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文化 真特色 真课堂

时间:2022-09-10 10:27:46

真文化 真特色 真课堂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育工作要围绕教育的核心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笔者认为,一所学校的魂,就是要让校园变得更加真实,要教学生求真知,求真理,做真人。我们尝试从校园文化、办学特色和课堂教学等方面,让“真”润泽校园。

一、校园文化要求真,追求育人本真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源于历史、基于现实、引领未来的气质禀赋和核心力量,是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我校打造的是“孝德文化”。为什么要打造孝德文化,如何打造?从根本上还是要回到“本真”上来。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校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师生均来自农村,他们具有勤劳、朴实、诚恳、孝敬等优良品质,这些接地气的资源就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这是历史的积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实践,引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结合每年9月份“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月”、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做个有道德的人”等活动,大力倡导少年儿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这是时代的要求。近年来,学校开展育孝心、扬孝行、传孝德的“五个一”孝敬教育活动,即搜集古今孝敬故事、布置孝德文化墙、建立孝敬父母档案卡、评选孝敬父母道德小模范、开展一场感人的孝敬故事会。同时还开展“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学董云,做一个有孝心的人”等道德讲堂专题活动,少先队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村街和敬老院开展敬老爱老活动。这是文化的传承。总之,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校园文化理念脱离了学校的实际,就流于空泛。

二、办学特色要求真,挖掘育人本真

“写正字,做真人”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确立以写字(书法)教学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师生中倡导“写正字,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学校在办学特色方面进行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 创新一种观念――“写字能育人”。

2. 挖掘两项教材。以《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为内容,挖掘书法特色教育的内容;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人做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学做合一”等经典名言为内容,提炼书法教材。

3. 落实三种方法。一是以临摹为起点,以树人为目的,从听、看、议、评、思五个方面培养学生写规范字,做规范人。二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催化学做真人,使学生在体察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实现教人化人。三是以字体结构为教学点,通过不同汉字的偏旁、部首、笔画、形态、结构等分析,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修炼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整合自己的综合素养,形成良好的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与人交往的生活习惯,固化正确、高尚的思想品德。

4. 突出“四抓”方式。一是抓好写字课,写字作为一门课程,排到了学校课程中,落实书法教学要求。二是抓好“午写”小练习,学生中午一到校,就进教室安静地练习书写10~20分钟。三是抓好书法俱乐部,让书法俱乐部成员为全体学生树立榜样,起到“抓典型、带一片”的效果,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四是抓好书写评价,学校制订《学生书法测评办法》,教师用“星”评价学生的书写等级,可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调动学生写好字的“内动力”,自然养成作业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5. 探索“五练”教法。在书法教育中,探索练眼练手练笔练字练心育人的书法教学法。

6. 实践“六个一”活动。学校要求学生:知道一段书法艺术的历史;熟悉一位书法家的小故事;能说一句书法实践的名言;掌握一种书写方法;参加一次书法大赛;练一套书法操。

“一笔一画写正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是教育目的,与校训相得益彰,“人能写字,字能写人”,以字育人。在书法写字教育中,我们挖掘了“四项德育教育”内涵。一是品德教育。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笔正则心正”“学书先学做人”。中国书法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精神,让学生从小写字,实质上是让学生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其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二是礼让教育。中国书法艺术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美德,可以进行发掘。如左右结构的字“清”,左小右大,谦让、互补、紧凑、和谐,都可在其中找到注脚。三是恒心教育。学习书法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不能一曝十寒,因此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四是细致教育。就是要细心、细致、精细,学习书法须从细处入手,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细心读帖,细心临摹。

三、课堂教学要求真,践行育人本真

要呈现校园文化,发展办学特色,归根到底要回到课堂。我们以品德课为例,“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品德教育的永恒追求。

1. 内容选择要“真”。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我们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结合现实,用真实的生活实例教育孩子,不能用虚构的、不切实际的来教育孩子。

2. 课堂形式要“真”。在品德教学中活动形式有许多,如表演、游戏、讨论、体验、情景模拟、讲故事、调查等。但在一些评优课、比赛课中,有的课基于好的形式而忽视了孩子内在真实的感受;有的课基于课堂的活跃而忽视了回归生活的课堂;有的课形式上在做“秀”而忽视了常态课堂的真实性。品德新课标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

3. 师生对话要“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用“真实”来教育。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孩子说真话,也要让教师说真话。学生对于教的真话和假话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必须使整个教育过程充满真实的气氛。

4. 课堂评价要“真”。品德教学的素材,要从生活中来,教育的效应还要回到生活中去。在品德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还要教育学生把这些话语实实在在地付诸行动之中。孩子的善举,教师要及时评价。生活德育是品德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所以,我们的课堂要从学生的“真生活”入手,要归“本真”。

教育要回归“本真”是一种追求。教育教学工作要制定真目标,直面真生活,表达真感情,使师生在自然、真实的校园生活状态中获得生命的感悟和生命的成长过程,从而培养师生的核心素养。

上一篇:提高个体辅导有效性,看清问题是关键 下一篇:我的爸爸是“懒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