信力问题。随着我国新闻媒体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对媒体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媒体公信力的问题日益凸显。

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舆论平台,一方面,它可以在引领公众参与中结合公民精神和价值追求,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另一方面,它又要得到政府的支持、理解。所以,它既不能满足于简单的揭丑,又要配合政府对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是,我国的新闻媒体作为政府主导下的一个公共舆论平台,不应随便散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的东西去影响受众,种种通过低俗、煽情、虚假的新闻吸引受众的做法必须得到有效的遏制。

从根本上讲,新闻媒体既要扮演好自己的工具角色,又要当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看似两难的事情实际上是不矛盾的,敢于为老百姓说话,敢于用新闻事实说话,用尊重新闻事实的态度和为社会守望的精神去进行新闻实践,就会在政府和民众中形成良好的信誉,就可以受到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信任。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研究――以中央电视台为个案》(编号11YJC860026)系列成果之一】

注释:

①:《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参见《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288页

②:《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参见《新闻工作文献选编》,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190页

③【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④《同志视察人民日报时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9月27日

⑤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第61页

⑥【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238页

(作者为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主任,副教授)

上一篇:民享新闻的创新策略 下一篇: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