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热播揭秘

时间:2022-09-10 03:02:13

叙事学认为:叙述的魅力不仅在于讲述了什么内容,还在于这些内容是怎样被讲述的。电视栏目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各类节目一再强调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湖北卫视《大揭秘》也不例外。

湖北卫视《大揭秘》是一档提升湖北卫视品质的资源整合型揭秘类文化栏目。它着眼浩瀚历史烟云,捕捉留存争议、疑窦、富于传奇色彩之大人大事,以主持人脱口秀主导,辅之以各类原始档案文件、纪录片片段及相关电视手段,全景再现历史,独家视角解密,深度客观剖析,激发与满足观众好奇心、探索欲的同时,凭借还原真实、尊重人性的人文情怀和富于历史纵深感与凝重感的影音质地,给观众带去全新而丰富的收视体验。

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切入、思想引领下的大众视角、尘封历史中的温暖细节、颠覆定论后的戏剧化诠释,是《大揭秘》强有力的收视保障。自2012年元月1日开播以来,《大揭秘》栏目以较低的制作成本,顶着同时段以电视剧为主的竞争压力,收视率稳步攀升,目前已进入全国省级卫视同时段前十名,单期最高收视达到同时段全国第五。

在不断的摸索与探寻中,《大揭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与特征。

一、选题策划,着眼于挖掘熟悉的陌生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视受众的心理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媒体时,受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的影响,而是有主动性。受众研究的“使用与满足”学派认为,人们之所以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其基本假设是:1.受众对于媒介的选择是理性的,目的是实现某一具体目标并获得满足。2.受众意识都来自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媒体需求,并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这些需求。3.对个人的实用性往往要比审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受众进行决策的作用更多。4.理论上,影响受众形成的绝大部分相关因素(如动机、满足、媒介选择和背景变量)都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对于受众来说,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取决于他们所意识到的满意、需求、希望和动机。

针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大揭秘》的选题绝大部分聚焦在观众感兴趣的重大历史人物和事件上,并因此制定了以下选题的判别标准:

1.选题与时事相关度越高越好。比如,针对2012年9月上旬以来的争端,《大揭秘》制作的特别节目《日本购买背后的阴谋》,播出后,收视率同时段全国排名第八位。再比如,在《谎言粉饰下的伊拉克战争》中,揭露了美国士兵把战地记者关在废弃的仓库里,不许他们到前线采访的事实;美国人轰炸了一个婴儿奶粉厂,却对外宣称这是伊拉克的化学武器厂的事实。通过揭露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让大家对美国在叙利亚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2.选题与伟人领袖的相关度越高越好。比如,《首访莫斯科》、《中苏关系之斯大林的抉择》等,这样一类选题,节目播出后,收视效果都非常好。选题与国家利益相关度越高越好。比如,《保卫珍宝岛》讲述1974西沙海战的《海上拼刺刀》,播出后的反响非常不错。

3.选题内涵越大、系列化程度越高越好。比如,系列节目《抗美援朝》,每个月的收视率是逐级上扬的态势。这就说明,做系列化节目是可以让一部分观众记住《大揭秘》这个平台,从而提升收视率的。

选题策划的关键是寻找历史上熟悉的陌生点,为此《大揭秘》栏目规定,编导申报选题前,必须完成以下的工作:

1.采访3个以上的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提出3个以上的对已知事实的补充点或者质疑点,至少要获得2个以上的新的发现点。

2.查阅3本以上的相关书籍,分别包括回忆录、传记、档案解密这3个类别。从书中找到3个以上的细节点和证据,包括原始书信、档案和图片等。

3.从策划环节就开始贯彻“物证下的解密”这一指导思想,物证必须符合时代特征,与核心故事有紧密关系。每期节目物证不得少于3个。

编导做好前期准备后,栏目组召开选题策划会。策划会要解决“三个一”的问题:一个诱惑的理由,一组意外的故事,一个震撼的发现。

当选题符合所有的条件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架构故事结构。

二、故事讲述上追求电影化风格

1982年,斯蒂芬·格林布莱特在《文类》杂志中提出了“新历史主义”这一概念并开始流传。时至今日,新历史主义理论虽然在观点上纷繁复杂,没有定论,但是,总体上,该学派认为,今天所看到的历史都是关于历史的不同文本,带着强烈的主观阐释的痕迹。因而他主张立足于历史的语境,重视读者与作者的感情介入,对历史文本进行整体审视和综合解读。

近年来,在新历史主义史观的影响下,“返回历史的情境”成为很多节目通向历史、解读历史的一条新途径,这其中,也包括《大揭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复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将叙事置身于人们的经验中,回到当时的男女每天都要面对的状态或生活氛围中。比如,在《孟小冬与梅兰芳》这期节目中,当谈到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离开上海赴美演出时,我们的主持人词是这样写的,“天上飘着细雨,外滩的身影逐渐模糊,等待梅兰芳的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和有生以来第一次没有把握的演出。”这里对于天气、环境面貌甚至人物状态的描绘,看似闲笔,却把观众带回了历史发生的那一天,使冷冰冰的日期一下子充满了真实感和形象性,还原了历史现场“现在时”的生动气息。

2.寻找历史的内在关联。将不同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或是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并置关联,依据内在逻辑,形成互文性表达。比如:还是《孟小冬与梅兰芳》这期节目,编导是这样讲述1894年10月22日这一天的:若干年后人们会发现,这一天发生的两件事被定格在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诞生,与此同时,旅顺口陷落,大清朝的海军全军覆没。寥寥数语描绘了梅兰芳诞生的时代背景,营造出了一种动荡的历史情境。

3.发掘史料中的细节。宏大叙事曾经作为我国很多节目的主导思维,存在了很多年,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可能导致叙事亲和力的缺失,而隐藏在资料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可反其道而行之,为历史往事注入可感知的气息。正是这些细节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历史的当场情境,大大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当然,细节的进入应以尊重史料为前提。

《大揭秘》开办之初,总台领导就提出《大揭秘》的叙事风格,一定要学习电影的风格,而不要做成电视剧。电影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而电视剧是很多零碎的小故事;电影结构紧凑,环环相扣,而电视剧结构相对松散,常常是旁生枝节。英国电影理论家赖兹曾经说过:“故事片和纪录片的根本区别在于故事片主要表现情节的发展,而纪录片则主要是阐述主题”。这种表述固然失之粗略,但它却从功能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大揭秘》的品格。

按照电影化的要求,《大揭秘》摸索出了一套规范的写作方法,包括不要背景、不要理论分析、直线递进、五大段落和四个类型的节目模式。虽然这种写作模式给节目收视奠定了基础,但是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总结,发现还存在很多问题。

1.节目结构的改进。

好莱坞经典的“三幕”结构是这样的:第一幕:1.介绍你的明星人物。2.让他面对一个难题或危机。3.介绍他的对手。4.设置不是这样就是那样的因素或可怕的替代。第二幕:用纠葛加强你的英雄人物的难题。第三幕:肯定地或悲剧地解决他的难题。在这个基本的三幕结构中,第二幕是故事的主体部分。从内容来看,这部分是情节呈上升趋势发展达到高潮的部分。从时长来看,这部分应该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大揭秘》全长25分钟,第一幕占据3分钟,第三幕占据3分钟,那么中间这部分占据长达19分钟,这也就是“凤头、猪肚、豹尾”的架构方式。

“三幕”结构的设计原则并不是一个不变的公式,它是一切故事艺术的基础,折中而灵活。在这一基础上,可以产生很多变体,如好莱坞电影中四幕、五幕结构,主情节和次情节的设置。根据《大揭秘》节目特点,可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结构,就是对故事的直接设置、解释、解决的总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悬念设置与解答,一步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最终予以满足的故事结构。

2.重事件轻人物。

在历史书中,关于人物的刻画基本上是笼统的,粗线条的。而在一个真正好看的故事中,是需要浓墨重彩描写各类人物的。现在的《大揭秘》节目形态,主要还是用事件去推进故事的发展,对于人物的刻画,手法运用不是很得道。如何改进呢?还是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来源于书、博客、围脖、杂志等等,通过发现不为人知的人物细节,来烘托人物性格和形象。对此,我们在节目申报表中加入了“人物表格”,在每个人物的后面需要附上“人物性格和新的用来烘托人物性格的发现点”这两项内容。

3.语言不够精炼,缺少表现力。

目前《大揭秘》在语言的把控上,和同类型节目相比较,差距很大。如:对于《上甘岭》这个选题,要交待美军换将,一般人肯定直接会平铺直述,李奇微因为什么原因调走啦,接替他的是克拉克。可是北京《档案》对此是这样描述的:李奇微是范福利特的学弟,两人心存芥蒂已久,不过,谢天谢地,李奇微走了,克拉克来了。这就是北京《档案》的语言魅力,没有水词,每句话都很经典,每句话都有信息量。《档案》之所以能够这样,我觉得还是因为编导掌控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才能够在写稿子的时候游刃有余。如何改进?栏目组硬性规定,《大揭秘》每期节目稿子里需要有十处以上“语录式语言”的标签话语,主编和制片人在审稿子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没有十处,稿子就不能过。

4.悬念的设置。

悬念是所有叙事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指叙事中悬而未决的因素。叙述者在对事件的认识、信息的把握上都与观众处于同一层次,这种叙事方式因其结果的不可预知而充满悬念,而这些悬念能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调动观众的收看情绪和兴趣,直至节目结束。

根据悬念设置方式的不同,节目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模式:1.悬念引导故事式。在这种结构中,悬念的设置和解答成为全片的主线,全片的叙事结构围绕悬念而展开。创作者在不断地设置悬念并给出解答的过程中,引领着观众去一步步揭示悬念背后的故事。这一结构中的悬念设置可以分为单层面悬念设置和多层面悬念设置。所谓单层面悬念设置,是指全片中的多个悬念具有同等的地位,悬念的解答呈现线性的结构,前一个悬念的结果并不影响后一个悬念的设置。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结构方式。除此之外,悬念的设置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总的层面来看,它在开头部分提出一个大的悬念,可以成为第一层次悬念,这正是贯穿全片的重点,全片的内容都围绕着这一悬念的解答而展开,环环相扣推向结尾,最后以成功解开这一悬念或是依然悬而未决来结尾。而在对这一悬念进行分析探索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设置第二层次的悬念,第二层次悬念的结果直接影响着第一层次悬念的解决。当然这种悬念的设置还可能进行下一层次的划分。2.故事提领悬念式。与悬念引导故事式不同,在这种结构中,创作者利用题材本身的故事性,对情节进行强化,创造戏剧性冲突,并在故事的叙事过程中提出一个个悬念,这些悬念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答。

5.娱乐元素的加入。

人类在解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之后必然都有娱乐身心的要求,所以对于娱乐的需求是所有观众的共同需要。而且观众也拥有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暴力和色情元素、悬疑和视觉奇观等娱乐元素也都是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材料。而这也是以后《大揭秘》需要重点考虑和奉行的原则。“吸引眼球”是栏目组未来首先要做到的事,如果没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无法达到传播知识和教育观众的目的。故事是充满魅力的成人童话,节目就是要为人们讲述非虚构的童话。

三、通过丰富的道具和特技手段,打造高品质的节目

和同类型的北京卫视《档案》相比,道具和特技手段是《大揭秘》最为薄弱的环节。在《档案》中,几乎每期节目的开场都是从一个虚拟三维场景开始,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将观众带入故事描绘的情境当中,同时主持人在虚实场景中转换得非常自然,给观众奇特的视觉享受。此外,在每个小故事中都会有十分逼真的档案物证和相关的道具,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真实感。

反观《大揭秘》,这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如何弥补呢?一方面,栏目组对人员进行了重新分工,成立制片组,专门负责跑档案馆、博物馆和文物市场,收集和制作道具,另外,就是加大与特技制作团队的合作,加强节目的可视性。之前在制作特别节目《揭秘血战长空》时,栏目组已经按照这个方式进行了尝试,收集了军用电台、降落伞、老式电话机,飞机模型、原始档案、空战英雄高志航的原始护照等,并制作了大量的特技场景,如虚拟的各种战斗机、空投传单等。这次特别节目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第一集在晚间19点30分到20点30分播出,达到了同时段全国第五。

总结特征是为了找出创作上的局限性。只有这种局限性越清晰,创意的自由度才会越大。实际上,《大揭秘》未来的收视提升空间还是非常大的,具体的选题、表现的风格、手法也是可以多元化的。

(湖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

上一篇:新闻记者须树立四种意识 下一篇:竞争性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