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时间:2022-07-21 02:44:36

太湖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摘要 阐述太湖县茶叶生产发展现状,分析该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更好地促进太湖县茶叶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

关键词 茶叶;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太湖

中图分类号 S571.1;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12-02

太湖县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叶品质优异,是我国最适宜产茶区、安徽省茶叶生产优势区域。太湖可开发茶叶的资源丰富,据调查,在太湖生态条件丰富的山区,适宜于持续发展茶叶的荒山、荒地及旱地、高塝田仍然有近5 000 hm2。茶产业已经成为太湖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1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面积快速增长,产量、产值同步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太湖茶叶生产发展迅速,2012年全县茶园面积5 533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 333 hm2;可采茶园面积400 hm2,其中山茶采摘面积占85.0%。茶园面积快速扩张的同时,茶叶产量、产值同步增长。全县茶叶总产1 109.7 t,茶叶总产值10 119.19万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8.2%和27%。全县名优茶年产量345.24 t,产值6 659.02万元,茶叶平均产值25 290元/hm2,名优茶产量、产值的比重显著提高。

1.2 规模种植发展迅速,加工工艺不断提高

太湖县规模化茶园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全县新发展茶园1 867 hm2,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占1 000 hm2,茶园建设向规模化方向发展,现有3.3 hm2以上规模的茶园面积近2 000 hm2,出现许多产茶专业村和产茶大户。全县70%的乡镇均产茶,涉及10个乡镇、120个行政村,从业人员超过数万人。规模种植户占茶叶种植户的5.7%,茶叶机械化加工程度不断提高,新建、改建年加工能力20 t以上的清洁化茶叶加工厂17座,手工及家庭作坊式生产基本淘汰。

1.3 品牌影响力逐渐增强,销售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太湖县种茶历史悠久,名于唐、兴于宋、盛于清,通过实施品牌整合,全县已实现了一个“天华”茶叶品牌,“天华”茶叶商标已获安徽省著名商标,“天华谷尖”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011年全县所有茶叶生产基地均获无公害产地认定,“天华”牌“二祖禅茶”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50%以上的名优茶通过各地的交易完成。此外,已经在部分大中城市设有太湖茶叶销售网点10余处,专业销售人员约500人,并建立了“太湖茶叶信息网”,扩大了太湖茶叶品牌影响力,并提供了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

1.4 种茶效益存在差异,社会化服务初见雏形

与2000年相比,太湖县茶叶平均价格由30元/kg上涨到90元/kg左右,但由于经营方式和生产规模不同,不同类型、区域间种茶效益存在较大差异,规模种植户效益高于一般茶叶种植户,加工企业效益好于规模种植户。为提升太湖县茶叶市场竞争力,2008年成立了县茶业协会,同时有5个乡镇成立了茶业分会;目前全县成立了1个县级和6个村级茶业专业合作社。全县茶叶龙头企业13个,其中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家。

2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茶农对扩种茶园信心不足

目前,太湖县建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面积约占茶园总面积的30%,建园基础较差,茶园水土流失严重,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茶树生长衰弱,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同时,发展新茶园投入期长,成本较大,许多茶农对扩大茶园面积信心不足。此外,目前雇工较困难,成本增加,特别是在一些深山偏远地区,茶叶不易采摘,对茶农影响较大[1-2]。

2.2 茶叶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规模种植氛围不浓

太湖县茶叶产品中普通茶产量占62%左右,炒青、烘青等“小包装茶”占33%左右,其他新名茶约占5%。未对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仅生产高档春茶,夏、秋茶生产很少。茶园多为农户分散经营,制约了土地、资本、科技等要素作用的充分发挥。目前,全县60%成片茶园规模在3.3 hm2以下,2 hm2以下零星分散的茶园面积占茶园总面积的38.5%,茶园规模偏小。

2.3 茶叶加工和营销处于低层次初级阶段,龙头企业带动性差

目前,太湖县茶叶加工能力偏弱。全县现有茶叶加工厂70%厂房简陋、设施老化,茶叶加工企业近90家,加工能力平均不足12 t。“天华谷尖”和“二祖禅茶”等中高档茶缺乏数量的支撑和质量上的保证。茶叶营销上“挎蓝式”上街销售的原始交易方式仍占主导地位,茶农与市场脱节,利润较低。公用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市场开拓力度小,品牌建设缺乏长远规划[3]。

2.4 茶产业缺乏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的后劲乏力

扩种新茶园和修建加工厂及配套设施,资金投入量大,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但由于各级财政资金较为紧张,很难落实兑现[4]。同时,由于茶叶专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2.5 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监管机制不健全

不少茶农和企业经销人员忽视茶叶质量,缺乏相关的茶叶生产安全知识。多数小规模茶厂设备陈旧、生产卫生条件差、检测设备或手段落后、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难以解决。同时,相关部门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卫生质量、加工设备、环境检测以及茶园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缺乏监督,严重制约了太湖茶产业的发展[5]。

3 太湖县茶产业发展对策

针对太湖县茶叶生产规模小,良种推广面不广;茶叶产业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品牌知名度不够;观念滞后,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中心,依靠科技,突出示范,依托标准,打造品牌,扶持龙头,带动基地,走合理化布局,优化高产的稳步发展之路[6]。

3.1 继续强化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建立以北中镇为重点,以天华镇天华尖为中心的沿太北线“天华谷尖”茶生产基地;以寺前镇为重点,以牛镇镇狮子山为中心的沿赤北线“二祖禅茶”生产基地,对建园基础较好,但管理水平粗放的1 667 hm2低产茶园进行改造,改造方式主要是改土、改树、改管理,对于建园条件差的茶园实行退茶还林。

3.2 清洁化、标准化加工厂建设,提高产品质量

继续对全县茶叶加工厂进行合理布局,通过新、改建茶厂使每座年加工能力达20 t以上,5年内使全县茶叶机械加工总能力达4 000 t以上,使加工能力适应全县茶叶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基地和产品认证。建立“天华”茶叶品牌包装使用可追溯机制和退出机制,督促企业进行“QS”认证。

3.3 抓好品牌创建,提高“天华”品牌知名度

加强品牌管理和宣传力度。每年选择1~2个大中城市举办1次茶叶推介会。重点利用好赵朴初这张名片、禅宗资源、寺前镇茶文化中心这个舞台,打响“天华”品牌。确定太湖茶的产品策略为:高端产品——天华谷尖,中、低端产品——“二祖禅茶”。加大系列茶开发力度,提高制作技术,改善茶叶品质。

3.4 加速培育茶叶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鼓励现有茶叶生产企业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措施,出台相关政策,壮大企业。采取招商引资等办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茶农在茶叶生产、销售中组织化程度。提高茶叶种植水平,做好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与科研究院所的合作,提高太湖县茶叶生产科技水平和茶产品附加值[7]。

4 参考文献

[1] 汤运林,周贤东,林敏莉,等.景宁县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2):11-13.

[2] 章明德,吴健.德兴市茶叶生产发展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6(2):152-154.

[3] 柏建明,徐凯明.略阳县茶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2):324-325.

[4] 周军,周瑶敏,丁建.江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178-180.

[5] 胡建平,姚利华.德清县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茶叶,2011(2):5-6.

[6] 杨新华.对岳西县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的思考[J].茶业通报,2011(3):133-135.

[7] 何金旺,章德纲,覃瑞设.三江县茶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热带农业,2007(2):35-38.

上一篇:鲁山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全州县粮食产业化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