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助学”支架创“有援”环境

时间:2022-09-10 09:59:24

设“助学”支架创“有援”环境

“支架”原是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脚手架,在人们建造房屋时所用的一些暂时性支撑,在房屋完工后又全部撤除的辅工具.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将要达到的知识、能力水平之间架设支架(教师,同伴等的帮助),让学生更容易达到学习的目标,在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撤除支架(教师,同伴等的帮助),从而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所遇到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有援”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能够给他们以帮助,这个帮助不是直接提供他们答案,而是一个个“助学”的支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助学”支架,创设“有援”的学习环境呢?结合“欧姆定律”一课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1设计“实验”支架,让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亲身探究实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构建科学的课堂必须建立一个科学体验平台,而物理学科科学体验平台的建立离不开物理实验,而一个熟悉的实验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支撑.如《欧姆定律》一课中学生课前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性关系并不明了,对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上存在困难,笔者在此构建了三个支架:支架1根据前面学过的电学知识,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尝试改变灯泡亮暗,并思考共有几种方法,并对每个方法进行评价.学生活动动手设计并连接电路,并通过展台展示不同组的电路连接方式:①改变电源电压,②串联定值电阻,③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学生讨论得出:改变电源电压和串联定值电阻都不能连续改变灯泡亮暗,只有串联滑动变阻器才能连续改变灯泡亮暗.目的和作用“尝试改变灯泡亮暗”这个实验是电阻、变阻器知识的一个综合应用,学生比较熟悉,有几种方法呢?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体现“后现代主义”理念.创设了问题情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必要的铺垫,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学习的支架.支架2出示灯泡的铬牌“3.8 V 0.3 A”,让学生观察上面的电流值、电压值.它的含义是什么?若要知道通过灯泡的电流是多少,应在电路中接入哪个仪器?该怎样连接到电路中呢?如果想知道灯泡两端的电压是多少,那么在这个电路要接入哪个仪器呢?该怎样连接到电路中呢?请画出电路图.学生活动小组间交流、讨论得出在这个电路中串联电流表和在灯泡两端并联电压表并画出电路图.目的和作用引导学生发现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为后续猜想提供支架;同时为后面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流与电阻”的实验电路设计提供铺垫.支架3请2位同学按照电路图把讲桌上器材连成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请同学们观察灯光的亮度变化,你还发现什么现象?调光台灯亮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寻找调光台灯亮度发生变化的原因目的和作用通过台灯的亮度发生变化实验,设置了一个支架,便于让学生得出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存在一定的定性关系通过三个支架的设置让学生实现了从已有的知识“改变灯泡亮暗的方法”到“电流与电压、电阻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跨越,获得了探究的激情.2提供“锦囊”支架,让不同层次学生亲身感悟探究的过程初中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的环境不同加上个性的差异,进入初三以后各校学生差异更加明显,两极分化严重,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就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支架”,使每一个学生都处在“有援”的学习环境中.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初,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一定的电学基础,但三个电学元件的综合应用尚属首次,三个物理量的综合探究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就为多层次的学生设计了“锦囊”支架,以下就是其中两例:锦囊1在导入过程中“改变灯泡的亮暗”实验: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当他们连接电路出现问题时及时给出“锦囊”支架(内容是预设大部分电路连接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连接电路时给出“锦囊”支架(内容是预设电路的连接注意事项).目的和作用层次较高的同学在“改变灯泡的亮暗”中实验器材已经能够顺利连接,但是对于进一步的问题如灯泡不亮有可能是什么原因,用电表如何判断等等还不甚了解,给予帮助对他的后续发展大有裨益.对层次较低的学生由于还不能顺利连接电路,给予帮助后能够连接好电路,对后续探究作了一定的保证.锦囊2在“如何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活动中:①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太小、太大如何解决?②如何选择坐标,并绘制图像(折线图与曲线图的区别)目的和作用实验过程中电表的示数太小或太大对实验的结论都有很大的影响,出示锦囊后对得到普遍性的结论起到很好的作用,部分学生对图像绘制还不怎么了解,不能很好的绘制图像,就没有办法根据图像得出结论,利用“锦囊”支架体现了学习环境的“有援性”.由于一节课的时间限制,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往往不能给每个学生以现场指导,教师在发现问题以后都是直接给予解决,这就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解决问题.我引进“锦囊”支架后,对大部分问题进行了预设,当发现学生问题后给予“锦囊”, “锦囊”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提示,这样学生自己动脑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大幅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利用“工具”支架,让学生更好的认知物理世界,乐于作业和反馈随着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网络也进入我们每个家庭,计算机工具和网络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不可或缺的“工具”支架.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图像的同步生成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计算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支架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三组数据后先让学生描出图像.接着用传感器演示连续的输入电流和电压,得出图像与学生所画图像进行比较并得出实验结论.目的和作用多种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传感器拖动连续的数据输入,直观呈现图像,让学生体验数据的连续性,感悟图像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克服把几点描成折线图的片面认识.通过这个数据多种处理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建立正确的科学观.支架2课后作业采用网上作业超市形式,它包括必需营养区(如图)、加强营养区、营养套餐区、评价区以及需求区.目的和作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以网页形式设置作业超市,让学生乐于作业,并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足的发展.作业情况不再用单一的、平面的评价体系,让家长、学生也能参与其中,同时让学生的需求得到及时反馈.总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助学”支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创设“有援”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充分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距离不断减小,直到消失.如何设计支架,何时呈现支架,使教学支架更加有效,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上一篇:《摩擦力》同课异构听课反思 下一篇:如何让物理课堂更具有吸引力、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