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华:数字媒体更能实现内容出品人的梦想

时间:2022-09-10 09:36:09

陈朝华:数字媒体更能实现内容出品人的梦想

日前,新浪传媒独家采访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先生,以下为访谈实录:

新浪传媒:您认为近几年传媒业最大的变革是什么?

陈朝华:传媒业最大变革是产业化体现越来越明显。媒体越来越清晰,一讲媒体就是意识形态的工具,跟现代生活对接越来越明显,它是一个产业,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达方式。

新浪传媒:现在很多平面媒体包括传统媒体都在进行全媒体的改革,那么南都周刊或者您所看到一些平面媒体在这方面有没有战略性的举措呢?

陈朝华:包括我们整个报业集团,接下来发展路径就是向新媒体的转变,新媒体发展和全媒体转型。

全媒体我们认为只是在多种介质之间的整合传播。核心还是在内容生产这一块,应该更加多元化考虑不同载体、不同介质之间的传播方式。全媒体不是采写同一内容,放在不同的介质上面就行了,一定要针对不同介质不同传播方式,以及采用即时手段有所不同,你要有所变化,有所创新,有针对性突出,在这一块和你目标读者接受程度之间有互动性和切合度。

新浪传媒:周刊更多是深入性、挖掘性报道,iPad移动客户端,一些客户群需要快速的阅读,您怎么在这两者之间做一个平衡?

陈朝华:我现在做杂志,虽然新媒体呼啸而来,对于传统阅读和浏览是不同的,现在信息焦虑和信息饥饿的人群,需要接受不同信息,他需要是浏览,不是阅读,浏览是眼睛看的,阅读是需要用整个全身心投入的,所以我认为我们这种传统的纸质杂志还会存在,就像奢侈品一样,会越来越高端,越来越界定一个圈层的人群身份或者品位,所以作为传统杂志这一块我认为它可能存续时间还会很长,只不过希望像过去百万大刊、千万大刊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以内容取胜有影响力的期刊杂志,换一种方式在iPad也好,在其他电子书这一块传播,更可能实现我们作为内容出品人一直的梦想,一篇报告或者一本杂志可以发行上千万,将来如果我们策划某一期特别报道,是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有的读者想看到这本杂志,过去只是在传统邮局报亭发行,很多地方覆盖不了,电子媒介是让想拥有的人立刻就拥有。

互联网时代以iPad为代表新移动终端出现,对我们媒体来说是一次机遇,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关键还需要怎么样去把握这样的机会,怎么样去创新,iPad出来之后国内有40多份报刊已经上了客户端,我们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要看出你不仅仅在区域内、行业内、国内的竞争,而是说你是在全球范围内,还是要靠你的品牌、你的内容来争取读者。

所以我讲只不过是介质变了,核心的内容出品这一块,传统媒体人的优势,就是我们怎么样能够比较敏锐把握当下大家关注的东西,我们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包装方式来吸引读者注意力。这一点过去在传统媒体里面,南方报系的内容和形式包装都做的非常好,新媒体时代我们跟别人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也在努力地探索创新,我们有这样的意识,现在开始有实际的操作,效果还不错。

我们iPad客户端免费体验版12月1号才开始推,之前南方都市报做了,看杂志这批人对深度报告、趣味品质比较认同的,知道你有这样的客户端之后,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在海外他们都会去关注下载。12月1号通过苹果商店上线推出我们官方免费体验版,第二周登上苹果商店新闻类杂志的榜首,甚至比他们其他客户端电子杂志下载量还高,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

我们这样的内容,在这样新的介质、新的平台上面,还是对我们的目标读者非常有吸引力,反过头来南都周刊要的这批读者,我们想象中的这批读者,跟实际想象的比较吻合。我们南都周刊的读者是中国最早拥有iPhone这批人,最早拥有iPad这批人,最早玩微博这批人,这个很吻合。我们认为可能不能说传统媒体之间是一种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关系,还是互相能够借力,一定程度把读者、市场、传播影响力共同做大的逻辑来看这个问题。

新浪传媒:您是如何看待未来几年的报刊业?或者说杂志周刊类这些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空间、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陈朝华:我个人说实话,我是从做周报,南方都市报到周刊,接下来做杂志。接下来的格局,传统媒体确实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是短时间内生命力还是很强的,可能在传统媒体,在区域类报纸之间,这个范畴内的结构调整会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 每个城市都有六七份同质化,很相像的报纸,我甚至可以断言在未来两三年要减掉一半,在美国或者其他地方一城一报受到新媒体冲击都很厉害,我发现同质报纸非常多,这一块受影响。然后专业化、分众化杂志可能接下来会更多,因为像垂直网站一样,杂志在现代整个城市化过程中,新的中间阶层需要一种阶层的交往或者身份认同,这一块应该是有关系的,或者兴趣点的扩展,我认为接下来各种各样的,相对以兴趣或者品位来区分,更加分众更加精品定位的杂志可能会更多。

现在中国这么大的城市人口,真正有影响力、可供阅读的新闻类期刊,比较严肃的娱乐类周刊其实也很少,接下来在这两块也还是有空间的。越严肃越主流的,关注整个当下,整个变化现实的,能够提供一些独立思考,或者跟他们有互动,比较严肃主流杂志会有。比较泛娱乐,就是大文化娱乐类的杂志可能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然后就是各种专业化、分众化,以品位和趣味区分的杂志也会出现。

新浪传媒:陈总是认为受众也在细分,媒体也在细分。对于周刊类包括平面媒体未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陈朝华:我觉得他们生命力比较强,现在哪怕没有新媒体,周刊本身结构也需要调整,这种调整可能随着市场化去淘汰,去做一些优化,读者也会优化选择。因为中国媒体虽然走产业化,还有很多很多现实因素,比如说意识形态塑性,政策,地方政府都需要自己声音的保护,还不是完全市场化。

但是我相信新媒体的到来,会让原来的媒体相对来说比较尴尬,整个媒体想走市场化,又没有完全市场化,因为新媒体出现,内部会带来更大的自我修正的冲动和可能性。现在每一个城市,六七份、七八份差不多一样综合类的日报,品质比较一般,基本上七八份报纸,没有几份办的很好,基本上大同小异,这样其实也是很大资源浪费。新媒体的到来让这种内部修正的可能性会更加的突出,更加的明显。

新浪传媒:最后想问一下陈总你对于微博在未来发展有没有什么想法或者预测,因为现在很多媒体界人士也是经常在微博上面寻找一些新闻线索,包括进行一些讨论,普通观众话语权相对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发展,您在微博上粉丝也非常多。

陈朝华:我是你们忠实的用户。我觉得微博时代,微博是自媒体,作为传统新闻人,更需要用好这么一个自媒体。它跟传统媒体的结合,可能会产生几何级传播效果,比你作为网友发表言论还是不同,跟媒体物理发行还是不大一样。我是认为所有新闻单位、报刊需要有一个官方微博,对我们这种周期相对长一点的出版物来说,作为媒体关注一些热点事情,你在一些重大的事件上面,你如何能够保持你自己在场,还有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微博的出现可以让我们跟日报、网站在同一起跑线,有时候并不是抢新闻,而是你作为新闻人比较认可,比较主流、有影响的媒体,在一些重大事情上你如何在场,如何表达自己的声音。过去我们肯定要滞后,找第二落点,做的比别人更加有深度,我们也要坚持。因为微博的出现,创造实名认证,我在微博说的话,跟我在我的杂志上刊发出来报道是一致的,特别是杂志官方微博的内容就是我们传统杂志作为物理性在报摊上流通发行的一部分,应该把这一部分内容提到这样的高度来看,才能够把我们的特别是新闻媒体、官方微博维护的更好。现在其他读者、网友对我们官方微博发表内容的认同度或者信任度,以及我们自身抽调专门人手来负责官方微博,官方微博可以视为我们杂志的一部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确实需要非常好地梳理它,去把它当成我们整个南都周刊,整体内容出品的一部分来看待。

上一篇:CES2011透露数字阅读新走向 下一篇:期刊数字化十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