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风格”、“功力”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时间:2022-09-10 11:40:32

论“风格”、“功力”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229-03

作者简介:方露娜(1959- ),女,汉,江苏苏州人,江苏教育学院音乐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

摘 要:声乐艺术风格的特征是以表演者为载体,并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无疑,“风格”对个人功力的依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演唱者除了需要具有内在的涵养和丰富的学识,更需要扎实和完善的艺术功力。本文以中外艺术家的艺术实践理论为依据,对声乐艺术表演中的“风格”、“功力”与创新等元素的关系做了研究。

关键词:声乐艺术;风格;表演功力;艺术品味;个性;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Style", "Skill" and Innovation

FANG Lu-na

无论哪一种声乐流派的艺术风格都是以演唱者的声音为载体,并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风格是表演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它表现为理性、感性的结合,更是个性、民族性、世界性的一体化特殊表现。风格作为表演艺术的高级成果,它具有两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方面是表演者个性的极致发挥,另一方面则是把握艺术共性化基本方法、规范、规律的优先性,即:“功夫”,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灵感和美学上的追求,更需要相应的表演技巧。无疑,艺术风格正是依靠精湛的演艺和深厚的功力才能得以体现的。同时,艺术风格是个性与共性互为依存的融合体,它鲜明的个性神采同样建构在扎实的功底之上。以下从几个层面,将“风格”、“功力”与“创新”的关系展开讨论,并结合声乐教学的实践,提出自己的认识。

一、艺术风格体现在深厚功力中

1、风格发自于内,形于外

当我们谈论梅兰芳、常香玉、郭兰英、才旦卓玛,或谈论卡拉斯、帕瓦洛蒂、多戈时,他们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艺术风格的象征,这种典型的艺术风格无疑来自于这些艺术大师艺术创造中的深厚功力。叶君健在《看戏》一文中,给我们描写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唱功力,“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逼近,似乎柔和而铿锵。歌词像珠子似地从她一笑一鼙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梅兰芳的唱腔字正腔圆,如同水珠,从他口中滚落下来,飞溅到空中,渗入到观众的心里。连史坦尼斯拉夫斯基大师都称梅兰芳为有高度成就的表演艺术家。而京剧的“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虽然嗓音条件不如梅兰芳,但他凭借自己在音韵、咬字的深厚功底,使他圆润坚实的演唱独具特色、别有风韵而为人赞叹。

我们还可以从香港著名乐评人史君良的《记当代夏利亚宾温可铮》一文中,感受到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的精妙绝伦演唱技巧和深厚艺术功底,“已是60高龄的温可铮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声音状态,功底扎实,老当益壮。他以五种语言演唱中外艺术歌曲,显示了他歌唱艺术的卓越才华”。他那纯净的音色与连贯的线条唱出意大利歌曲,洋溢着古典之美。他演唱的中国歌曲不仅声音圆润丰满、色彩多变,而且语音清晰,讲究出声、引长、收音、归韵以及语调、语气、语势。他非常注重音乐的感受,因而有声有情,有字有型,可行可听。正是他的长期的艺术实践、个人智慧和扎实功夫,才使其表现风格成熟和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风格”发自于内,形于外。著名音乐家、文化评论人,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林谷芳说:“有些艺术为什么动人,不是因为特殊,而是老子功力比你更深。”功力锤炼到家时,风格自然而成。

2、积累与功力乃风格之基础

俗话说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年磨一剑”,这句话颇有道理,而且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支持。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加得纳(H・gardner)在他的《创造性思维》一书中提出了“十年律”成就模式,认为各种领域的个体需要在跨度十年以上产生主要观点、突破或其他创造性产品。H.A西蒙也指出:有广泛的证据表明一个世界级的专家,无论在体育、科学、艺术、还是其他职业,到要花至少十年以上的功夫。在我们的声乐艺术领域中需要付出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才能掌握与确立起所学流派的风格或自身的风格。

西洋美声唱法中花腔女高音,人称声乐金字塔顶端的云雀。以美妙、清澈、银铃般的音色,平滑、匀净的声音线条,华丽、灵巧的花腔技巧和超人声的极限音域为其特点,在歌唱的众多声部中鹤立鸡群、独领。花腔女高音的快速音阶进行式,分解和弦式、同音反复式和宽阔音程的顿挫跳进、包括各种装饰音:断音、颤音、顿音、滑音、回音等技巧,无疑是“贝尔康托”的典范和精髓,人们不得不为一个个古今中外的歌唱家们的超凡艺术才华和演唱功底所折服。但花腔技巧的掌握必须经过一个系统的、科学的、有步骤的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天长日久的积累过程,方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我国传统民族戏曲艺术表演中,一个演员的“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一举一动、一招一式的相对固定的程式,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体现。“气、字、滑、带、断、轻、重、疾、徐、连、起、收、顿、抗、垫、情、卖、擞、扳”。除此之外,翎子功、甩发功、鬓口功、毯子功、水袖功、扇子功等表演程式没有数十年刻苦练功难以掌握。同样如此,深受观众喜爱的曲艺艺术的相声,如果没有说、学、逗、唱等表演基本功,就无法做到巧舌如簧并胜任诙谐、幽默、讽刺和组织“包袱”等表演手段。深受观众喜爱的我国著名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她的演唱不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而且“闪板”和“眼起”的字位处理得十分灵活,把京韵大鼓中先放后收、先高后低、一字多音、跌宕起伏、闪板演唱、连绵句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她的艺术表演中看到了真功夫。

3、风格与艺术表现水融

声乐演唱艺术是以演唱技术表现为途径的,因此,风格体现与演唱技巧完美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众所周知,任何艺术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需要丰富的灵感和美学上的追求,更需要相应的表演功底。古人所说的“唱若游云飞太空,上下无阻,悠悠扬扬,使人听之可以顿释烦闷,悦和性情”。只有技巧达到炉火纯青,歌唱表演才能进入“自由王国”。对一个演唱者来说,仅对作品的理解而缺乏技巧,“风格”就无法得到充分的表现,如果技术的道路不畅通,纵然有千般领悟、万般感受,也不可能做到“一声唱到融情处,毛骨肃然六月寒”。 当然,技术是艺术表现的有力工具,它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能脱离艺术内容的表现去单纯卖弄技巧。如唱山西梆子出生的老一辈歌唱家郭兰英,有戏曲咬字、行腔、身段等方面扎实的功底,后来改为唱歌,表现起来就游刃有余。她所演唱的歌曲,韵味独具,如《我的祖国》、《南泥湾》、《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无人能相比,无人能替代。再如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家常香玉,声音之所以音色苍劲饱满,能柔能刚;音量能放能收,且永葆艺术青春,是她长期磨练、长年累月甚至终身都不间断的苦练基本功之结果。除此以外,王昆、才旦卓玛、李双江、何纪光、马玉涛、邓玉华、郭颂、吴雁泽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声乐歌唱家们,歌声淳朴感人,乡土气息浓厚,地方风味浓郁;他们成功的艺术表现正是依靠精湛的演艺和深厚的功力才能得以体现。由此可见,出色的表演技巧、完美的艺术表现与纯正的风格是水融的。

二、精神人格是艺术风格根基

1、人格之美置于艺术之美之上

功力也好,风格也罢,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品既艺术品格。著名艺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强调,“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的艺术才是具有真善美协调统一的人格精神艺术家,他还明确指出“圆满的人格好比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从心理学上说,真善美就是知、意、情,知意情三而一并发育,造成崇高的人格。”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真”乃艺术美的基础,“善”与“美”。则反映着人的愿望、要求,乃至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因而,审美情趣的高雅、低俗与否,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气质、品格与审美理想。毫无疑问,声乐艺术所追寻的人格蕴涵就是以歌声体现崇高道德情操格范的“格”。

在浮躁的世风下于寂寞中不懈追求和执着,自觉地背负起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艺术家数不胜数。沈湘弟子在悼念他的老师文章中说:“如果先生的这些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来自一个普通人,那么我们只能说,他是个好人,但却来自一位造诣精深的大艺术家,于是他的艺术也便焕发出超凡的风采。……艺术家之间的较量,一但达到一定的程度,便是人格的较量,与先生有类似学识和经验的人,大概不少,但有的人,艺术品味却不具备先生之灵性,他们的教学也不能意味深长,甚至于他们的歌喉亦不如先生这般激情涌荡……所有这些都是人格的力量在发挥作用。”当我们打开中外声乐发展史,常被艺术家们的煊赫璀璨的精神人格所震撼。不管岁月怎样流转,他们不朽的灵魂和启迪后人的智慧必将成为永恒的精神,这就是歌唱艺术中的人格魅力所在。

2、民族文化是艺术风格的底蕴

享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泰斗:泰戈尔、梅兰芳、黑泽明、徐志摩等,凭着他们的天赋、灵性、经历,承延和创造了人类最优秀的文明;他们无一不是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以民族文化作为个性发展的源泉和创作的基础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国优秀传统民族传统艺术乃祖先千百年来的精心创造,并随着时代的推移逐步形成起来成为当代艺术家取之不尽的源泉。众多的歌唱家和教育家凭借民族音乐的雄厚基础和演唱技巧的可靠功底,使他们对所演绎的声乐作品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独特的见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她以学习民歌、京韵大鼓、评弹、单弦、山东琴书、河南梆子来更多地了解、学习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学习它们的语言,研究它们的唱法,思考它们的风格,探索中国创作歌曲中的咬字、行腔等韵味,凭借着她对艺术的敏锐和独特的审美眼光,使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赋予歌曲别具一格的新意。例如,她在演绎《我住长江头》这首艺术歌曲时,以精湛的歌唱技艺和丰富的学识内涵,对这首歌曲进行了独特的艺术处理。首先,在用声上,她尽力地将民族风格和科学的方法融为一体;其次,在语言上,她尽可能地使字正和腔圆辩证和统一。在行腔韵味上,在深刻理解原词意境的基础的同时,体现出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青年歌唱家吴碧霞更是吸取了各种不相同的艺术养料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她在诠释“本土”中国民族的声乐作品和“西洋”传统的美声作品时,都能掌握其风格特色和真谛,她成功的秘诀在于有着宽阔的艺术视野。吴碧霞演唱风格的形成还得益于她从事花鼓戏演员的父亲影响,还有民歌、梆子、京剧、昆曲等都给予她艺术氛围的熏陶,使她的艺术灵性茁壮成长。因而她的歌声优美华丽,富于音色、音量的变化,语言生动,她所演唱的作品富有民族气质、个性和艺术的感染力。

三、艺术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1、风格之成因源于个性。

任何艺术必须与他人有差异才能称之为独创艺术。这种创造的差异性,体现了独特的风格。我国各地域民歌的独特发声方法,不但能够产生独特的音色,也能创造独特的意境。这种差异源自中国幅员辽阔的版图、源自中国复杂丰富的地理环境、源自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因而,在不同语言声调作用下产生的民歌必然带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成了迥然相异的音乐风格、演唱方法。

要形成自己的演唱个性和风格,首先要对本学科各种流派的共性与特性有较清醒的认识,注意他人之美,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嗓音的长处和不足,发挥出与众不同的独特韵味,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风格与创新的关系上,我国老一辈的艺术家以及当代优秀的歌唱家,凭借着他们对艺术独特、敏锐的眼光,既吸取了欧洲传统歌唱艺术的精髓,又较好地继承了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如李双江、才旦卓玛、李谷一等一大批民族声乐歌唱家,虽然他们都受过音乐学院的专家教授的训练和指导,但他们并未失去艺术风格,而是作出了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生机勃勃的个人创造,在保持自己艺术个性的前提下使歌唱趋于完美,这正是他们艺术生命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华人声乐家音乐会”中的廖昌永、梁宁、殷秀梅、幺红、莫华伦的演唱被评论为五人声音、五种音色、五种气质、五种唱风。他们的演唱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独特的个性魅力,做到了声不同味,曲不同音,声声有别、曲曲自异。综上所述,深厚的功底无疑是蕴含于迥异的艺术风格之中的。

湖南“高腔”是千百年来湘黔农民群众在田地耕作时所唱的山歌,它体现了三湘人民不甘自弃、不甘沉沦、向往光明、不言屈服的文化品格。著名民族声乐演唱家何纪光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认为激越、高亢、粗犷是湖南高腔的气质;节奏自由、句幅宽长、旋律多变是其艺术特征;真假声大幅度的转换,旋律起伏跌宕是其音乐个性;但是,他认识到了湖南高腔在演唱中尚有美中不足之处,特别是歌唱音区较狭窄。因此,他针对原来唱法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实践,突破与超越原来的传统唱腔,科学地将高、平、低三腔结合起来,创立一种既不同于我国戏曲唱法、又有异于西洋唱法的新型的高腔唱法,他演唱的湖南高腔山歌的代表作《洞庭鱼米乡》,高亢激越、宏远壮阔,极大地增强和丰富了原高腔山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2、敢于超越与大胆突破。

“传统”不应简单的重复过去,“风格”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我们从白居易的“城头野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李白的“胡乐吹玉笛,一半是秦声”的诗句中,感受到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吸纳性和通融性。著名声乐教育家谢绍曾曾指出:“意大利美声唱法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吸收其精华唱好民族歌曲,法国人学了去便成了Shao Son的风格,德国人学了去便成了Lied的风格,俄罗斯人学了去便成了Romanle的风格。都是将美声唱法结合民族语言形成了特有的风格。”目前,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已经逐步向科学唱法转变,并在中外文化的撞击中和不断实践中进行可贵的探索,在理论上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经过几代声乐工作者的努力,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脱弃陈骸,自标灵采”,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在近几年的我国民族声乐发展中,我们领略到了歌手们在演唱方法上的大胆突破并充分彰显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艺术个性,呈现出多元化的演唱格局。如今年央视青歌赛民族唱法中的藏族歌手泽旺多吉,在保持藏族原来的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很好地融入了科学唱法的真假声混合共鸣,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歌唱风格,他演唱的“天路”,既有雪域高原的粗狂、豪放,和起伏跌宕的声音活力,又有质朴、纯真的情感表现,因而他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歌声有着极大艺术震撼力。

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说得好“中国人一日不死尽,则中国文化及中国民族性即一日制造中。”艺术风格必当是个性与共性互为依存的融合体,它鲜明的个性神采是建构在扎实的功底之上的,而深厚的功底又是蕴含于它迥异的艺术风格之中的。因此,个人风格强调的是有特性,有个性的发展才有创新。

总之,声乐演唱艺术是以演唱技术表现为途径的,没有众所周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不成其所谓的“风格”。在我们声乐教学中实践中,必须通过专门的系统性训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方能达到对特定技巧的掌握。歌唱发声技能的学习没有“灵丹妙药”,只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责任编辑:陈娟娟)

上一篇: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观念 下一篇:中国传统包装设计中的文化