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下教育的深切关怀

时间:2022-09-10 04:29:41

对当下教育的深切关怀

作者简介:简圣宇(1981-),男,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教师,博士,副教授。长期从事艺术学理论、漓江画派理论建设、非遗保护等方面的研究。

童年最让人感伤的地方,就在于它如同天边的彩虹,美好迷人却又短暂易逝。而且童年往往是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不经意间,蓦然远去,永不再回的。比如我们“80后”最常感慨的事情,莫过于“我们还没来得及长大,就已经开始老了”。

低幼儿童剧如《红苹果の味》相对来说要好演一些,只要在剧情、体态、语言和服装等方面努力贴近儿童,配以精炼的舞美,就能营造出很好的效果。但如同《当我们“童”在一起》这类戏剧要想成功,却是有难度的。而马来西亚剧艺研究会演出的这一剧目就偏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处于童年末期的十岁左右学龄儿童的生活作为表现对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儿童与少年之间的过渡时期,他们在身体上正在变为少年,但在心理上却很大程度上仍旧停留在儿童时期,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人生中第一次剧烈的变化,相当多孩子对此并不能适应,由此产生出各种心理问题。该剧的编演机构马来西亚剧艺研究会成立于1963年,他们从建会至今一直担负着戏剧艺术拓展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任务,他们努力在戏剧演出的过程中,渗入切入当下的深切关怀,推广一套创意思维的“多元活泼教学系统”,把戏剧艺术元素融入学校的课外与课室的教学中,塑造“艺术治疗”的新举措。

《当我们“童”在一起》讲述了马来西亚的学生们在当今考试制度下的心灵历程,他们面对功课的日益繁重,一方面感到苦闷不悦,一时间难以接受这种成人化的高度紧张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又不敢放松学习,生怕辜负了父母亲的热切期望及栽培,结果他们为此不得不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候深感不堪重负。此剧通过四位少年演员不断变换演绎角色,把处于这个特殊年龄时期的孩子们的内心的呼喊和祈愿,以及当代社会对自然人性的压抑,模式化教育观念对孩子心灵可能的戕害等等尖锐的社会问题,以极具现场感和艺术性的舞台表现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让观众在观看时不禁为之感叹和触动,闭幕后仍持续对之反思。此剧获得马来西亚最高票房儿童剧殊荣绝非偶然,它喊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提出了严肃的诘问,它关涉的并不仅仅是马来西亚的问题,而是整个东南亚、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相关国家地区都要面对的教育命题。

剧中有不少格外打动人心的场景,比如几位小演员玩跳格子、放风筝和拨弄弹珠等各种童年游戏时显现出的那种天真烂漫、逍遥自在,以及相形之下,在沉重课业负担之下,孩子们彷徨迷惘,找不到心灵的价值支撑点却又无力摆脱的痛苦状态,让观众看着不禁心中为之一震。

其中最触动我的场景,是小演员李祥奕通过剧中角色对着观众喊出:“我不想再学了,我就想当个小贩,卖我的东西”。我窃以为,他在剧中的这一声呐喊,正点出了此剧需要社会大众思考的关于教育的核心问题――究竟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提高人的自我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促进德智体发展。目的的立足点是受教育者本身,只要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有所提升,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所以孔子说“有教无类”,孟子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但后来的教育却赋予了学习太多脱离原初目的的附加要求,学习成了出人头地、仕途进取的工具。家长对孩子学习的过分关注,让孩子们已经搞不清究竟是“课业学习为学生服务”的,还是“学生是为课业学习服务”的了,到底谁才是主体?狄马曾言:所谓读书就是超出具体的使用目的之外,生存和利益之外,为了满足自己的永恒求知欲和好奇心,为了解答自己理论上,或者思想上的困惑而发生的行为。虽然他是针对具体的读书行为而言的,但当孩子们上学读书越来越陷入功利主义泥潭时,他的这句话有何尝不给我们以警示。

与学业上的成功相比,孩子们更加珍视和渴望的是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交流,想向父母倾诉过重的课业负担给自己带来的苦痛,企盼能够获得消解现实无奈的暖暖亲情。能够成为一个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的人固然是好事,但也要让孩子拥有做一个平凡的,甚至是一点也不优秀的人的权利。一个孩子假若真的就像剧中角色那样就是喜欢当小贩,那么家长为何要为此埋怨、讥刺他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小贩也能为社会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曹丕曾言:“气质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有局限性,不可能每个人长大后都能成为爱因斯坦。如果一个孩子注定不可能学好某个甚至若干个科目,如数学、物理等,是否还要强迫他去完成“学好数学”之类对他而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导演、编剧黄翠凤在介绍此剧的创作初衷和编剧历程时,提到此剧乃是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具体社会事件:前段时间在马来西亚有学生因为不堪考试带来的精神压力而自寻短见,这些学生把死亡当成了对现实的解脱,引发了作为艺术家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她的忧思。于是她开始编排此剧,希望通过此剧引发社会大众和有识之士对马来西亚当下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观看这部剧之后寻找到排解现实心灵困境的出路,不要再走向自杀以求解脱的迷途。

儿童终究会长大,他们还有更多的困境要面对,而这幕稍显沉重的儿童剧,或许也能为小观众在正式走入社会之前,打好心理预防针。学者罗雨说:无论我们走向何方,无论我们陷于什么样的困境,无论我们为什么样的心狱所缚,无论我们多么绝望、惶恐、虚无,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寻找出口,只不过每个人寻找的“出口”的形式和路径不一样而已。[1]

这部剧的话题颇为沉重,但编剧却能巧妙地穿插活泼幽默的各种儿童游戏,展现孩子们欢畅嬉戏的场景,通过表现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来暗示希望之所在,从而调和全局整体氛围,在紧张中见活泼自在,于痛苦沉思中见光明的照耀。使得全剧既揭示了现实问题,又张弛有度,不失诙谐童趣。

除了剧情之外,此剧的舞台调度也颇具特色,演员从始至终不离开舞台,表示转场间隔的不是幕起幕落,而是演员动作定格,继而变换位置,以示场次转换。全剧四个小演员分饰数个角色,具有较强的探索性气息。当下不少儿童剧过度注重舞美,使得小观众们被炫目的道具和灯光所吸引,却把舞台上最核心的东西――人物命运遭际,给不经意间忽视掉了。而这部剧以演员的舞台表演为中心,淡化舞台背景,这一方面使得该剧能够节约舞台布置的资金,更适合作为巡回演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演员自由施展即时情绪,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适宜于提携新人,培养成熟的专业演员,在此过程中实施戏剧教育,提高国民戏剧素质。可见此剧不但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而且还具有艺术教育的实践意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罗雨.空心人[M].银川:阳光出版社,2003,P136

上一篇:ELF和WES的异同 下一篇:我国心理咨询发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