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道互补

时间:2022-09-10 11:08:33

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直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本文论述了儒家的人格标准及人生理想,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和调节,以及儒道互补对中华文化及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 互补 人格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基本脉络,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治国、做人、处世的模式来源。孔子开创的儒家,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老子开创的道家,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谐,强调精神超脱,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以经世致用为特色,道家思想则以自然超脱为特色。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直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这种相互的补充协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所以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在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之说首见于《庄子·天下篇》,并非儒家首创,但却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内圣指德性修养,外王指政治实践。儒家强调在内圣基础之上的内圣与外王的统一,因此,儒家人格理想不仅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更重要的是个体的责任感和对天下兴亡的关心。当然,儒家也有其超越精神,穷居陋巷,自得其乐,安贫乐道。与儒家有别,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理想人格,则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庄子之真人、圣人、至人,实际上是一种人的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深刻地表达了人类崇高的理想追求与向往。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现实品格相比较,道家凸显的是超越和放达,它一任自然,遂性率真,独善其身,超然物外。儒道两家相比,儒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道家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因此儒道两家的气象各不相同,儒家大儒的气象是“刚健中正?”,而道家高士的气象是“涵虚脱俗。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则为清修隐者。

儒家崇尚弘毅, 注重有为和力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主张个人应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但儒家对于人类为文明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和社会进步的曲折性估计不足, 对人类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问题和对人性本身的扭曲与伤害,缺乏思想准备或不予重视,在指导人们争先向上的同时, 没有为人们的精神空间留下足够而必要的回旋余地。因而从总体上来看,儒家式的人生刚性有余而韧性不足, 借用荀子的话来说,儒家可以说是“有见于伸,无见于屈”, “蔽于刚而不知柔”。而道家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则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道家的贵柔守雌学说正是儒家刚毅进取精神的补充,道家思想中诸如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等观念,为人生提供了另一种有效的指导,使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不断得到调适,使个体的生命更具有韧性, 增强了人们自我调节以适应社会变故的能力,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道家思想的这种调适功能,渗透于人们的观念深处,积淀为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文化心理, 通过人们的日常活动表现出来,其影响十分深入和广泛。

儒家精神的精髓是积极入世,与道家的师法自然相比,它少了一份潇洒脱俗,多了一份人世的使命感;少了一份消极避世,多了一份积极进取。在儒道互补的人生模式中,中国知识分子在顺境中多以儒家为指导,建功立业,锐意进取;在困境和逆境中则多以道家为调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儒道互补使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进退自如,不走极端,心态上和行为上都具有良好的分寸感和平衡感。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 从总体上看, 儒家倡导进取型的人生, 道家则比较超然通达,故而给人以儒家人世、道家出世的印象, 其实并不尽然。事实上, 儒家的孔孟和道家的老庄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只不过孔孟更为用世些而老庄更为超然些罢了。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人物也具有很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只是他们较多地以批评者的面目出现而有别于孔孟而已。而孔孟在积极进取追求事功的人生道路上也常怀有超然通达的心态,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亦曰“古之人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孔孟这种矛盾心态或灵活态度,是他们在天下无道,人生常穷而不得志的社会现实中不得不采取的一种自我调节和心理准备,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在这一点上,他们与老庄是一样的。在后来经过历史选择而逐渐形成和定格的文化格局中,儒家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得到了强化和突出,而孔孟原有的那种超然与灵活的心态逐渐被淡化乃至被遗忘。相反,道家式的人世情怀却被淡忘,其超然通达的方面却被突出, 以致道家在世人的心目中只是以旁观者的面目出现,道家思想遂主要被用来应付逆境和在人生进取中起调节缓冲的作用。

自古及今,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中选择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一方面积极入世,向往建功立业,并恪守儒家的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又追求超然物外、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于尘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业。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每当危难当头,舍生取义、慷慨悲歌;另一方面又孤高自守、愤世嫉俗。一方面心存魏阙,胸怀天下,政治清平则乐观进取,奋发有为;另一方面又身在江湖,乐隐渔樵,社会动乱则消极退避,全身自保。这些都是儒道互补双重人格的一种典型体现。

儒道两家对待人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儒道互补不仅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体内容,也塑造了中华文化特有的气质,构成了一种中国人完整的、艺术的人生观,即刚柔相济,能屈能伸,出处有道, 进退自如。正是有了这种互补性,中华人格才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完整而健全的系统,成为了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表现,从理想上的超越到现实中的经世致用,都一应俱全的健康人格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必将长期存在下去。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就曾指出过“ 儒家和道家仍然是笼罩中国人思想的两大主流,相信将来还有很长的一段时期会是如此。”其实,对于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来说,儒道互补不仅将来还有很长的一段时期会是如此,而且将是永久性的。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著.何兆武,等译.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科学出版社,1990.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上一篇:低压多路负荷检测终端研究 下一篇:地质探矿工程存在的问题与防范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