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息是个好主意么

时间:2022-09-10 08:01:35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8月27日消息,其中最能引起人注意的一条是,支农再贷款执行优惠利率,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再贷款利率可以在优惠的基础上再降低1个百分点。虽然央行这条消息所涉及的资金额度不大,不过还是被市场解读为很重要。大家认为决策层除了实行定向性存贷比和定向存款准备金政策,又实行定向降息,而且这种定向降息的范围可能扩大。

定向降息相对于其他的货币调控手段明显在“精准”的套路上更推进了一步。这是因为其他的货币调控政策还是在对商业银行说“你最好贷给××这么多钱”,而定向降息的意思则是“你要以一种价格贷给××这么多钱”。当贷款对象并不是银行所喜欢的那种客户的时候,这种定向降息是个好主意么?这真让人持怀疑态度。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对金融做过简单地解释―金融就是让需要钱的人能得到钱。这句话在宏观上是正确的,如果再微观一点,应该是“金融就是让需要钱的人能以合适的价格得到钱”。而这种合适的价格应该由谁来决定,我觉得其中应该更尊重金融市场对钱的定价。

虽然政府定向精准降息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可能更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或者急需帮助的农户,但是商业银行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对盈利性差风险高的贷款保持惜贷的态度其实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央行或者更高层更合适的做法,应该是调整商业银行的资金获得成本来调控商业银行的交易行为,而不是按照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给商业银行设定价格,把商业银行变成决策层的账房。

大型商业银行很可能比政府更加了解经济的真实情况,如果强迫它们把钱贷给出去,对经济的发展反而会更糟。

这种判断一点不奇怪,因为如果政府什么都知道,宏观政策调控得那么精准,那还要市场干什么?还要公司干什么?我们干脆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岂不是更好 么?

而那些高风险低收益但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公平的定向贷款,应该由谁来做?政府要做的也不应该是要求商业银行捏着鼻子去贷款,而是自己承担这部分社会责任,比如通过政策性银行或者财政拨款来完成。

另外,值得怀疑的是精准调控中所说的“精准”。就像所有形容词一样,它们在论述宏观经济时都变成了中性词。比如“积极”“稳健”等等,它们听起来都不错。其实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它们可能都是有问题的。“精准”也类似。

在某些时候,“精准”地调控可以提高社会效率,使社会经济更健康,但是太精准了所产生的问题也会很大。相对于粗放地调控来说,精准有时候有它的优势,但是,精准也意味着会让整个系统更复杂,而更复杂的东西出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加。

由于职业原因,接触过很多传媒公司的管理者,这些聪明人都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民主是一种改善社会公平和资源配置水平的良药。但是,在他们自己管理的公司里,没有一家是实行所谓“民主”管理的―当然,公司和社会管理有很大不同之处,但我敢肯定,要那些管理者们让出一部分权力,和全体员工民主一下,绝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意的。

这种叶公好龙我怀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种方式大家都觉得很棒,但是让人真的去应用这种“好”方式来解决问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自从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决策层其实一直在强调把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而且要给市场以更大的决定权。在宏观调控上,政策却越来越细节。虽然很难说这里出了什么问题,不过从趋势上看,这的确令人担心。

也许就像罗纳德・里根所说,“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才是问题本身所在。”

上一篇:投资点优先股怎么样 下一篇:创新文化养老,促进矿区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