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时间:2022-09-10 01:32:45

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增长条件收敛

摘 要:该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固定效应估计方法和动态Panel Data 估计方法,对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条件收敛现象,包括教育发展水平的扩展索罗模型不能很好的解释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

关键词:经济增长;教育发展;条件收敛

一、文献综述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国内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我国这三个地区间是否存在收敛及收敛的特征(绝对收敛、相对收敛还是俱乐部收敛)。蔡、都阳(2000)[1]得出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不但存在着典型的“俱乐部收敛”,而且东、中、西三大地带存在条件收敛(趋同)。沈坤荣、马俊(2002)[2]在《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中也得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不但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而且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魏后凯主编(2005)的《现代区域经济学》中也认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存在群体趋同的趋势,即东部地区向更高的收入水平接近,而西部内陆地区的收入水平也逐步接近。这种观点,代表了一种主流的声音。

但是,彭国华(2005)[3]在《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中认为,我国三大地区中只有东部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

本文在上述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着手,研究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否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同时也考察中国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条件收敛。

二、模型和数据变量

本文采用的模型如下:

本文使用中国1978-2007分省市的年度数据样本进行研究。部分省市数据由于历史原因有缺失,因此本文使用中国除海南、重庆、三省市外的28个省市的统计数据。Y为当年产出,用中国各省市1978-2007年数据换算成1978年不变价的实际GDP表示。L为当年劳动力投入,用中国各省市1978-2007年年末从业人员数表示。E为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用各个地区当年在校大学生人数与当年该地区总人口数的比例来表示。Sk为资本投资率,用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表示。本文中用中国各省市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来表示。n为中国各省市从业人员的年增长率。

三、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计量检验结果

考察LSDV估计和GLS估计的结果,其中模型一为不考虑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的索罗模型的估计结果,模型二为将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变量扩展的索罗模型的估计结果。两个模型的Hausman检验均拒绝与自变量没有相关性的零假设,即应拒绝随机效应模型而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由于我们使用的模型中包含因变量的滞后项,是动态Panel Data模型,对于这类模型无论是LSDV估计还是GLS估计都因存在之后因变量与扰动项相关的问题,使得到的估计量不一致,因而我们必须考虑使用比LSDV和GLS估计更好的方法。由于GMM有效的混合了所有的工具变量,因此它比简单的IV方法在渐进意义上更有效。本文使用一阶差分GMM方法对上述两个模型重新进行了估计。

发现一阶差分GMM估计结果无论是系数的符号还是大小与LSDV估计的结果差异不大。这可能与GMM估计是大样本估计量有关,只有样本很大时,它才可能体现其良好性质。本文由于只包含了中国28个省市的数据,因此GMM估计并没有显著改善LSDV估计的结果。

使用LSDV方法进行受约束的回归:

1n(yt2/Lt2)=0.14+0.99ln(Yt1/Lt1)+0.06[1nsk-1n(n+?啄)](2)

该模型中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如索罗模型所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此外,该模型预测资本对产出的弹性0.94,表现出资本投入的规模报酬递减,与索罗模型资本投入规模报酬递减的原假设一致。

由于模型一的估计结果没有对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给出合理的解释,接下来使用考虑教育发展水平的扩展索罗模型来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问题。

使用LSDV方法对模型二进行受约束回归:

1n(yt2/Lt2)=1.84+0.851n(Yt1/Lt1)+0.05[1nsk-1n(n+?啄)]+0.121nE(3)

使用一阶差分GMM方法对模型二进行受约束回归:

1n(yt2/Lt2)=0.801n(Yt1/Lt1)+0.08[1nsk-1n(n+?啄)]+0.151nE(4)

在估计结果式(3)和(4)中,e-?姿?咨均小于1,意味着在剔除资本投资率、人口增长率、折旧率和教育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经济发展水平初始水平越低的地区经济增长越快,中国经济表现出如索罗模型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不考虑教育发展水平的模型一显示中国经济表现出如索罗模型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在考虑教育发展水平之后的模型二的结果也显示中国经济表现出如索罗模型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由此可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中国经济体确实存在着条件收敛;二是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是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四、结束语

本文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框架内,使用Panel Data 分析方法研究了1978-2007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考察了中国经济的收敛性和中国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否是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研究表明包括了教育发展水平的扩展索罗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描述中国各个省市经济增长情况,中国经济表现出如索罗模型预测的条件收敛现象,但是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主要的原因是我国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没有体现,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制度性因素(如企业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在各个地区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相应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就不是很明显。

参考文献:

[1]蔡,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2]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02,(1).

[3]彭国华.中国地区收入差距、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收敛分析[J].经济研究,2005,(9).

上一篇:论我国装备制造业并购 下一篇: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医疗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