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均等化: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测度分析

时间:2022-09-10 10:17:32

公共卫生均等化:基于我国省际数据的测度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我国31个省区的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进行了的考察,结果发现,我国公共卫生总体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所提高,但地区间差距仍然明显。可以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

关键词:公共卫生;均等化;基尼系数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等,进一步导致了省际间在公共服务水平上的较大差距,影响整个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运用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等指标对我国31省区的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分析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主要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来分析我国公共卫生均等化的水平。基尼系数通常用字母G表示,其值在0和1之间。G越小,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本文采用Silber(1989)基于矩阵算法的基础上给出的简便算法。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1.公共卫生经费的均等化分析

(1)公共卫生经费规模差异

从2006年我国各省卫生经费支出占当地GDP比重来看,省区间比重差异比较明显,但由于比值的相对性和各地GDP水平较大差距,尤其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图像局部出现明显的波动。

(2)公共卫生经费人均差异

我们采用较为平稳的各省公共卫生经费人均支出,利用基尼系数和变异系数对人均卫生经费进行差异分析,以消除整体分析带来的误差。

由数据绘制的图形可知,基尼系数曲线所反映的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差异的状况基本吻合了国家财政政策的转变,且变异系数曲线与基尼系数曲线所表现出来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差异的趋势基本符合。

下面分析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变异系数。从1997年到2006年,所有变异系数都在0.7以上,其中有9个年份在0.8以上,2个年份达到0.9以上,说明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差异十分明显。而且这一指标比较稳定,并没有因时间的变化表现出较大的变动。

基于以上对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的分析,我们看出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其差异的变化随着财政政策的转变有所变化,2005年和2006年的各省人均公共卫生经费基本保持了相对较低的差异水平,说明均等化水平相比之下有所提高。

2.公共卫生服务状况的均等化分析

本文选取2006年每千人卫生机构数、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三项指标,来分析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状况的省际差异问题。

(1)卫生机构数的差异

从极值比来看,2006年全国每千人卫生机构数平均水平为0.26个,各地区在0.13~0.47个之间浮动,变异系数为0.354,基尼系数为0.195,说明卫生机构数的不均等化水平在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三者之间是最大的。

(2)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异

从极值比来看,2006年全国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平均水平为4.88人,各地区在2.69~11.21个之间浮动,变异系数来为0.347,基尼系数为0.168,二者均介于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的相应数值之间,因此,每千人卫生机构人员数的差距需要引起注意。

(3)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差异

从极值比来看,2006年全国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平均水平为2.45个,各地区在2.10~5.16个之间浮动,变异系数来为0.263,基尼系数为0.133,说明卫生机构床位数的不均等化水平在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人员数和卫生机构床位数这三者之间是最小的,但从极值比来看卫生机构床位数的差距也不可忽视。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我国省际间的公共卫生服务状况不均等化水平比较明显,经济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较高,各方面都较完善,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西南边陲公共卫生服务则明显不足。

三、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的实证分析,为促进我国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全民覆盖。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推广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卫生支出向次级卫生机构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倾斜力度,把初级医疗服务作为政府卫生投入的重点,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全民覆盖。

其次,明晰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事权下放使得不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得不到保障,加剧了城乡之间卫生服务的不均等。因此,必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在此基础上加强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再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的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要清晰地界定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限和职责,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上一篇: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下一篇: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