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班本教材”,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22-09-10 02:45:13

构建“班本教材”,提高课堂实效

摘?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本文将通过“增、删、究、创”等四个方面,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班本教材;课堂实效;语文

一、增——添加相关链接

有些课文,特别是知识性课文,需要添补相关的资料,学生才能全面地了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由于受到篇幅限制,不可能全面、系统地阐述。添加相关的资料,找到知识之间的结合点,有利于建构新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设计《夜晚的实验》一课时,课前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超声波的资料,搜集相关的图片;课中引进相关资料、图片,并适时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地拓展、延伸,并再推荐课外阅读内容和进行实践活动,比如举办一个关于“超声波新用途”的小型展览会……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删——调整价值不大的内容

在不改变现行课程结构、课时、教材体系的前提下,本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原则,可对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如《天鹅的故事》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在复习导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天鹅破冰的故事中,最能让你感动的是哪几个小节,找出来,读一读。”学生交流后确定为课文5~8自然段。然后我就引导学生品读课文重点自然段,深深体会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舍身精神。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淡化了其他自然段的处理,突出了课文重点段的品读赏析,切实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究——探究教材的错误处

现行的教材比之前更完善,但也难免存在一些疏忽。教师要善于挖掘并运用形形的漏洞,这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如《司马迁发愤写》的课文,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司马迁为了替李将军辩护而入狱受了酷刑,他受辱发愤,但文章的插图明显疏漏了,借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了解错误产生的原因、怎么发现错误、有没有好的改错方法……生成了无数新的问题。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样一个画面还不够真实,太美化了,在他们心目中,油灯应是昏暗的,柴草应是杂乱的,衣服应是破旧的,头发、胡子应是杂乱的,唯一精神的是他的眼神,坚定、有力。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认为“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矛盾心理,调动学生主动去探究的愿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但是教材中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错误。有时候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那些学生感到比较困惑的地方设置“人为”的错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进而帮助学生完善教材,让他们体验思考的快乐。

四、创——生成新的文本

在众多科目中,语文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和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门创造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精神创编教材,关注学生学习的需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形成属于教师和学生自己的“班本教材”,让一粒粒充满创造活力的种子应时而发,顺时而生。

改变教材中一些可以变换位置的图画或文章,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思路,激发思考的兴奋点,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作文 “看图写话”中有两幅图:一幅是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有一只很小的燕子从巢里掉落下来,给一个小学生看到;第二幅图画的是一只小猫向那只小燕子扑去。一般我们在教学时都会先让学生看图,从第一幅图看起,然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尽量写得有点新意。假设这时候教师不按惯例出牌,而是打破常规,把两幅图的次序重新排列,想想会有什么结果呢?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仅是课程资源的一个维度,教师和学生才是创造课程的最重要因素。只有在充分研究教材、弄懂教材意图、了解学生、研究可行性,并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构建适合班级特点的“班本教材”,而不是无目的性地乱改教材。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席桥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从小说三要素入手谈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下一篇:让蝴蝶翩跹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