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情感

时间:2022-09-10 12:46:39

如何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情感

初中物理学习进入到一定深度时,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是否在学生初学物理时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潜能的挖掘、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习心理的揣摩等。要让学生喜爱物理,学好物理,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的心理,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物理。初中生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追求新、奇、趣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他们对一些新颖、奇特的东西、现象非常敏感。一种现象、一个演示、一幅版画、一段故事都会激发他们极大的新趣,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任课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新、奇、趣上做文章。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的探索和选用;物理实验的设计和演示;新课的引入等应尽可能体现新、奇、趣的特点。如在引入新课时要不断变换方式,不时选用诸如悬念引入、故事引入、趣味实验引入,联系实际引入等方式。如初二绪言课上可以选择几个简单新奇的实验。如隔掌吸钉;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用1枚1角硬币放在距课桌边缘2cm~3cm的地方用嘴沿桌面用力吹气,让学生联想该现象与飞机飞行有什么关系。由于几个实验新颖、有趣,因此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二、钟情直观形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首先表现为集中注意力,人的注意力是有选择性的,有形的教具要比无形的抽象语言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初中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而对于抽象的东西兴趣索然。针对这一心理,教师应做好实验和演示,突出实验的趣味性和可见度,也可将课堂演示实验变为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学生实验。如讲到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时,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课本、铅笔、桌子等器材设计并进行比较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实验;在讲弹簧测力计正确使用时,先发给学生每两人一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后测量,让学生感受力的大小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讲摩擦生热时,让学生用手来回搓一会;讲摩擦起电时,让学生用塑料笔杆或直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去吸引碎纸屑;讲压强概念时,让学生把一支铅笔夹在两手食指中间,适当用力向里压,体会笔的两端产生效果的差异。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小实验,这样不仅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而且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形象、具体、实用、更具有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由“静”变“动”,更形象,更直观,更逼真,充分利用板画、挂图、比喻、类比等手法增加授课的直观感。

三、活泼好动,争强好胜

初中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不管自己是否考虑成熟,都争先恐后地举手作答。对此,老师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应肯定他们的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然后采用婉转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回答的不正确或不完整,或从实验中得不出结果或得出的结果错误中逐步认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主动、自觉地纠正,并改进。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强这一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要善于捕捉机会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力。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讨论式、探究式、竞赛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发言,以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可以通过课外小设计、小制作、小竞赛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成才意识及动手、动脑能力。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特性,多给学生创造学习成功的机会,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成功,使学生从一次次成功之中建立信心,培养兴趣。

四、感情脆弱,兴趣易转

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中,对初二学生引导得当,他们的学习兴趣很容易激发,但如果处理不好,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消失或转移。这是因为初二学生感情脆弱,对待成败异常敏感,学习情绪易出现大起大落。此时,任课教师应经常察言观色,善于驾驭学生的情绪,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形象、直观教学,提高授课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使学生尽可能保持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用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带领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对学好物理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激励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智力水平相近的情况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情感时,才能产生持之以恒的内驱力,其智力因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兴趣也是产生注意力的基础,求知的动力。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断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善起始物理的教学方法,为以后的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初中数学复习及备考方法略谈 下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