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制剂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时间:2022-09-10 09:37:22

胰岛素制剂的适应证及使用方法

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被广大医生和患者接受。胰岛素――做为主要的唯一的人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正确及合理选择胰岛素,降低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才能达到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标。

选用胰岛囊治疗的适应证

完全缺乏胰岛素:如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后期(胰岛功能衰竭),胰腺切除的患者。顾名思义,体内没有降低血糖的激素,因此,必需由外源来补充,这类糖尿病人需完全的胰岛素替代治疗。

暂时性的胰岛素完全缺乏:糖尿病人在应激状态下,如感染、手术和急性代谢合并症等时,自身胰岛素的分泌被抑制,胰岛素严重不足,此时也类似完全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部分缺乏:①2型糖尿病人,应用口服降糖药,血糖不能达标,需补充不足的胰岛素来强化血糖控制。②空腹血糖受损(IFC)、糖耐量异常(IGT)和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这类人群,按传统治疗方式,并不是急需胰岛素注射,但目前新的研究揭示早期应用胰岛素可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更好控制糖尿病。

UKPDS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初诊时,病人β细胞的功能约为正常人的50%,随着病程的延长,β细胞功能将以每年4.5%的速度进行性下降。我们得到这样一个事实:早在2型糖尿病前期就已经有胰岛β细胞功能减低,没有胰岛功能的失代偿,糖尿病就不会发生。应用口服降糖药对自身胰岛β细胞的消耗尤为严重,因此这种使用方法是不合理的。

另有研究表明,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首先短期(1~3个月)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之后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单纯依靠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可以维持血糖基本正常,最长者可以长达5年而不需用药。

因此,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消除高糖毒性,保护和创造β细胞功能恢复的有利条件,这一观点越来越被普遍接受。

不能选择其他降糖药的患者,如对妊娠妇女,肝肾功能严重受损者。应用胰岛囊的原则

不管是联合药物,单纯注射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泵治疗,都应遵循这样的原则,使人体内胰岛素最大程度地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既有持续的基础胰岛素水平,也有餐后大剂量胰岛素高峰。

模拟餐时胰岛素分泌多用短效胰岛素或作用更快的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或选用短效的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的要求是持续时间较长(如24小时)、降糖作用平稳,可以选用长效胰岛素(PZI,每天1次)、中效胰岛素(NPH,每天2次)、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等;近2年出现的新制剂一一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来模拟基础胰岛素分泌,每天只要注射1次就可以提供生理性胰岛素的补充,无明显峰值出现,因而可较好地模拟正常基础胰岛素分泌。降糖效果与胰岛素泵相似。

胰岛素的类型

目前市场上常用胰岛素种类分为:动物胰岛素(猪胰岛素,牛胰岛素),人胰岛素(主要是基因重组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超短效胰岛素,慢作用长效胰岛素)。

按作用时间分类:超短效胰岛素:Aspart,Lisprm短效胰岛素R―Insulin:动物、基因工程合成的人胰岛素;中效胰岛素NPH:低精蛋白锌人胰岛素N;预混胰岛素:30R(30%R/70%N)和 50R(50%R/50%N);长效胰岛素:锌悬浊液:PZI(动物),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Detemir,G1argin。

胰岛素的治疗方法

胰岛素的补充疗法 口服降糖药为基础,联合胰岛素治疗。白天口服降糖药+睡前NPH/或长效胰岛素。睡前联合应用中效胰岛素能减少夜间肝糖原的产生、降低空腹血糖,中效胰岛素最大活性在用药后8小时,抵消次日清晨“黎明现象”,最低的血糖在病人醒来时(7AU)易于自我监测,避免出现低血糖,依从性好,操作简单、快速。

白天的口服降糖药选择半衰期短的药物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奈类等三餐服用,刺激内源胰岛素分泌使之模拟胰岛素的餐后大剂量,控制餐后高血糖。

白天的口服降糖药选择半衰期长的药物如格列美脲,控释格列吡嗪等,1天只服1次,加睡前1次NPH,或长效胰岛素,或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治疗更简单化,依从性好。

胰岛素的替代疗法

对自身胰岛功能极差,胰岛素完全缺乏或口服药治疗无效/禁忌症,需完全胰岛素替代或主要由胰岛素替代治疗。应根据胰岛素作用的半衰期,起效的峰值选用的胰岛素剂型尽可能地模拟生理模式。

替代治疗的方法(见表);可每日2次,3次,4次,5次注射或胰岛素泵治疗,注射次数少的,适用于胰岛功能相对好一些的,依从性好,易于被患者接受,但由于集中注射的胰岛素量相对多,血糖波动大,易发生低血糖。注射次数多,适用于胰岛功能差一些的,集中注射的胰岛素量相对少,血糖易控制,全天的胰岛素用量也少。

胰岛素治疗强调更加精细、更加符合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早期应用胰岛素,才能有效逆转和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主张个体化应用。通过胰岛素的强化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减少慢性并发症。新的胰岛素类似物的出现,在同等疗效情况下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并通过加强糖尿病教育和血糖自我监测,改进胰岛素治疗策略。

上一篇:新生儿常见皮肤病 下一篇:两种常见急性中毒治疗药物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