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2-09-10 07:49:19

浅析体育教师在体育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摘 要 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划时代的变革。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水平目标、教师角色地位、学生学习评价、教学评价等等方面,可以说都是全新的教学体系。如何尽快地转变观念,尽快地适应新课标的教学,是摆在每一位体育教师面前义不容辞的天责。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体育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就目前来讲,加深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体育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课改 体育 体育教师 体育教学 体育课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有关课程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并要求我们在日常体育教学中运用与体现。由于部分教师对新理念认识不够,导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运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评价使用等方面,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严重误区,体育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表面上看起来蛮热闹,实际学生在身心方面都没有多大收获,造成体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阻碍了高中体育新课程更好地实施。

一、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变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体育教师将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体育教师的主要职能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具有以下特点:1.积极地旁观,让学生自主观察、实践或积极地看,积极地听。同时,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各种情况,并考虑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支持。2.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热情更加高涨。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体育教师由居高临下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体育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者,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体育成绩的判定者,而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虽不太规范、但却完全正确地把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成“平等的首席”。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

(三)体育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转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身体健康的形成,是一个全面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发展,要尊重其多样性、尊重其创造性。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具有以下特点:1.其职责是培养教育所有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2.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尽量地给学生同等的参与练习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二、体育教师教学方式转变

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一、陈旧,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基本是体育教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跟着练习,使学生完全处于机械被动接受状态。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引导教学方式改变,其具体表现为: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四是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三、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四、新课标为体育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综上所述,加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努力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全面素质,是提高高中体育有效教学的根本保证。只有高水平的体育教师才能使高中体育教学具有明显的效果,做到有效指导是评价高水平体育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的有效指导必须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具有适时性、准确性、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此外,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参考文献:

[l]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 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1.

[3] 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高校田径训练中运动员的损伤分析 下一篇:颈动脉斑块如何用药/鼻息肉手术后还会长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